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免疫组化学技术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3KB
约15页
文档ID:431751782
免疫组化学技术_第1页
1/1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对组织和细胞中抗原的准确定位,使其可以同时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定位观察,并进行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抗原的提纯和抗体标记技术的改进,特别是自70年代中期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引入,使制备的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简便而敏感的免疫酶标技术能够用于普通培养细胞(株)、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若干年前的存档标本等,从而使该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病理学、微生物学诊断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实用价值目前主要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1 确定细胞类型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抗原成分,以确定细胞类型如角蛋白是上皮性标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仅见于前列腺上皮,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是甲状腺滤泡型癌的敏感标记,而降钙素抗体是甲状腺髓样癌的特有标记有些细胞(如表皮内朗格汉斯细胞、黑色素细胞、淋巴结内指突状和树突状网织细胞)光镜下不易辨认,但免疫组化标记(S-100蛋白等)能清楚显示其形态。

2 辨认细胞产物利用某些细胞产物为抗原制备的抗体,可作为相应产物的特殊标记,如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各种激素,大多数可用免疫组化技术标记出来,据此可对内分泌肿瘤作功能分类,检测分泌异位激素的肿瘤等3 了解分化程度大多数标记物都有其特定的分布部位,如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着色部位在细胞膜上,但差分化乳癌胞浆内也可出现阳性颗粒;角蛋白的含量也与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含量较低、染色较弱4 鉴定病变性质通过标记Ig轻链(κ、λ)可区分部分B细胞性淋巴瘤与B细胞反应性增生,前者常表达单一的Ig轻链(κ+/λ+),后者常为多克隆Ig轻链(κ+、λ+)而标记bcl-2蛋白在区别滤泡型淋巴瘤和反应性滤泡增生上有相当的意义在滤泡型淋巴瘤,90%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l-2的高表达;而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bcl-2蛋白,而套细胞则表达5 发现微小转移灶某些癌的早期转移有时与淋巴结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不易区别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要在一个组织中认出单个转移性肿瘤细胞或几个细胞是不可能的,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如用上皮性标志)则十分有助于微小(癌)转移灶的发现对转移性肿瘤也可借助免疫组化标志寻找原发瘤,如骨组织内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阳性细胞,提示前列腺癌转移。

6 探讨肿瘤起源或分化表型一些来源不明的肿瘤长期争论不休,最后通过免疫组化标记取得共识如颗粒性肌母细胞瘤,曾被认为是肌源性的,但该肿瘤肌源性标记阴性,而神经性标记阳性,证明为神经来源(可能来自神经鞘细胞)分化差异很大的肿瘤病理上常按细胞形态分为梭形细胞肿瘤、小圆细胞肿瘤等,通过多种标记的联合应用,也可能确定其来源7 确定肿瘤分期判断肿瘤是原位还是浸润及有无血管、淋巴管侵袭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用常规病理方法判断有时是十分困难的,但用免疫组化法可获得明确结果如采用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单克隆抗体可清楚显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一旦证实上皮性癌突破了基底膜,就不是原位癌,而是浸润癌了,其预后是不同的用第八因子相关蛋白、荆豆凝集素等显示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则可清楚显示肿瘤对血管或淋巴管的浸润对许多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及有无血管或淋巴管浸润,这是主要的鉴别依据,同时也有治疗及预后意义 8 指导预后和治疗免疫组化标记中与预后有关的标记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类固醇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等,它们与乳腺癌的关系已获公认,性激素受体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

相似的结果也见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②肿瘤基因标记:如癌基因c-erB-2,c-myc,P53蛋白等,在肿瘤中高度表达者,患者预后较差;而nm23蛋白高度表达者,肿瘤转移率较低,预后较好③细胞增殖性标记: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等,表达指数越高,表明其增殖越活跃,恶性度增高,预后不良,其中以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较为明显而且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Ki-67、 PCNA 、EGFR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并与激素受体的表达呈负相关9 辅助疾病诊断和分类人体的免疫性疾病,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细胞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等进行检测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的分类或分型也是在免疫组化基础上建立的内分泌肿瘤如垂体前叶腺瘤,根据其分泌功能可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激素腺瘤等10型;胰岛细胞瘤的功能分类为胰岛素瘤、高血糖素瘤等6种;恶性淋巴瘤根据瘤细胞表面标志不同可分为T细胞性、B细胞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学分类亦需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技术10 寻找感染病因人体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中有的在常规病理检查中不易发现,尤其是病毒性致病微生物,由于其分子水平的结构,在细胞水平上难以发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则可明确发现病原体抗原部位以及定量,如巨细胞病毒(CMV)、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已有商品化标志物帮助解决病因诊断问题。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节处理总论(一)标本的处理——细节注意标本的处理是良好免疫细胞组织化学结果的前提,必须保证要检测的细胞或组织取材新鲜,固定及时,形态保存良好,抗原物质的抗原不丢失,不扩散或被破坏标本的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取材、固定1 取材细胞标本取材可有印片法、穿刺吸取涂片法、体积沉淀涂片法、培养细胞标本取材及离心涂片机法1.1 印片法主要应用于活检组织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新鲜标本以最大面积剖开,充分暴露病变区,将载玻片轻轻压于病变区,脱落细胞便粘附于玻片上,立即浸入细胞固定液内5~10分钟,取出后自然干燥,低温保存备用1.2 穿刺吸取涂片法主要应用于实质器官的病变区,如肝、肾、肺、淋巴结、软组织等用细胞针穿刺吸取病变区内液体成分,可直接涂抹在玻片上,力求细胞分布均匀如穿刺液较多,细胞丰富,可用洗涤法,即将穿刺液滴入盛有1~2ml Hank(或RPMI-1640)液的试管内,轻轻搅拌,以500r/min低速离心5~10min后,弃上清液,将沉淀制成细胞悬液(1×106细胞/ml),吸取1滴于载玻片上,轻轻涂抹或用离心涂片机制成涂片,待涂片略干即可固定 1.3 体积沉淀涂片法主要用于胸水、腹水、尿液、脑脊液等体液多细胞少的标本。

体液采取后,必须及时处理,不宜加固定剂根据标本内细胞数量多少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①细胞数量极多者,可吸取少量液体直接涂在玻片上;②细胞数量少者,可将液体沉淀,然后取沉淀液以15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将细胞涂片或用离心涂片制成涂片,略干后固定备用1.4 培养细胞标本取材根据培养细胞特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某些贴壁生长的细胞,只需将载玻片插入培养瓶内即可制备理想的细胞标本而对于浮悬培养的细胞,可用离心涂片机制成涂片1.5 离心涂片机法将待涂片的细胞样品成2×105~6/ml的细胞悬液,吸取50~100μl加入涂片机内,1000r/min离心2min后细胞就均匀地分布于玻片上制备细胞涂片应注意:①标本反复离心洗涤后,细胞黏附性降低,在免疫染色过程中易脱落,因此,在制片前载玻片上应涂黏附剂;②为节省试剂和便于观察,应将细胞集中在0.6~1cm2的圆圈内,细胞总数以105个为宜;③黏液丰富的标本,如痰液、胃液,未经特殊处理,一般不宜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标本的取材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应注意:①活检钳的刃口必须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②取材部位主要是病变区,但必须取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区;③必要时取远距病灶区的正常组织作对照;④为充分保存组织的抗原性,标本离体后应立即处理或速冻进行冷冻切片,或立即用固定液固定,进行脱水、浸蜡、包埋。

如不用迅速制片,也可贮于液氮或-70℃保存2 固定固定在整个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是关键所在首先,通过固定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防止细胞内酶反应过程,防止细胞自溶,保持细胞固有形态和结构;其次,通过固定可以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固定不足,抗原会丢失;固定过度,则抗原性质改变或抗原成分被遮蔽2.1 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的选择是免疫组化技术成功与否的基础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固定液种类较多,性能各不一样不同抗原,其稳定性各不相同,对固定液的耐受性差异较大所以,除要了解不同固定剂的特性外,不同的抗原和标本需经过反复试验,必要时可作多种固定液对比,从而选出理想的固定液选择最佳固定液的标准是:①最好地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②最大限度地保存抗原的免疫活性中性缓冲多聚甲醛(或福尔马林)液是适应性较为广泛的固定液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禁用含重金属的固定液2.2 固定时间因固定液而异组织固定时间最好在l2h内,一般固定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对组织抗原的检出强度将逐渐降低2.3 固定方法的选择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种:浸入法和灌注法浸入法即将组织浸泡在固定液内(必要时在4℃下),固定时间根据抗原的稳定性以及固定液的性质而定,一般在2-12h之间。

灌注法主要适用于动物研究,灌注固定不仅可以使固定液迅速到达全身组织充分固定,而且灌注能冲洗掉红细胞,排除过氧化物酶的干扰2.4 固定时应注意力求保持组织新鲜,勿使其干燥;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以体积<2cm×1.5cm×0.3cm为宜,组织块厚度必须控制在0.3cm以内;固定液必须有足够的量,在体积上一般大于组织20倍以上,否则组织中固定不良而影响效果;组织固定后,应充分水洗,去除固定液,以减少固定液造成的人为假象二)切片方法-细节注意1 切片方法的选择光镜和免疫组化研究的切片一般为5μm,而神经组织切片为20-100μm,有利于追踪神经纤维的走行1.1 冰冻切片是免疫组织化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切片方法,能够最大量的保存抗原、操作简便,主要适用于不稳定的抗原(如检测细胞膜的某些抗原成分),但标本来源受限冰冻切片时,组织中水分易形成冰晶,影响抗原定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