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美学方法论》预习笔记胡经之 王岳川 主编绪论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透视在这个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经验与超验普遍对立的时代,西方的哲人们面对世界的和人类自身的分裂,企求以文艺这一中介形式去弥合这种惨痛的裂痕第一节 现代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变革文艺研究方法的沿革和创新,有其重要的诗学背景当代诗学流派众多,大致可分为两大思潮:一、 标举“体验”性的人文主义诗学,其特点是注重将人的体验、感性、直觉放在首位加以考察,通过对人的精神内在的解释去探寻艺术的本质和世界的审美本性;二、 注重实证的科学主义诗学思潮,其特点是偏重于归纳法,更重视其科学性、实证性现代批评注重辩证思维,注重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具体的统一第二节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价值取向M.H.阿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说,认为,在整个艺术过程中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因素有四个,即:作品、艺术家、宇宙、观众一、 作家心理和创作过程研究法二、 作品本体研究法三、 注重读者接受反应的文学研究法四、 文艺的社会批判研究法第三节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基本层次一、 “哲学——逻辑方法”二、一般批评模式三、特殊研究方法第四节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现代意义一、必须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学术批判眼光二、运用一般批评模式分析文学现象时,必须注意其适用性和可行性三、应注意研究方法的互补性四、文学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向读者揭示文学的奥秘第一章 社会历史研究法第一节 社会历史研究法的缘起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由于多种思潮的多方面影响,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两大趋势:一是社会批判,如“新马克思主义” ,二是实证分析,如法国“波尔多学派”,这是泰纳实证分析传统的当代形态第二节 泰纳与三元素说作品→作家→时代精神和风俗第三节 社会历史研究法的特征(一) 从作品所由产生的种族、环境、时代、宗教、风俗等一般文化状况研究作品(二) 从作品所由产生的社会结构(以生产力、经济基础为根本)研究作品(三) 从作品所包含的道德意义研究作品第四节 社会历史研究法评价一、文学与种族二、文学与环境三、文学与时代四、文学与社会结构五、文学与道德第二章 传记研究法第一节 传记研究法的缘起中国传记研究法的特点在于历史悠久,不讲究“系统性” ,而更多的是“点到即止” 西方传记研究法则是后来居上,强调系统性、科学性中国侧重作者的人格研究,西方突出作者的才能、情感历程一个重“德” ,一个重“才” 但是,尽管上述根本性差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记研究法的运用都基于同一种信念:作品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要理解作品情形,必须首先理解作者本身第二节 圣佩韦及其传记批评圣佩韦传记批评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多方面、从发展中批判作家批评家是“动”的,可以采取不同观点和态度;批评家所批判的作家也是“动”的,具有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方面。
因此,应当对作家的不同阶段、方面绘出不同的“肖像” ,以便塑造出完整的人第三节 传记研究法的特征自传传记或传记材料作者所处的时代状况基本特征:(一) 根据作家亲身经历解释作品;(二) 根据作家的人格风范考察作品风格;(三) 除上述两方面以外,传记家们常常关注的是根据作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主要是人生态度、政治观点、伦理观点、哲学观点研究作品;(四) 根据作家的创作意图解释作品第四节 传记研究法评价属于文学研究范围的传记,可能具有多方面价值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学史上最一般的问题;其次,它可以提供有关作家其人,他的时代、经历、人格、人生态度的真实材料;再次,它还可以提供有关作家创作的更进一步情形第三章 象征研究法第一节 一般方法论原则首先,在对象征的解释上,他们的基本倾向趋于一致;第二,象征主义文论家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第三,象征主义理论家追求纯诗第二节 象征的含义(一) 象征主义强调整部作品的象征性;(二) 象征主义追求的是从有限到无限的意念,而不是修辞的象征手法把象征作为服从于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意念;第三节 把握诗与抽象思维的关系作家追求无限价值,是文学的艺术规律的必然要求。
违背这一规律,任何艺术家的创造无一例外都要失败这就是象征主义文论家所说的铁的规律其含义之所在第四节 分析纯诗的“意”与“辞”形势与内容相比1、 具有超前性,不是内容决定或先于形式,而是形式决定或先于内容2、 具有引发性,不一定只有内容才能产生思想,形式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也有意义,一样可以产生思想3、 具有整体的暗示性,象征主义文论家希望在象征主义作品的形式的各个部分中充满意义的暗示性,不是像寓言那样把意义附属于形式之上第五节 象征主义的方法论意义总的来说,象征主义方法虽对作品、读者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更注重作者的创作活动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创作论,是为自己的创作撰写宣言,尽管在文论史上有所贡献,但是,没有十分新颖而深刻的理论体系见诸于世第四章 精神分析研究法第一节 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的理论基石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基本理论:(一) 无意识理论(二) 性本能理论(三) 梦的理论(四) 文化的理论(一) 文艺动力论(二) 文艺本质论(三) 文艺本体论(四) 文艺价值论(五) 文艺创作论第二节 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的发展轨迹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是指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创始人,是佛洛依德,他也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第三节 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的基本特征1、 以揭示文学活动中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动机为目的;2、 是“症候” (Sympton )分析;3、 因果回溯原则;4、 象征破译法第四节 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的实践(一) 艺术品的无意识意义(二) 艺术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 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 读者的无意识体验第五节 对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的评价第一, 精神分析学方法的唯无意识化倾向抹煞了意识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 精神分析学“泛性欲”的倾向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动机的狭隘理解;第三, 它的一些研究方法还缺乏科学基础;第四, 它缺少对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判断第五章 原型研究法原型批评以其透过文学现象表层去追寻其中深蕴神话原型第一节 原型方法的缘起与发展人类总在寻找自己的根,总在对自身的领悟中唤醒一缕远古的记忆维科认为,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神的形象泰勒“万物有灵论”哲学观,即原始人对一切对象都打上人格化的神灵印记,而使神灵充塞自己生存的环境和空间弗雷泽——交感巫术理论,巫术——宗教——科学“原型”作为一个中心概念,往往指在不同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稳定性的象征、神话、意象等。
它根源于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之中,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体现出文学传统的力量第二节 荣格的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荣格理论中最大胆、最神秘,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也是荣格理论的核心部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第三节 原始意向:艺术意象的本体象征荣格的艺术象征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原始本能驱力转化说的扬弃,而力图将人的本能能量导向人类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去第四节 原型意向与自主情节第五节 原型方法的评价从总体上讲,原型理论不仅打破了文艺研究的狭小视角,将文艺研究放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去认识,并且,深化了文艺理论的一系列命题,拓展了文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第六章 符号研究法第一节 符号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方法论的基石来源于卡希尔的文化哲学第二节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理论朗格艺术理论的核心是以情感统帅一切,以主体的情感并吞了客体的世界第三节 作为情感形式的艺术幻象情感形式是艺术符号区别科学、宗教、神话、语言等其他符号的特征,幻象则主要是艺术区别于现实的特征第四节 符号学文艺学方法的运用第七章 形式研究法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缘起与发展(一) 酝酿阶段(二) 发生阶段(三) 衰亡阶段第二节 形式派的“反常化”理论显而易见,反常化程序要求打破传统,不断革新,其根本宗旨是要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并让人作为审美对象来感受的艺术品。
第三节 形式方法的基本特征1、 文学的自主性2、 文学的形式观3、 文学和语言4、第四节 俄国形式主义方法的评价首先,俄国形式派方法标划出从作者中心向作品中心的文学研究模式的转移;其次,俄国形式派对结构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第八章 新批评研究法第一节 新批评方法论原则英美新批判派方法论的一般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坚持以文学文本为本体的原则;第二, 以探究作品的内在构成为任务的原则;第三, 建立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的原则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本体论方法为了在理论上突出地树立作品及其形式为文艺学的本体对象,新批评派的文论家,既把文艺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分离开来,又把作者与读者统统抹煞掉,从而让作品及其形式显豁而独秀第三节 作品结构的分析方法第四节 分析文学语言的方法第五节 新批评方法的评价首先,英美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文艺学方法论在俄国形式主义之后出现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催化剂;其次,英美新批评派是由外在研究进入内在研究的转折;复次,英美新批评促成了西方文艺学方法论由运用传统语言学向运用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过渡;第九章 结构研究法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 酝酿阶段(二) 兴起阶段(三) 发展阶段(四) 超越阶段第二节 结构主义作品分析方法1、 结构主义的诗歌分析方法① 隐喻与换喻② 对等原理2、 结构主义的学术方法举隅3、 助手对敌手第三节 结构主义方法的基本特征1、 语言学方法2、 结构观3、 符号学第四节 结构主义方法的评价首先,结构主义告诉我们,文学与语言学密不可分;其次,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还揭示出文艺品的多义性;最后,结构主义对作品语言符号的分析极大地推进了符号学分析方法在文学中的运用。
第十章 现象学研究法第一节 现象学文艺学的理论构架现象学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一切客体都是意向性客体,一切意向都是指向客体的意向第二节 茵加登的艺术作品本体论茵加登现象学作品本体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的特征:(1) 多层独立(2) 层层相依(3) 复调效果(4) 对确定性的追求(5) 知觉中的层次第三节 现象学文艺学的方法论意义第十一章 解释学研究法第一节 解释学方法的缘起研究者必须通过批评的解释来恢复本文产生的历史情境和揭示原作者的心理个性,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第二节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第三节 审美理解与艺术真理艺术解释活动就是主体参加的理解和体验活动……艺术作品的意义是不能脱离接受者的,是依赖于理解者的理解传导的……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本体构成第五节 解释学美学的方法论意义解释学美学是一种对于本文“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体系第十二章 接受美学研究法第一节 接受美学方法的缘起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第二节 姚斯的接受理论可以认为,姚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看待文学接受问题,考察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第三节 接受美学方法的基本特征首先,确立了读者中心地位;第二,恢复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第三,注重文学交流活动论第四节 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意义第十三章 解构研究法第一节 解构主义的源起及其文化景观结构主义一反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将人这一主体存在及其主体意识作为研究中心的做法,力求排除历史性、主体性,而转向对世界的结构加以分析第二节 结构策略及其方法论特点(一)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打破(二) 语言中心主义的消解(三) 分延:意义的不定(四) 播撒:本文的裂缝(五) 踪迹:始源的迷失(六) 替补:根本的空缺第三节 文学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