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跨国公司行为新解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78.30KB
约9页
文档ID:47212466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跨国公司行为新解_第1页
1/9

第28卷第10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128 No110 2006年10月Foreign Economies 关 涛(1975 - ) ,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摘 要:本文认为,对跨国公司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适应性学习到战略性学习的转变如何通过跨国经营促进知识的国际化生产,以及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新知识的 能力,是当今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两个核心命题,而组织间学习和组织内学习则是跨国公司的 两条重要学习路径文章最后指出,构建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理论框架,为深入展开 经验研究提供理论平台,是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研究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关 键 词:跨国公司;组织学习;行为解释一、 引 言跨国公司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跨国投资和 经营;二是到哪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和经营;三是应该如何进行投资和经营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对前面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如垄断优势理论回答的是,企 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利用在不完全市场上形成的垄断优势;内部化理论沿着科斯的思 想,试图证明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超越国界的产物;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综合了垄断优势理 论、 区位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后形成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回答的问题无非是跨国公司 “为什么” 和 “到哪里” 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

但是,由于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 全球经营环境动荡所引发的跨国公司行为变化,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由跨国公司的存在机理转向发展机理,或者说,对上述第三个问题做出回答组织学 习理论对有效解释动态复杂环境下的跨国公司行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二、 早期跨国公司研究中的学习学习实际上是组织行为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从行为理论的角度看,如果行为主体通过·43·某种信息处理活动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那么主体就是在学习[1]在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时,行为理论把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作为经验学习的企业国际化过程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可以把跨国公司理论追溯到企业成长理论,即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 动所需的知识来自于长期的直接经验,或者说是企业长期学习的结果Aharoni(1966)率先将学习的概念应用于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分析根据对38家样 本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Aharoni认为,企业一旦做出国际化经营的决策,“边干边学” 就会起 到关键作用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企业在进行任何直接投资行为之前,通常都会通过出口贸易 来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而这显然是一种学习过程。

Johanson和Vahlne(1990)认为,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经验学习的过程,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参与不同国外 市场的各个阶段来进行持续性学习他们在早期提出的一个模型中假设:源于国别差异(如语 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缺乏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障碍,而发展国际业务所必需的知识主要 是通过经营海外业务来获得[2]而在相关知识中,经验型知识和有关特定市场的知识最为关 键他们认为,经验型知识对企业来说是最为关键的对国内企业来说,这种知识可通过个人经验以及企业和市场的特殊经验来获得但在国外市场上,企业却没有这些基本知识作起点, 而只能通过在东道国开展经营活动来积累相关经验Eriksson更是认为,经验型知识是国家 特有的,根本不可能在不同国家的公司或者商业单位之间转移[3]所谓的特定市场知识则是相对于一般知识而言的,是关于某个特定国家市场特点的知识,比如它的商业氛围、 文化类型、 市 场体系的结构以及东道国企业及其员工的特点经验型知识和特定市场知识被认为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相关联的,或者说是嵌入性的,因此不能无摩擦地转移到其他个体或其他市 场,而必须通过当前业务中的长期学习过程来获得。

Johanson和Vahlne解释说,这个因素 (逐步学习和积累海外知识)是导致企业国际化进程通常缓慢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2]Johanson和Vahlne的研究与Aharoni (1966)的研究一样,都是建立在公司行为理论上 的,并将企业国际化进程解读为通过参与不同国外市场的多个阶段来完成渐进式学习的过程根据Johanson和Vahlne的理论,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来发展和积累国外市场知识,其主要目的 是为了克服与这些市场的心理距离在这方面,每一步都可以视为一个学习循环,而每一个循 环都能提高其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ohen等,1990)因此,研究者认为,从 进入模式的角度看,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最可能选择心理距离小、 可感知不确定性低的市场开 始其国际化进程,或者说,先选择比较容易了解的市场作为出发点,随后进入心理距离较大的市场另外,Johanson和Vahlne所提出的 “心理距离” 概念,在很多方面被认为与Hofstede (1980)提出的 “文化距离” 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经验学习的实质是适应性学习如前所述,在公司行为理论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无条件地转移,甚至并不是所 有的海外经营知识都能够在母国市场上获得。

因此,行为理论认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组织学习的过程但是,也正如Johanson和Vahlne所承认的那样,尽管早期的相关研究创造性地开辟了解 释跨国公司行为的新视角,但这些关于跨国公司学习的研究模型存在大量的缺陷比如,在他 们的渐进式学习模型中,企业从出口到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被认为是一个连续、 不可跳跃的学 习过程而事实上,不经历这样一个连续过程直接进行海外投资建厂,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53·象再如,早期的研究者并没有考虑跨国公司通过与当地企业合资以及兼并收购、 建立知识联 盟等方式获取东道国市场知识的学习方式,而这些方式被后来的研究者视为重要的学习途 径[4]因此,我们认为,早期的研究实际上只是从组织学习的视角解释了早期的国际化行为,而 对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并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建立众多子公司的跨国公司,显然难以给出令人 满意的解释我们认为,早期关于企业国际化行为的解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适应性学习行 为,而非战略性学习行为,而后者似乎正是后期甚或近期一些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三、 从适应性学习到战略性学习如前所述,早期从组织学习视角研究跨国公司行为的学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进行国际化 经营的企业必须面对不同的环境,要与不同的消费者、 员工、 供应商、 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方 面建立关系,而各相关者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和要求,因此,企业就面临如何理解和适应 国外环境的问题,或者说,必须进行额外的信息处理和组织学习。

[4]这种学习行为的选择是适应性的、 被动的而现在的问题是,已经确立跨国地位的跨国公司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并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Kogut ,1990 ;Gupta等,1991 ;Maanen等,1993)实际上,在不同国家从事商务活动,也为跨国公司带来了潜在的益处,即有机会获得各个图1 跨国公司知识创造与知识利用反馈模型市场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组 织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跨 国环境中相同或类似的情况正如Maanen和Laurent (1993)所指 出的那样,“在国际范围内从事商 务活动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能够发 现一些处理事情的新方法和可以 做的新事情” 因此,与一般的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的组织学习 行为有其独特的特征Macharzi2na(2001)认为,分析跨国公司组织 学习的特殊性,必须区分好如下三个相关问题:首先,既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拥有 知识的独特性,那些相关的问题就是,跨国公司如何在国际市场上使用它们的专有知识其次,由于跨国公司面临比国内公司更大的内部和外部复杂性,因此研究这种复杂性对公司国际 运作的影响,并弄清跨国公司如何获得在国际上运用其专有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

最 后,跨国公司不仅是使用知识的机构,同时也是能够创造知识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关注跨国公 司的知识创造问题Badaracco通过图1所示的反馈模型,形象地反映了跨国公司国际化利用 其积累的专有知识,并通过国际运作提高利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的问题[5]从图1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中,主要涉及的是企业跨国界利用知识的问题, 其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跨国经营的知识基础有关这个基础是如何形成的和如何得以维护等 问题,传统的理论并没有回答,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预设的前提根据企业能力理论,持续的 学习过程是维持企业独特能力的关键途径[6]因此,如何有效发挥跨国经营的独特优势,并通 过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来促进知识的国际化生产,进而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知识的能力,·63·应该是今天的跨国公司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而不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 个预设的理论前提同时,如今的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在当今动态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 中,积极利用跨国经营优势,有意识地在全球范围内吸收和创造新知识(Bartlett等,1989 ;Ghoshal等,1989) ,以维护和巩固企业的知识基础,并有效提高利用自身知识基础的国际化能 力。

如今,跨国公司的组织学习已由适应性学习转变为战略性学习换言之,组织学习不但已 经成为当今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选择(而不再是仅仅为了能够进入和适应当地市场而采取的 权宜之计)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一个新视角跨国公司的组织学习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跨国公司从外部获取知识,这个过程 的主角是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建立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嵌入到当地环境中,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创造出新的知识这种学习行为可以视为一种 组织间学习二是跨国公司内部各国际单位之间知识的多重交流、 分享与创造这个过程既 有赖于各地子公司创造、 分享新知识的能力与意愿,更有赖于跨国公司总部的战略与组织能 力[7]这种学习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内学习说它特殊,是因为即使在跨国公司内 部,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独立的企业间关系,但这种独立又不同于市场上两家独立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共同隶属于一个母公司的相互独立四、 跨国公司的组织间学习和组织内学习尽管组织学习在各个领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管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 迄今为止,关于组织学习的研究大部分还集中在组织内部,[8]而这些关于组织内部学习的理论又主要集中在如何把个体学习转化为组织学习这个问题上。

Clegg等和Lundvall认为,修正 后的组织学习理论必须考虑组织间的学习问题因为,广泛的外部组织关系也许是一个更重 要的知识来源[9 ,10]或者说,组织学习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组织内部,而应更多地关注组 织间的伙伴关系[11 ,12]因此,从9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比较关注组织间学习问题有关跨国公 司学习行为的研究也基本遵循这一发展路径一)跨国公司的组织间学习从目前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跨国公司的组织间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方面:11 跨国公司在战略联盟中的学习研究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组织正为获取新知识和新技 能而缔结战略联盟即使它们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结成联盟,知识的获取也往往能够成为合作的重要副产品对于合作双方来说,联盟把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就创造 了珍贵的学习机会[10]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看,两个或多个跨国公司为获取合作方互补知识和 技能而缔结的国际联盟也在不断增加,如IBM与日本三菱在办公自动设备中的联合,Philip 和AT 当地创新者依赖性最弱,联系强度最小;而全球创新者和执行者则居中Pederson和Valentin在一项关于跨国公司及其丹麦子公司间知识转移的实证 研究中,将跨国公司子公司分为市场、 生产和研发三种类型。

他们发现,无论是市场型、 生产型 还是研发型子公司,都发生了知识向母公司转移的行为,并且尤其以研究型子公司向母公司的 知识转移最为明显;同时,这类子公司也比其他子公司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