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毕业设计(论文)德意志语言与德意志近代民族认同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02KB
约13页
文档ID:450144437
毕业设计(论文)德意志语言与德意志近代民族认同_第1页
1/13

德意志语言与德意志近代民族认同 学术综述:“民族认同”是一个较现代性的词汇,随着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兴起而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民族认同是民族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无论是其起源还是影响在学术界都存在很大争议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在《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中对民族主义理论做了总结性的论述,将民族主义理论分成了现代主义、原生主义等几个类型,他反对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研究民族,认为应该从族裔、族群等历史性角度探索民族的起源与发展霍布斯鲍姆(Hobsbawm)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盖尔纳(Ernest Gellner)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以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是现代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的代表作,都主张民族是现代性的产物休希顿·沃森(Huge Heaton Waston)在《民族与国家》中提出了“古老民族”和“新兴民族”两个概念关于民族认同,爱德华·默迪莫在《人民·民族·国家》中认为,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本质或民族灵魂没有任何关系李友梅在《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中将认同看作是完全人为构建的产物。

彼得·马克瑞吉(Peter Mackridge)在《希腊语言与民族认同》中探讨希腊语言与希腊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民族认同是在某些偶然因素的作用下被创建出来的论及德意志的民族问题,弗里德里希·梅尼克(Friedrich Meinecke)所著的《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是论述德意志民族从世界主义向民族国家转变的专著本文主要探讨德意志语言与德意志近代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学界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偶有论述,但大都一笔带过,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语言基本上是人为构建出来的迪亚曼蒂·克里斯托(Diarmait Mac Giolla Chriost)所著的《语言,认同和冲突》,致力于研究语言在族群认同、族群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梅雷亚德·克雷斯(Mairead Nic Craith)所编的《语言,权力和政治认同》中也涉及到语言与民族认同的关系问题然而,对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形成发展的探讨却有较多涉及托马斯·格诺宁(Thomas Gloning)、克里斯托弗·杨(Christopher Young)在《文本研究中的德意志语言史》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德意志语言从高地德语、到近代德语发展的过程沙利·詹森(Sally Johnson)、纳特利·布莱贝(Natalie Braber)出版了一部研究德意志语言的专著《德语探究》。

李伯杰在《一个麻烦的祖国——论德意志民族的德国认同危机》中阐述了德国历史上以及当代的民族认同危机,并探讨了其历史根源邢来顺在《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中着重分析了启蒙运动与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为民族认同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和知识分子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另外,丁建弘所著《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与文化》也涉及到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形成与文化精英的效应等相关内容总之,学术界对于德意志语言与民族认同的论述虽常涉及,却并不深入内容摘要:1871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德意志都处于邦国林立、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介绍德意志民族在碎片化社会中认同感缺失的问题然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德意志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迫切需要,而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是构建民族国家的重要前提因此,这一部分主要论述德意志民族认同构建的必要性再次,由于德意志的文化民族背景和民族语言的形成过程,德意志语言在构建民族认同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而众多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者选择民族语言作为构建民族认同的途径这部分将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也就是探讨德意志民族认同的构建途径(即民族语言的作用)和作用模式。

关键词:德意志;语言;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不是民族成员与生俱来的情感,而是以一定的民族共同记忆为基础被人为构建出来的概念民族认同的构建并非是凭空创造,它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比如共同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语言甚至地域等作为归属感的依托;但民族认同也绝非像它所宣扬的那般,共同的历史、传说、语言等因素并非完全没有争议,民族认同的构建者所在乎的不是这些因素的本来面貌如何,而是它们可以是怎样的和怎样才是有利的马克瑞吉·彼得说:“认同不是人们事实上是谁或是什么,而是他们认为他们是什么,他们自称他们是什么,他们期望他们成为什么 Mackridge,Peter.,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Greece,1766—197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9.也就是说,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只是人的主观因素,而不是客观事实而能够将客观事实甚至是不利于民族认同的客观因素都用来为构建民族认同服务的,就是人为的构建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民族主义者或者是致力于民族统一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一般通过学者著作、政治演讲和学校教育等手段实现其引导大众的目的。

联系到近代德国统一之前,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下,李工真在其著作中用“碎片化” 李工真著:《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来形容当时的德国,宗教碎片化,政治碎片化,文化碎片化碎片化的德意志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分裂为1789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政权,包括314个邦和1475个庄园,被形容为 “一件狂欢节穿的短上衣” [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译:《德国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3—14页可想而知,在这样混乱的政治局面中,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认同感是无处可寻的诗人维兰德(Wilander)在1797年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外国人在游历德意志帝国时只要仔细一点就会发现,他看到的只是奥地利人,勃兰登堡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等等这些人按照其所属的帝国等级来命名,他们中有些又分为数百个更小的部族群体;这些族群一个比一个小,却各自具有其形态,但是他就是看不到德国人李伯杰:《一个麻烦的祖国——论德意志民族的德国认同危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由此可见,地区分裂、政治不团结极大的延缓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产生,德意志各地区的民众只能从奥地利、勃兰登堡、萨克森等地理名称中寻找归属感,他们将自己归于奥地利人、勃兰登堡人等等,却意识不到德意志人这个概念的存在。

歌德的那句名言很好的表达了这种情感:德国?德国在哪里?我找不到这个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德意志这种分裂局面越来越阻碍了德意志的发展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和产业革命的发展,都使得德意志民族经济一落千丈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希望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的失败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自尊心,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总之,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们在社会内部机智和外来压力的合力作用下开始致力于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事业但是,民族意识的薄弱,民族认同的缺乏使这些有识之士发现想要将整个德意志联结起来是这么困难这个时候,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联结点,一个能够将整个德意志民族凝聚起来的联结点在很多人看来,民族语言就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像卡尔·多伊奇指出的,“语言是民族意识的主要建材之一,居于沟通系统的核心,是产生一个民族重要的互补来源”[美]哈罗德·伊罗生著,邓伯宸译:《群氓之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霍布斯鲍姆在他的代表作《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写道:“民族语言基本上是认为构建出来的就像现代的希伯来语一样,都是后来才创造出来的。

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霍布斯鲍姆所持的现代性民族主义观点否认历史因素对民族语言的作用,而强调人为的创造但是我认为各种民族语言的形成发展虽然都离不开人为的构建成分,但是其具体的发展轨迹都是各有特点的,并不能以此来概括全部就像哈罗德·伊罗生所说:“语言在各个地方扮演的角色并不一样,各个地方的故事情节也各异,从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到言说符号在社会中的地位,连所问的问题都有所不同”[美]哈罗德·伊罗生著,邓伯宸译:《群氓之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不同的社会发展路径是不同的,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民族语言在很多时候都受到建构力量的很大影响,但是构建一种民族语言依然需要以一定的历史传统为背景,没有根据的创造是行不通的德意志民族语言在形成过程中,确有其特殊之处由宗教改革和马丁路德翻译圣经开始,德意志民族的共同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Encyclopedia of Nationalism,vol 2, Academic Press,2001,p189.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路德翻译圣经之前,德意志地区内的语言和政治上的分裂一样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路德创立通行的标准德语之前,德意志的语言经过古代高地德语(8—11世纪)、中古高地德语(11—14世纪)两个发展阶段,进入到了近代德语时期但是路德之前的近代德语发展现状极为混乱,不仅受到意大利语、法语、斯拉夫语等多种外来语言的影响,没有通用的德意志官方语言,而且“包容了德国高地和低地的方言俚语,也包容了上下法兰克、上下萨克森、莱茵、图林根、巴伐利亚、阿雷曼等德语方言俚语” 杜美著:《德国文化史》,杨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台北,第31—33页路德之后,德意志语言逐渐统一起来经路德翻译的标准德语其发展并不像有些国家的民族语言的形成过程一样,直接将某一地区的方言提升为通用的官方语言成为民族语言他(马丁·路德)认真选用词汇,使德语在他的笔下成为比较优美完善的语言以至具有文学价值其原因除去他仔细琢磨字义,对译文作认真修改外,还在于他采用的上萨克森地区的官方语言和杜林根方言是普遍通用的杜美著:《德国文化史》,杨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台北,第70页因为路德在创建德语的过程中,吸收容纳了各个地区的方言俚语,这就使得这种新创的语言更容易在大众中获得认可,更容易被广泛传播。

路德谈及这件事时说:“我为这件工作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里的贩夫走卒们,我要亲眼看看他们在谈话时是如何开口的 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3页由此可见,路德的语言不仅可以在普通平民中间方便的使用,也反应了它具有广泛的群众认同基础新德语除了群众基础外,在知识分子中也受到普遍的好评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对路德的语言提出赞扬:“路德译本中所有的成语和句式都是德语的,是作家可以一直使用下去的;而且这部书已普及于赤贫的人民手中,他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高深指导,也会用文字来发表意见了 [德]亨利希·海涅著,海安译:《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47页因而,这种心德语也为属于德意志的文学发展奠定了语言基础路德在翻译德语上的成功也具体的体现在了所译圣经的出版量上在路德翻译圣经之前,就已有南德语言的十四种圣经译本和北德语言的三种圣经译本但是路德的圣经出版以后,大大增加了德意志的出版物数量,1518—1824年,德意志共有4205本出版物,而路德的圣经译本就出版了1473本,在数量上占了德意志在这段时期内所有出版物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Young,Christopher.,Gloning,Thomas.,A History of the German Language Th。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