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评改有效性研究调查报告一、调查意义评改学生习作,对广阔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件繁重而复杂的工作,消耗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但是很遗憾,大局部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评充耳不闻,对习作中的批语 不屑一顾何以如此?只要审视一下习作教学过程便可明白传统习作教学的一般过程为老师命题老师指导学生写作老师评改很明显,老师评改是习作教学的终结环节,是对学生习作的终审讯决学生们普遍认为,既然自己的习作优劣已定,再听讲评再看批语还有何用?更何况马上又开场下一次习作训练了,根本无暇弥补这次习作的缺乏于是,老师的评改意见无人顾及,学生在这次习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以后的习作中仍会再现看到学生们对自己尽心尽力、呕心沥血的评改视假设无睹,有的老师在评改作文时便不再用心,批语套用形式,没有针对性,书写潦草难辨,课堂上的讲评轻描淡写,习作评改纯粹应付领导的检查学生那么认为作文写成后不必再去下功夫,评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无形之中缺乏自主评改的意识,这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而老师体无完肤的评改并没有起到实效性,学生当作耳边风,作文本发下来只看看分数,没有二次修改和二次习作的习惯,老师的劳动大多付诸东流水,事倍工连半都达不到,许多习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为了总结经历,汲取教训,发现问题,理解师生习作评改的方法,探究合适师生评改习作有效性的捷径,进步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减轻老师的劳动负担我对振兴聚宝小学中年级段的习作评改良行了调查二、调查目的1、理解小学生高年级段习作自评互改的现状2、寻找进步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程度的对策,寻求一条合适师生评改习作有效性的捷径,促进我校学生作文程度的的全面进步三、调查形式、内容对聚宝小学五年级一班38名同学进展调查,采用谈话、访问、目测等方法进展调查四、调查结果与分析^p 1、学生的作文程度差距很大这种差距表如今学生与学生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一个班中,成绩高与低的差距较明显2527分的一等作文仅仅6人,而24分以下的作文居多,有32人,占全班人数的84%,其间最高与最低相差约20分左右;班级之间,五二班一等的作文多,而五一班三等的作文占一大半;学生优秀的作文可以写五、六百字,书写干净整齐,选材新颖,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而成绩差的学生作文那么是二、三百字左右,书写混乱,龙飞凤舞,难以识别,根本没有中国汉字方正的特点,错别字、病句也多2、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空洞从抽样的作文来看,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没内容好写。
作文材料贫乏,不够典型,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分析^p 原因便一目了然究其根底,关键是不具备独立选材的才能,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的分析^p 了3、学生没有修改习作的习惯在学校存在一种现象,每次老师修改后的作文本发下去,有的学生只是修改了习作中的错别字;有的学生只顾分数,感觉自己能得七八非常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直接完成下一次的习作据课后访问调查,90%以上的学生写完作文后从来没有修改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程度永远没有进步,学生也厌倦了习作4、学生写作后不会修改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见,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可自改、互改,也可集体改而学生写完后就认为是老师的责任了,草草了事,态度不端正,有的是错别字特多,而自己却熟视无睹5、学生不会运用老师所教的习作评改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中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标准、整洁老师教给了学生习作评改的方法,可是学生在评改习作时,只是注重错别字、词、标点符号的修改,忽略了习作构思、选材、详略、语句通顺与否等的修改,更有甚者根本不会修改作文。
6、老师评改习作的评语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老师以成人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才能去评改学生习作,常常改得满纸通红,耗时耗力,收效甚微,而老师体无完肤的评改又往往很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学生根本不承受老师的评改意见,把评改意见当作耳边风,老师的评语常常是:语句通顺,故事完好,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等老一套评改语言,根本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进步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7、评改习作的方式多样,但多流于形式虽然习作评改方式多样,有老师自行评改、面批面改、学生分组评、集体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方式可是在大局部学校,由于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任务多,老师经常使用的还是课后自行修改习作,采用其他评改习作的方式只是偶然进展,很多情况下只是局部学生参与而家长由于知识层面不同,加上工作、大量家务活,很难做到认真细致地评改孩子的作文五、改良作文评改的考虑与建议1、加强多方位引导,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作文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习作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因此,我认为要想进步学生的写作素养,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加强读写结合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使阅读与写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认真考虑、亲身感悟写出来的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外,还要认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即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又是怎样写详细的?假如文章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就不失时机地练一练,可仿写、续写、补写等2)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并要求学生在读书时遇到好词、佳句多读读、多记记、多品品,并逐步把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必要时,老师跟学生一起赛跑,看谁读得多、记得多这样习作时就能做到先积而后发,厚积而薄发另外,老师还要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可经常给学生找些精彩片段让学生赏析,进步鉴赏才能还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3)加强理论活动,丰富写作题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流,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创作理论强调:创作的泉来自生活这都是说生活是作文的泉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丰富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如春天野外踏青;夏天聆听鸟叫虫鸣;秋天漫步田园;冬天雪中即景那种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也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组织一些有益的理论活动,如做家务、种花、养小动物、办小报、贴叶子画、粘种子画等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体验,同时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进步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还做到了说真话我口说我想,表达真情实感 我笔写我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天天坚持写日记,并每天在班上交流,及时点评,多鼓励,激发习作兴趣2、注重修改,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见,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可自改、互改,也可分组改、集体改、家长改、老师改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1)学生自改、互改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过程,实际上是习作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的第三阶段目的中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标准、整洁那么,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呢?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学生自评自改习作很关键对于学生自评自改,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自评自改的意义,教给他们评改习作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擅长评改自己的习作。
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法、推敲法等方法对自己的习作进展修改,并做出评价,写上评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进步写作才能因此,在学生自评自改的根底上,老师还要指导学生互评互改让学生认真阅读、考虑、研究别人的习作,找出优缺点推己及人,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平等地位的评改,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中角色不断转换,互相启发,互相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才能的开展2)家长评改习作要讲究方法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们,可以说对于孩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父母和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沟通交流,假如方法得当,相信孩子很愿意把自己刚刚完成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时,父母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的习作进展点评,真正成为孩子习作起步的带路人但凡有家长指导的学生,习作程度进步很大,家长不在家或指导不了的,就可以读给哥哥、姐姐听,让他们帮助修改 3)老师评改方式要灵敏多变首先,老师可以采用面批面改面批面改是一种直观、互动、有个性、针对性强的作文指导方式,对进步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才能、修改才能都会有很好的效果详细做法是:可在每次作文中或作文后,找几个学生进展面批面改,争取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次面批面改的时机。
对个别学生的作文还可以进展重点,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表,以进一步进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次,老师可以在快速阅读全班学生习作的过程中,随机简单批阅局部作文,再挑选出局部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再次,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些他们认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最后,老师的评价语要克制俗套,多用鼓励表扬语言,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总之,老师评价方式的灵敏多变,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习作,能使习作评改更扎实有效要注重习作评价方式的改革,发挥评价的鼓励功能,通过适当的评价诱发学生的习作动力,激起学生发奋向上的习作热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切忌用一把尺子去量程度各异的学生对每个层面的习作都应该作纵向比拟,发现进步及时鼓励此外要多渠道、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品味到了习作的乐趣,激发了强大的创作动力第 页 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