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实验报告(三)实验简介本次试验主要为采用风洞测机翼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及失速迎角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 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 作用,随着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风能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部门 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风洞作实验的依据是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超过临界迎角(攻角)后,翼型上表面边界层将发生严重的分离,升力急剧下降而不能保持正常 飞行的现象,叫失速飞机失速的原因是机翼在大迎角下出现了气流分离•而左右两翼因 种种原因(如侧滑、或构造有微小的不对称)•气流分离并不对称背景介绍1. 风洞实验段速度和压力测定风洞试验中,试验段的来流速度是一基本流动参数,必须给出开口风洞中,一般用风 洞出口截面中心位置处的流速指示来流速度根据不可压缩伯努利方程:1 2P c V2 P0 ( 1)2(2)其中:Ap为皮托管测得的总压po与静压p之差,为风洞实验段动压可以由排管压力 计读出,k为皮托管标定系数,p为工况下气体密度由此可以得出风洞实验段的工作压力 和速度2. 翼型低速压强分布测量试验实验风速固定、迎角不变时,翼面上第i点的压差为(1)Pi Pi P K 酒 g(Li LJsin ,(i=0;1,2,3;••…)气流的动压为,aV2K 酒 g(LnL| )sina、酒分别为空气密度和压力计工作液酒精密度。
于是,翼面上第i点的压强系数为PiPiLiLiLiiLi(3)表1: NACA0012翼型测压孔位置参数测压孔数目012345678x位置(mm)0510152030405060y位置(mm)04.466.017.037.748.68.968.968.7测压孔数目910111213141516x位置(mm)708090100110120130140y位置(mm)8.247.626.855.9753.932.781.533. 机翼失速测量试验图2:飞机失速失速:在机翼迎角较小的范围内,升力随着迎角的加大而增大但是,当迎角加大到 某个值时,升力就不再增加了这时候的迎角叫做临界迎角当超过临界迎角后,迎角再 加大,阻力增加,升力反而减小这现象就叫做失速失速产生的原因:由于迎角的增加,机翼上表面从前缘到最高点压强减小和从最高点 到后缘压强增大的情况更加突出当超过临界迎角以后,气流在流过机翼的上表面时会发PiPiqLi LiIILi(3)生分离,在翼面上产生很大的涡流,见图2造成阻力增加,升力减小实验风速固定、迎角不变时,翼面上第i点的压差为:Pi Pi pK 酒g(Li Li)sin,(i=0;1,2,3,……)(1)气流的动压为:1 2q aV K2酒g(LH Li )sin(2)于是,翼面上第i点的压强系数为:表1: NACA0012翼型测压孔位置参数测压孔数目012345678x位置(mm)0510152030405060y位置(mm)04.466.017.037.748.68.968.968.7测压孔数目910111213141516x位置(mm)708090100110120130140y位置(mm)8.247.626.855.9753.932.781.53升力和阻力系数确定:由翼型的压强分布可以确定升力系数和不包括摩擦阻力系数的阻力系数。
如图3所示,x为翼弦方向,设x轴和y轴分别平行于机体坐标轴系的xt轴和yt轴,若在翼型上取一微元 ds,作用在ds上的压强为p, ds与x轴的夹角为B,设翼型宽度ds=1,则作用在ds上的垂 至于翼弦方向的法向力和平行于翼弦方向的轴向力分别为:dYt p ds cos 0 (4)dQt p ds sin 0 (5)图3:作用在翼型表面上的压强由几何关系可知dxds cos0, dy ds sin 0由此可得dYtpdx⑹dQtpdy⑺作用在翼型上总的法向力和轴向力可由dYt和dQt沿翼型表面积分得到,即Ytbpdx 0 p 上 dx0 bb p下 dx 0 p 下 p 上 dx (8)Qty上 maxpdy y 下 max Pb 前Pb后 dy(9)把上式化成系数形式,即1cyt 0 cp下Cp上 dx(10)y 上 maxCxt _ Cpb前 Cpb后 dy (11)y 下max式中x、y、ymax表示翼型坐标x、y和翼型上、下表面最大纵坐标相对于弦长 b的无 量纲量实验目的1. 测定一座风洞实验段的速度和压力;2. 用多管压力计测出翼型表面压强分布,并用坐标法绘出翼型的压强系数分布图 ;3. 定量了解翼型压强分布随迎角变化的趋势;4. 用多管压力计测出不同迎角下翼型表面的压强分布, 并用坐标法绘出翼型的升力系数随迎角的分布曲线,确定 NACA0012翼型的临界失速迎角。
实验装置1. 风洞:低速吹气式二元风洞实验段为矩形截面,高 0.5米,宽0.2米实验风速W 30米/秒见图1);2. 皮托管,修正系数k (已知修正系数),排管压力计,其修正系数为1,工作液为酒精, 比重取0.8,斜角为30°3. 实验模型:NACA0012翼型,弦长0.15米,展长0.2米,安装于风洞两侧壁间模型表面的测压孔,前缘孔编号i=0,上、下翼面的其它孔的编号从前到后,依次为 i=1、2、3……11<4,测压孔间距为5毫米,i>4,间距为10毫米见图2)4. 多管压力计:压力计斜角9=30o,系数K=1.0压力计右端第一测压管接试验段壁面测压孔,测量实验段气流静压,其液柱长度记为Li ;其余测压管,分成两组,分别与 上、下翼面测压孔一一对应连接,并有编号,其液柱长度为 Li左端第一测压管测量气流的总压,其液柱长度记为Lii图1:开口风洞实验段图2:风洞及来流静压测量孔图3:翼型测压孔分布实验步骤1. 风洞实验段速度和压力测定实验(1) 实验前制定实验步骤,确定数据处理的方法2) 在教师指导下把皮托管安装在低速风洞实验段内,皮托管总压 孔应对准来流方向,不要偏斜3) 用导管连接皮托管和排管压力计,注意检查导管,不得有破漏 或堵塞。
注意斜管压力计的初始读数4) 启动风洞,调节风洞变频器频率(不小于 10Hz为宜),记录排管压力计的读数2. 翼型低速压强分布测量试验(5) 在教师指导下将压力计底座调为水平,再调节液壶面高度使测 压管液面与刻度“ 0”平齐,斜角9=30Oo(6) 将风洞壁面测压孔、翼面测压孔与多管压力计的测压管对接好, 注意检查导管,不得有破漏或堵塞记录多管压力计的初始读 数7) 将模型迎角调节到位并固定,风洞开车,由变频器稳定风速 实验中迎角调节范围为a =-4 o〜4o,Aa=4o8) 记录数据:在风速稳定和迎角不变时,读取并记录L|,Lh ;上翼 面的Li,下翼面的Li实验中注意观察,上下翼面压强随迎角的变化,尤其是前缘点压强和上翼面后段的压强的变化(9) 关闭风洞,记录实验室的大气参数和压力计工作液酒精密度: 大气压Pa,温度ta,酒3. 机翼失速测量试验(10) 将压力计底座调为水平,再调节液壶面高度使测压管液面与刻 度“0”平齐,斜角B=30o11) 将风洞壁面测压孔、翼面测压孔与多管压力计的测压管对接好, 注意检查导管,不得有破漏或堵塞记录多管压力计的初始读 数12) 将模型迎角调节到位并固定,风洞开车,由变频器稳定风速。
实验中迎角调节范围为a =-4 o〜22o,Aa=2 o13) 记录数据:在风速稳定和迎角不变时,读取并记录L|,L|| ;上翼 面的Li,下翼面的Li14) 关闭风洞,记录实验室的大气参数和压力计工作液酒精密度: 大气压Pa,温度ta,酒15) 整理仪器,实验数据交老师签字后离开实验室实验结果实验条件原始数据Pa= 769 (毫米汞柱),ta= 13.5 ?C其中空气密度a有下式计算:0.464Pa(mmHg)273.15 ta(oC)3.1467 (kg/m3)Lii= 2.0 (毫米酒精柱),L= 1.4(毫米酒精柱)(迎角?? 10 °)来流风速为:Li )sin22.8 (m/s)1. 风洞实验段速度和压力测定实验实验原始数据就是酒精柱长度测量值,由排管酒精压力计测量,并填于表 1排管压力计初始读数:2 mm2. 翼型低速压强分布测量试验1)实验结果处理数据迎角截面12345678上截面1.21.71.92.12.21.52.31.7-4CP(上)-10.250.751.251.5-0.251.750.25下截面1.74.44.243.81.43.33.2CP(下)0.2576.565.5-0.54.2540上截面33.132.92.92.82.71.8CP66.565.55.554.50(上)下截面1.82.52.72.71.81.72.62.5CP(下)03.54.54.50-0.543.5上截面5.34.74.44.13.71.33.31.64CP(上)7.66.45.85.24.4-0.43.60.2下截面1.61.651.92.12.11.62.32.3CP(下)0.20.30.81.21.20.21.61.6上截面76.86.75.23.91.33.31.48CP(上)1110.610.47.44.8-0.43.6-0.2下截面1.50.81.31.41.81.61.92CP(下)0-1.4-0.4-0.20.60.20.8110上截面CP(上)7.57.36.95.94.51.33.51.510.29.89.27.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