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美术馆 Red Brick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在 4 月底的北京调研考察过程中, 我参 观了很多之前只在案例里看到过的地 方经过自己的亲身丈量,我对于一些 建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望京 SOHO 的设计缺乏人性化的考虑; 798 的 建筑作为改造项目是很优秀的, 但是经 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本文中我要详 细分析的是红砖美术馆, 它给我的印象 总体来说是震撼的, 红砖美术馆在董豫 赣的主持下得以形成今天的面貌: 一座 怀拥园林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的当代美术馆 红砖概况红砖概况 项目名称:红砖美术馆 项目地点:北京市顺义区孙河乡顺白路一号地国际艺术园 项目功能:美术馆 基地面积:3900 ㎡ 总建筑面积:6000 ㎡建筑、8000 ㎡庭院 设计师:董豫赣 一、设计师简介一、设计师简介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缤纷》 、 《图像建筑》 、 《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与 童明、葛明、王澍一起被业界称为“园林四友”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 主要作品有水边宅 (2003) 、 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 (2003) 、 红堡 (2006) 、 祝宅 (2007) 、 清水会馆 (2007) 、 红砖美术馆(2013) 。
其中,水边宅入选 2002 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 2008 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 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 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 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 契机 水边宅(2003,河北遵化) 清水会馆(2007,北京) 二、红砖美术馆简介二、红砖美术馆简介 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 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的问 题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林则提供游憩 美术馆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以红砖为基本元素,辅以青砖和屋瓦,打造出了一座半室半园的当代 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在这里,供游客观赏的不仅是馆内的展品,整个美术馆都能作为一个艺术品,可 行、可望、可居、可游独特的建筑语言与创新的园林景观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发生、碰撞、呈现,提供了 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多种可能性 作为对西方建筑与景观专业分离的批判,红砖美术馆的建筑与庭园设计分三部分展开:一方面,以白居 易的《大巧若拙赋》对“巧”的匠心要求,将原有大棚的简陋空间,改造为意象密集的美术馆展示空间;另 一方面,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本设计借鉴中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 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作为对封闭美术馆与北部山林间的过渡,庭院部分的设计,作为对之前设 计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 尝试着将生活场景更准确的表达出来, 并以此庭院部分连接北部园林与南部的建 筑部分。
三、空间塑造三、空间塑造 红砖美术馆作为一号地的地标性建筑,主体建筑包括:地上部分设置有 八个展示空间包括三个集儿童活动、公共教育等功能在内的休闲空间,一个接 待大厅,一个艺术衍生品空间;地下一层配有三间适用于影像作品(资料论坛 图库)的放映室;而院内部分则设置有学术报告厅、餐厅、咖啡厅、会员俱乐 部等配套功能区域 接下来我将从材质、光影和框景的运用、曲折空间四 个方面来分析红砖美术馆的空间塑造手法 (一) 材质的纯净统一 与周边土地相结合、在原有环境中生长,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基本元素,辅以建筑上屋瓦和青 砖的使用穿行在各个砖砌的展馆和建筑之中,更让人深深体会到砖瓦的空间感和年代感 大面积的重复使用同一种砖材,使建筑形态趋于纯净的同时,通过丰富砌筑方式、形态的规 律,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感受 砖材的组合别具匠心而又各有特色,用砌砖形式的变化来丰富立面,毫无附加的装饰,建筑 被赋予了纯净、圣洁的神圣感和稳固、亲切的安全感,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感受 墙面上砖的转角,是这座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而立面上的砖,也是可以进行转变的,一方 面可以做凹凸的肌理,制造动势,另一方面可以做构造的变化,打破墙面的整体感,制造视觉的 断点。
作为一个改造项目,大棚立面现状均布 6m 高的洞口,美术馆的匠造意向,却是封闭的展墙 及照耀展墙的余光如同折屏的墙体折线,在洞口内穿行转折,它未曾改变原有洞口,却得到了 双倍的展墙,以及三角形内的良好顶光 (二) 框景与反复 计成在《园冶》中说“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 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 框景的作用在于把景色统一于镜框内,以简洁朴素的镜框为前景,将游客的视线汇聚于所框 之景上而园林中的框景,意义就在于一步一景的美妙体验,是造园家的灵魂 反复使用的框景手法能使建筑形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形式美,让镜框自身也成 为一景北部园林中的一段窄廊就用了反复框景的手法,清晰的表达了空间的节奏,使原本狭长 无趣的走廊变得趣味无穷,甚至有一种镜面的错觉同时,圆形的构造也与入口相对应 (三) 光影 体块式的建筑阴影通过切割、穿插、叠加,营造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从而凸显了建筑实体的 体量特征被切割过的影子不但极具韵律感,还形成了建筑立面上的丰富细节,增强了尺度的亲 切感,同时也表现出墙砖的厚度 (四) 曲折空间 如果说外立面的转折角是妙手偶得之,那室内的转折角有一半必定是人为的设计了。
首先, 我们从平面图可以看到:展馆部分南北两侧的外墙都是有转折的,这是旧址新造的结构决定的, 无疑成为了红砖美术馆的一大特点和设计出发点 展示空间地平高度是低于走廊高度的,为的是游客在走廊里也能纵观展厅,获取一个大体的 印象 因此, 从走廊到展厅, 建筑师设计了两个对称的坡道, 而顶面也对应坡道发生角度的倾斜, 创造了一个曲折的空间, 使原本沉闷的通道变得生动有趣, 与平面结构上的转折达成形式的一致 四、四、中部庭院中部庭院————美术馆与园林的过渡探讨美术馆与园林的过渡探讨 作为美术馆和北部园林间的过渡地带,中部庭院想要打造的是一个纯粹建筑和纯粹园林之间的渐进那 庭院,一个涵盖休闲和办公的多功能空间让游客逛完美术馆后能有一个精神缓冲的放松区域,可以进行聚 会、休息、游玩等活动调整好心情从而到达北部园林,进一步欣赏造园的艺术 庭院现在的地形特点狭长,其技术性的要求是必须有 4m 的消防通道与尽端的 12m 见方的停车场遂将 此回车场投射以方庭意向,且于周围散植林木藤萝,以弥补回车场间难以植树的缺憾;后庭中段,为遮蔽邻 居别墅的夜色霓虹灯,因地狭长而置入一狭长小教庭小教庭西部有十字架的墙壁,考虑了咖啡厅的未来经 营——想要把对面果园餐厅不能尽纳的外国顾客吸引入庭。
? 庭院的设计,作为对之前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尝试着将生活场景进行更准确的表达院内部分设置 有多功能厅、餐厅、咖啡厅、会员俱乐部等配套功能区域 五、五、北部园林北部园林————“应物象形应物象形 随形制器随形制器” 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设计借鉴中 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出可 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 计成认为,城市地造园,首先要造山高水低的差 异意向,然后再处理建筑和林木的关系总的来说, 就是“造景”北部园林延续以砖结构为基础的构造元 素,打造了十七孔桥、槐谷、藤圆庭等具有代表性的 景观因中途甲方忽然慷慨购置九块巨石,于是“随 形制器” , 分别以 “嵌入墙中以流泉用、 涡旋藤萝以敝 山林意、浮于池中以成岛想、矗于岸边以成宋画之屏 风之念” 园林中也多处采用框景的手法,一如上文提到的 一段窄廊就用了反复框景的手法,清晰的表达了空间 的节奏,使原本狭长无趣的走廊变得趣味无穷,甚至 有一种镜面的错觉,同时也与入口相对应;还有十七 孔桥北侧的墙,立面上交错开了圆形和矩形的门洞, 墙的里面其实也别有洞天,但是在桥上只能窥见一方 天地,利用了游客的好奇心将他们吸引到园子的更深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