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观察与发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围绕“观察与发现” 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古诗三首》描述了深秋时候,黄昏江边的景色、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和雪梅的特点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爬山虎的脚》描写了爬山虎的特点,重点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以“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这个话题进行讨论重点是指导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本次《习作》的内容写观察日记.重点是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语文园地三》的主要内容是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词语运用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积累表示气象的谚语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词语写句,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气象谚语.二、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生字,会写“暮、吟、题”等字.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内容。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三、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四、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五、 教学措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六、教学用具:自制生字卡片、了解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特征七、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 3课时10.爬山虎的脚………………………………………………………2课时11蟋蟀的住宅………………………………………………………2课时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课时 习作:写观察日记………………………………………………… 2课时语文园地三………………………………………………………… 2课时机动………………………………………………………………… 2课时教学课题9.古诗三首教学课时3集体备课xxx xxx xxx 使用教师教学目标1。
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教法学法游戏 合作 交流 阅读感悟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古诗 教 学 过 程 和 方 法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理解《暮江吟》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背诵古诗二、教学过程和方法:(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这首诗的诗人是谁?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学习会写字:“暮、吟”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2.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指导朗读(一)二两句4.指导学习(三)四两句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1指导配乐朗读.2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第二课时一、 教学目标:1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2.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二、教学过程和方法:(一)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3.理解题意(三)解诗题,知作者1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四)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4.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5。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五)多诵读,悟诗情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六)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第三课时一、 教学目标:学习古诗《雪梅》二、教学过程和方法:(一)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2.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3.齐读,背读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5.悟道理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四)谈雪梅、拓诗词1.简介诗人谈雪梅的关系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4.总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板书设计 暮江吟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题西林壁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9古 诗三 首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雪白雪梅 人各有所长 梅香教学课题10.爬山虎的脚教学课时2集体备课xxx xxx xxx 使用教师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法学法观察感悟,朗读体会.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 和 方 法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爬山虎是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1。
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2.填空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指导朗读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二)研读第2自然段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1)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2)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3)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4)叶子的样子: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2.汇报交流。
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3.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