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人格心理学思想摘要:本文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并把它与西方人格理论对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首先,简要叙述了《黄帝内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然后,从人格的阴阳分类和五行分类两方面阐述了《黄帝内经》中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分型依据、心理特征以及形态外表辨别三个方面;并将这两种分类方式区分糅合,形成人格的阴阳五行分类体系另外,还进行了东西方人格理论的对比,讨论了影响阴阳五行人格形成的先天和后天因素及其辨证关系,分析了阴阳五行人格分类中纯阴、纯阳与阴阳平和的对立研究得出的结论包括:(1)《内经》中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由人格的阴阳分类和五行分类两部分组成,阴阳分类和五行分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构成人格的阴阳五行分类;先哲们对个性分类的论述,《黄帝内经》中对之有借鉴和吸收,对其个性类型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2)阴阳五行的人格分类与西方传统气质类型学说相比,胆汁质相似于太阳型;多血质相似于少阳型;黑胆质者相似于太阴型;黏液质相似于少阴型与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说对比,亦有共通之处,阳包含兴奋之意,阴包含抑制之意,表明了神经系统两个过程的相互关系。
与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对比在心理行为特征的描述上也有很多重合此外,五态性格测验与16PF的多个因子和次级因素都有显著相关3)阴阳五行分类作为一种人格类型说,体现了人格的两极性和调和性的对立与统一4)人格的阴阳五行分类是祖国心理学思想的宝贵财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关键词:黄帝内经,人格类型,阴阳,五行目录摘要⋯⋯⋯⋯⋯⋯⋯⋯⋯⋯⋯⋯⋯⋯⋯⋯⋯⋯⋯⋯⋯⋯.1Abst阳ct⋯⋯⋯⋯⋯⋯⋯⋯⋯⋯⋯⋯⋯⋯⋯⋯⋯⋯⋯⋯⋯II1前言⋯⋯⋯⋯⋯⋯⋯⋯⋯⋯⋯⋯⋯⋯⋯⋯⋯⋯⋯⋯⋯..11.1 《黄帝内经》其书⋯⋯⋯⋯⋯⋯⋯⋯⋯⋯⋯⋯⋯⋯⋯⋯l1.1.1《内经》的著成⋯⋯⋯⋯⋯⋯⋯⋯⋯⋯⋯⋯⋯⋯⋯⋯⋯⋯.11.1.2《内经》的版本流传⋯⋯⋯⋯⋯⋯⋯⋯⋯⋯⋯⋯⋯⋯⋯⋯⋯21.1.3本文选用版本⋯⋯⋯⋯⋯⋯⋯⋯⋯⋯⋯⋯⋯⋯⋯⋯⋯⋯..31.2《黄帝内经》中涉及心理学思想理论的篇章⋯⋯⋯⋯⋯⋯⋯⋯⋯31.3选题原由及意义⋯⋯⋯⋯⋯⋯⋯⋯⋯⋯⋯⋯⋯⋯⋯⋯..41.4研究目的⋯⋯⋯⋯⋯⋯⋯⋯⋯⋯⋯⋯⋯⋯⋯⋯⋯⋯..51.5研究方法⋯⋯⋯⋯⋯⋯⋯⋯⋯⋯⋯⋯⋯⋯⋯⋯⋯⋯..51.6论文框架⋯⋯⋯⋯⋯⋯⋯⋯⋯⋯⋯⋯⋯⋯⋯⋯⋯⋯..61.7研究结论⋯⋯⋯⋯⋯⋯⋯⋯⋯⋯⋯⋯⋯⋯⋯⋯⋯⋯..61.8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72文献综述⋯⋯⋯⋯⋯⋯⋯⋯⋯⋯⋯⋯⋯⋯⋯⋯⋯⋯⋯⋯..92.1《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体系⋯⋯⋯⋯⋯⋯⋯⋯⋯⋯⋯⋯⋯92.2《内经》相关的实证研究⋯⋯⋯⋯⋯⋯⋯⋯⋯⋯⋯⋯⋯⋯ll2.3小结⋯⋯⋯⋯⋯⋯⋯⋯⋯⋯⋯⋯⋯⋯⋯⋯⋯⋯⋯..123人格分类I:阴阳五态⋯⋯⋯⋯⋯⋯⋯⋯⋯⋯⋯⋯⋯⋯⋯⋯.143.1阴阳“五态人’’——人格的阴阳分类⋯⋯⋯⋯⋯⋯⋯⋯⋯⋯.143.2阴阳“五态人"的分型依据——阴与阳的古典意义阐释⋯⋯⋯⋯⋯153.3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特征描述⋯⋯⋯⋯⋯⋯⋯⋯⋯⋯⋯..183.4阴阳“五态人"的外表形态辨识⋯⋯⋯⋯⋯⋯⋯⋯⋯⋯⋯.204人格分类II:五五二十五形⋯⋯⋯⋯⋯⋯⋯⋯⋯⋯⋯⋯⋯⋯⋯224.1“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的五行分类⋯⋯⋯⋯⋯⋯⋯⋯⋯⋯224.2“阴阳二十五人”的分型依据⋯⋯⋯⋯⋯⋯⋯⋯⋯⋯⋯⋯..234.2.1五行⋯⋯⋯⋯⋯⋯⋯⋯⋯⋯⋯⋯⋯⋯⋯⋯⋯⋯⋯⋯⋯234.2.2五音⋯⋯⋯⋯⋯⋯⋯⋯⋯⋯⋯⋯⋯⋯⋯⋯⋯⋯⋯⋯⋯254.3“五形之人”的人格特征描述及外表形态辨识⋯⋯.⋯⋯⋯⋯⋯..284.3.1木形之人⋯⋯⋯⋯⋯⋯⋯⋯⋯⋯⋯⋯⋯⋯⋯⋯⋯⋯⋯..284.3.2火形之人⋯⋯⋯⋯⋯⋯⋯⋯⋯⋯⋯⋯⋯⋯⋯⋯⋯⋯⋯..284.3.3土形之人⋯⋯⋯⋯⋯⋯⋯⋯⋯⋯⋯⋯⋯⋯⋯⋯⋯⋯⋯..284.3.4金形之人⋯⋯⋯⋯⋯⋯⋯⋯⋯⋯⋯⋯⋯⋯⋯⋯⋯⋯⋯..294.3.5水形之人⋯⋯⋯⋯⋯⋯⋯⋯⋯⋯⋯⋯⋯⋯⋯⋯⋯⋯⋯’..294.4“阴阳二十五人"的主要人格特点及外表形态辨识⋯⋯⋯⋯⋯⋯..305讨论⋯⋯⋯⋯⋯⋯⋯⋯⋯⋯⋯⋯⋯⋯⋯⋯⋯⋯⋯⋯⋯..335.1《内经》“阴阳’’与“五行"两种人格分类的区别与融合⋯⋯⋯⋯⋯335.2《内经》阴阳五行人格思想的源起⋯⋯⋯⋯⋯⋯⋯⋯⋯⋯⋯.345.3《内经》阴阳五行分类与西方人格类型的理论对比分析⋯⋯⋯⋯⋯.355.3.1与西方传统气质类型学说的对比⋯⋯⋯⋯⋯⋯⋯⋯⋯⋯⋯⋯⋯355.3.2与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的对比⋯⋯⋯⋯⋯⋯⋯⋯⋯⋯.365.3.3与艾森克人格理论的对比⋯⋯⋯⋯⋯⋯⋯⋯⋯⋯⋯⋯⋯⋯⋯375.3.4小结:“阴阳”两极性与调和性的对立统一⋯⋯⋯⋯⋯⋯⋯⋯⋯⋯395.4《内经》阴阳五行分类与西方人格测验的实证对比分析⋯⋯⋯⋯⋯.4l5.4.1五态性格测验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425.4.2 16个因子阴阳属性的归纳整理⋯⋯⋯⋯⋯⋯⋯⋯⋯⋯⋯⋯⋯.435.4.3五态性格测验与4种次级因子的相关分析⋯⋯⋯⋯⋯⋯⋯⋯⋯⋯.445.4.4五态性格测验与4种综合性个性因素的相关分析⋯⋯⋯⋯⋯⋯⋯⋯.445.5阴阳五行人格的先后天因素的辨证关系探析⋯⋯⋯⋯⋯⋯⋯⋯.456评价⋯⋯⋯⋯⋯⋯⋯⋯⋯⋯⋯⋯⋯⋯⋯⋯⋯⋯⋯⋯⋯.476.1“形神相即"的身心一元论观点⋯⋯⋯⋯⋯⋯⋯⋯⋯⋯⋯⋯476.2“五态’’人格描述的偏颇与理想人格模型的构建⋯⋯⋯⋯⋯⋯⋯.486.3“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系统论人格体系⋯⋯⋯⋯⋯⋯⋯⋯..496.4阴阳五行分类的科学性⋯⋯⋯⋯⋯⋯⋯⋯⋯⋯⋯⋯⋯⋯.497研究结论⋯⋯⋯⋯⋯⋯⋯⋯⋯⋯⋯⋯⋯⋯⋯⋯⋯⋯⋯⋯518研究反思与总结⋯⋯⋯⋯⋯⋯⋯⋯⋯⋯⋯⋯⋯⋯⋯⋯⋯⋯.52参考文献⋯⋯⋯⋯⋯⋯⋯⋯⋯⋯⋯⋯⋯⋯⋯⋯⋯⋯⋯⋯..53附录⋯⋯⋯⋯⋯⋯⋯⋯⋯⋯⋯⋯⋯⋯⋯⋯⋯⋯⋯⋯⋯⋯531前言1.1 《黄帝内经》其书1.1.1《内经》的著成:《黄帝内经》,世简称之为《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共162篇,约20万字。
通常认为,《黄帝内经》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汇编,假托黄帝之名而成其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该书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黄帝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没有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黄帝内经·素问》是一部以黄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基本思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灵抠·天年》是研究生理心理思想的重要文献;《素问·疏五过论》是论述诊断心理思想的重要文献;《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阐发心理卫生思想的重要文献。
《灵枢》记载了丰富而系统的针灸理论,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故《灵枢》又称为《针经》,其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书中记载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在《灵枢》中有相当篇目是探讨不同体质的人的辨证论治的,因此蕴含了丰富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灵枢·通天》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两篇,《灵枢·论勇》和《灵枢·逆顺肥瘦》等篇1.前言部分关于人格分型的内容,但多集中与体质差异的论述,对人格特征论述较少《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约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来没有过像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它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1.1.2《内经》的版本流传:《灵枢》《素问》的版本均比较复杂,有正传与别传本之分1.1.2.1《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一说第七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朝主要注本有,唐宝应元年(762年),启玄子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另外还有初唐杨上善注本《黄帝内经太素》,此书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3)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北宋政府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北宋刊本原本目前未见,南宋刊本有理宗绍定年间刊本,原本也未见但明代顾从德本是翻刻宋本金刊本,北京图书馆有原本残卷元刊本有两种,胡氏古林书堂刊本与不明具体年代的残卷本4)明传本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明英宗《正统道藏》本、赵府居敬堂刊本、吴悌本、顾从德家传宋本翻刻本等5)清刊本就更多了,其中有不少的《素问》、《灵枢》合刻本合刻本著名的佳本有金陵本,京口文成堂本分刻本有京口遵仁堂本1.1.2.2《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代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1.1.3本文选用版本:本文所摘录资料,均选中国古籍出版社新出的光绪之影印本,该书为《素问》、《灵枢》二十卷本之合刻本,补有《素问》遗篇,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