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举制时教案总第 23 时题教学目标(目的)识记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主要内容;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难点:历史作用和意义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引入: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政治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历来为人称道这样的繁荣局面是怎样开创的呢?原因众多,但隋唐的制度革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过程: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2.确立与发展(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3.机构与职能(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 ,门下审令,尚书行令 (2)六部:吏(人事) ;户(财政) ;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 ;刑(司法) ;工(水利、道桥、城池) 4.意义:(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 (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2.隋朝创立:(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 (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4.评价:(1)积极: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唐诗繁荣) (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 (2)消极: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忽视应用性学问,明清文化专制)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汉代到唐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演变:汉代察举制和皇帝征召制度,其中察举制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其后逐步发展为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势力强大隋唐实行科举制,它是中央政府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不同:(1)选拔的方法与途径不同,前者为自下而上的推荐,后者为中央政府分科考试;(2)标准不同,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XX 天津文综 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B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XX 全国Ⅱ卷文综 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的职能是D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XX 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B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XX 江苏历史 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XX 年江苏历史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XX 全国文综Ⅰ卷 37 题第(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下表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 《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 ,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 分)答案要点:(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