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导学案)

飞****9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04MB
约11页
文档ID:447376371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导学案)_第1页
1/11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单元学习主题学习之道学习是永恒的话题,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增智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关于学习方面的,使我们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而对于学习的具体方法,或是积累、有恒、专一,或让我们从师学习,或是告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是通过读书去学习,或是上图书馆学习,等等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更得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素养单元素养目标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 过 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io课 劝 学*师说IB劝学预习在亮YU Xl REN WU3作者简介生平荀子(约 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作品荀 子“序列著数万言”,后 人 编 为 荀子,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评价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 人 尊 称“荀卿”B背景解读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主张,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 创 作 了 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定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I常识梳理1 .荀子 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 存 3 2 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 论语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像 荀子一类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

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 是 基 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 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2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文中应为第二义3 .蹉步半步古代跨出一脚为“陛”,跨出两脚为“步”指极近的距离,或比喻数量极少4 .鹫马十驾鹫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回 文 意 疏 通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段解: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eq f(青,取 之 于 蓝,而 青 于 蓝;冰,水,靛青,从蓝草里取得,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为 之,而 寒 于水木直中 绳,凝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冷木材很直,合乎拉直的墨线,以 为 轮,其 曲 中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能符合规。

虽 有 槁 暴,不 复 挺 者,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eq f(使 之然也故 木 受 绳,人工加热让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就能变得)eq f(则直,金 就 砺则 利,君子 博学,笔直了,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eqf(而 日 参 省 乎 己,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并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段解:论证学习的意义改造提高自己思路导引:作者在本段用了比喻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作者所用喻体常见、易懂,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 尝跋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 而 招,臂 非 加 长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也,而 见者 远;顺 风 而 呼,声 非加疾也,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而闻 者 彰假舆马者,非 利 足 也,而致但是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到达eq f(千 里;假舟楫 者,非 能 水 也,而 绝 江 河。

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eq f(君子 生 非 异 也,善 假 于物也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段解: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身不足思路导引:本段阐明利用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假于物”eqf(积 土 成 山,风 雨 兴 焉;积 水 成 渊,堆积土壤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汇聚水流成为深潭,)eqf(蛟 龙 生 焉;积善 成 德,而神明,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能获得)自得,圣 心 备 焉故 不 积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eq f(蹉步,无 以 至 千 里;不积 小 流,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聚涓细的水流,)无 以 成 江 海骐 骥 一 跃,不 能 十 步;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eqf(鹫 马 十驾,功 在 不 舍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远地),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eq f(锲而 舍 之,朽木 不 折;锲而用刀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eqf(不舍,金 石 可 镂。

蚓 无 爪 牙 之 利,雕刻,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筋 骨 之 强,上 食 埃 土,下饮黄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是因为)用心一也蟹 六 跪 而 二螯,非蛇非之穴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夹,没有蛇有的洞穴无 可 寄托者,用 心 躁 也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的心浮躁段解: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思路导引:作者在本段连用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渐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这是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说明“学不可以已”五语言积累1.通假字将以为轮(同“煤”,以火烘木,使之弯曲)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同“性”,天性)2.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3)非蛇鳍之穴无可寻把者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中)3.一词多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寡人无疾(名词,病)(1)疾疾恶如仇(动词,厌恶、憎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快、急速)、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C假舆马者(动词,借助、利用)(2)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动词,宽容)而绝江河(动词,横渡)不如早与之绝(动词,绝交)(3)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世隔绝的)佛印4类弥勒(副词,很,非常)、会当凌绝顶(副词,极,尽,最)4.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密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之弯曲)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4)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名词用作动词,奔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7)君子博学而0参省乎已(名词作状语,每日)(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 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2)取之于蓝,而青干蓝(状语后置句,应 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3)糅以为轮 省略句,辙之)以(之)为轮(4)锢吏之然也 省略句,辍之)使之然也(5)金石可镂 被动句,(被)雕刻(6)朽木不折 被动句,(被)折断必学任务BI XUE REN WUQ文本构建O结构图示劝学学习的意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 舆 马 假 舟 根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r物也(论点)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枳胜步不积小流_ _ _ _ _ _ _ _ _ _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骐 骥 一 跃 鸳 马I燃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主旨归纳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Q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 第二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 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 以“学不可以已”第三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 以“学不可以己”第四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 而“学不可以己”2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 个“学”当 然 指“学习”,但是 他 到 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答:_答案 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 们“知明而行无过”,首先要学习做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3文章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 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 一 个 比 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猱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最后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4课文第三段论述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证层次怎样?答:_答案5第四段主要论述了哪些内容?是如何进行论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