文档详情

福建历史与文化名人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0KB
约10页
文档ID:37160239
福建历史与文化名人_第1页
1/10

福建历史与文化名人福建历史与文化名人一、一、 ““福建福建””名称由来名称由来福建简称“闽” 今天我们称为“福建”的地名,实际上直到第八世纪中叶才出现唐开元 21 年(733 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 1 府 5 州 2 军,故又称“八闽”此前,这一地区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比如, “七闽”、 “闽中郡”、 “闽越国”、 “东越国”、 “冶”、 “侯官”、 “建安郡”、 “晋安郡”、 “闽州”、 “丰州”、 “泉州”、 “福州”等历史上它曾统属浙江的越州(会稽) 、江苏的扬州(南京)和江西的江州(九江) 一直到唐代上元、大历(760-771)年间,才合并今天闽北地区的建州、中部的福州和闽南、闽西地区设置福建节度史称福建为“闽”,见于《山海经》 、 《周礼》等书,如“闽在海中”, “闽,东南越,蛇种”在这里, “闽”既指地方,也指民族秦朝设闽中郡,汉代建闽越国就是地名的一种延续至于说闽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是百越的一支,可见于汉代司马迁称他们为闽越,以区别于浙南的瓯越,浙东的大越、于越,江西的干越,江苏的杨越,广东的南越等司马迁的《史记》还告诉我们,越人姓骆或姓驺成书于东汉初年的越人文献《越绝书》记载越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吴语比较接近。

保存在《说苑.善说》中的《越人歌》 ,叙述了一位楚国王子听不懂越女情歌的故事不过,百越民族分布很广,越语差异一定很大吧就是今天福建地区的方言之多,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二、福建历史沿革二、福建历史沿革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福建在历史上曾经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在宋、元时期,随着港口的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福建与海外贸易往来频繁,进入经济鼎盛时期,在全国占据重要的位置明清两代,福建的丝织业、制糖业、制茶业、造船业、造纸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自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的“海禁”以后,福建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福建经济每况愈下,基础脆弱,结构畸型,到 1949 年已处于全国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省份之一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 5 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 1 府 5 州 2 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 8 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 9 府 2 州,58 县 6 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 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 2 市、7 个行政督察区,共有 67 县1949 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 2 市、8 专区,共有 67 县1951 年,增设泉州、漳州 2 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 20 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 2o00 年底,全省设 9 个省辖市,共有 14 个县级市、25 个市辖区、46 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 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 62 个县(市);其中有 46 个老区县(市)、518 个老区乡(镇)、7772 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三、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思想家、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女性文化名人林徽因、谢婉莹(冰心)。

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下为大家介绍五位福建历史名人:王审知、柳永、李纲、朱熹、洪承畴王审知、柳永、李纲、朱熹、洪承畴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审知)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审知)王审知(862 年—925 年),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时期闽王,909 年-925 年在位自光启元年(885 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 39 年,其中在福州 32 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唐僖宗中和五年(885 年),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王潮遂发动兵变,囚王绪其后王潮扩张其势力,于昭宗景福二年(893 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观察副使干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 年 1 月 2 日)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 年),再受封为闽王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 年)去世,谥忠懿王,庙号太祖,其子王延翰继立王潮、王审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带来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王审知且被福建移民尊为开闽圣王又由于喜乘白马,并于兄弟中排行第三,军中常称“白马三郎”,死后为闽北居民立庙奉祀,号“白马尊王”,现在马祖还有数座白马尊王庙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 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

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 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 20 里的西湖,扩展到 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

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 38 处,民焙有 1336 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 13 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 260 座寺和 6 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柳永(约 971-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古人读书多为做官,词于唐代诞生至宋,填词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出身于世宦家庭,虽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东京(开封),在东京的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之下,他表现出了“善为歌辞”的天才,亦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乐工、歌妓们的朋友。

《避暑录话》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婉约美妙,很受听众的喜爱,连仁宗皇帝也爱让待从乐师反复演唱柳词可是柳永没有想到,他的爱好和行动,却被人讥笑,说不是上等人所为,说他有才无行他的词名满天下,是为婉约派创始人,都因词而坎坷一生当有人在仁宗面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