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一章 简论 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3.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 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 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 ,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 ,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 ) ,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8.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 ,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都督府) ,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 9.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 10.现在有 23 个省、4 个直辖市、 5 个自治区、2 个特别行政区,共 34 个行政单位 第三章 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4.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 ,又称(彩陶文化) ,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5.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 ,又称(黑陶文化)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 ) 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 (4 )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7.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 (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五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 、帝喾(kù ) 、尧、舜 8. 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 9.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 (1) 西方的华夏集团; (2) 东方的东夷集团; (3) 南方的苗蛮集团 10.(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11.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牧) 12.(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13. 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4. 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15. 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 16. 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百谷)之称 1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18.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9. 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
20.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 魏:曹丕,以洛阳为都; 蜀:刘备,以成都为都; 吴:孙权,以建业为都 21.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2.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23. 南朝均以(建康)为都 24.(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25.(元)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26.(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27.(明)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 28.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29.《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30.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历史上称为“洋务运动” 31.《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 32. 辛亥革命: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汉起义,并乘胜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1912 年, “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第四章 姓氏和名、字、号 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 (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4.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5.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6. 姓氏最初的区别: (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第五章 汉字 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 2.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3.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4.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5.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6.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7.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 ) (《爰历篇》 ) (《博学篇》 ) ,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 )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 ) ,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 (班固)的次序9. 六书(《说文解字 》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 六书 含义 例子 象形 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 日、月、龙、门等 指事 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上、下、本、甘等 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伐。
旅、聂、安等 形声 由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 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 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 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 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 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 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 转注 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条件: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 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 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等 假借 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 令、长、我、自、耳、且 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 ) 写实主义精神 (2) 人体本位精神 (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第六章 学术思想 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 ,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讲的是“出世之学” ,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 ,代表人物墨子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6.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 “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7.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 ,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