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点 【虚词归类】 1.之 ①构造助词,相当于 “的”如:五百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②代词,相当于“他”,或“它”如:长跪而谢之/ 愿终守之 ③连词,起连接主谓作用,不译如:天子之怒/ 专诸之刺王僚 2.而 ①表示顺接关系如: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挺剑而起 ②表示转接关系如:而君逆寡人 3.于 ①相当于“在”如:仓鹰击于殿上 ②相当于“到”如:使唐雎使于秦/ 何至于此 ③相当于“从”如:受地于先王/ 休祲降于天 ④相当于“给”如:请广于君 4.以 ①相当于“凭”、“靠”如: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相当于“拿”、“用”如:以大易小/ 今吾以十倍之地 ③相当于“由于”如:徒以有先生也 ④相当于“把”如:以君为长者 【重难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肯定要同意我啊!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便如此,我从先王那承受的封地,情愿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访到秦国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由于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办法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反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0.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假如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的时候了 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久久的(直身)跪着,向唐雎赔礼 1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由于有先生您啊! 唐雎不辱使命内容梳理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状况。
战国时期的最终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提醒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缘由 本文可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段),写唐雎出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访秦国,意在修好故事)的开端) 其次局部(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展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抗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故事的进展) 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还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进一步用战斗进展恫吓,竭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斗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展还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舍命并马上付诸行动,“挺剑而起”故事的高潮) 第三局部(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成功秦王 “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故事的结局) 在这场斗争中,唐雎非常讲究说话的技巧: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同意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承受了封地,情愿始终保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快乐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由于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狡猾的人,所以不加留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反我的意愿,莫非不是轻视我吗?”唐雎答复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承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莫非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