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条件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行中),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背景 (1)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3) 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 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4)军事: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的危害 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2.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3.农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尖锐 目的 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阶级意义上 1.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全身雕塑像 2.防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 3.维护和巩固动摇的沙皇专制统治 民族意义上 1.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 2.缓解社会矛盾 3.增强抵御西欧国家扩张的能力 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 性质 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改革迅速的原因 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的废除农奴制度,到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为好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1861年改革是国内外形势挑战的结果,当时的俄国,危险与机遇并存,沙皇政府的当权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改革来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但改革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之所以能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 改革的背景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 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 奴制的束缚。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战争导致农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1858~ 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 计近290次在农民反抗运动的推动下,以а.и.赫尔岑、 в.г.别林斯基、н.г.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革命 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 自由主义者к.д.卡韦林等人提出在保存沙皇政权、不触 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度革命民主 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统治由于当时 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 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1860 年10月拟出解放农奴法令草案,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 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 “宣言”《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 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 交换农民,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 事工商业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 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这种赎 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 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 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 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 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即剥夺农民原种地的1/5 ~2/5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 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农民要求的是无偿获得全部土地,并从地主的权力 下完全解放出来,1861年改革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宣 言”和“法令”公布后,农民暴动和起义仅1861~1863 年就发生了2000次,в.и.列宁指出,农奴制改革是由农 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后,俄国仍保存了大量 的农奴制残余,作为封建农奴制经济基础的地主土地所 有制没有被消灭,少数地主贵族仍然霸占着大量土地,而 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却只占有很少土地1861年改革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农民摆脱了对 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地主的徭役经济逐步向资本 主义经济过渡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还先后进 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革1861年以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 资本主义社会。
俄国无产阶级逐步形成,作为一支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1840年俄国从国外输入的机器,价值为101万卢布,到1850年已达268万5千卢布在采用外国机器的同时,俄国也开始制造和采用本国的纺织机、织布机和缫丝机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纺织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其他工业部门如冶金、采矿和造船业也开始使用机器三十年代以后,蒸汽动力的使用较为普遍 1815年俄国的工厂为4189个,到1858年增至12,256个工人人数由1804年的224882人增至1860年的859950人,其中雇佣工人占61.4%在纺织工业和丝织工业中,农奴劳动已完全被雇佣劳动所代替尽管这些雇佣工人主要是向地主和国家缴纳代役租的农民,但是,在对于企业主的关系上,他们毕竟还是“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是在封建农奴制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但是,俄国粮食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的地主开始采用机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劳动不过,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劳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办法,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 在土壤肥沃、工业不甚发达的黑土各省和白俄罗斯,地主主要是靠缩减农民份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在这里,十九世纪上半叶,地主的土地扩大了2~3倍,而农民的份地平均缩减了1/3和2/3,由每人7俄亩减至3.2俄亩随着地主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役租加强了,劳役日也由每星期3天增加到4天、5天,甚至6天 在俄国工业较发达的非黑土地带省份,地主主要是把农民的劳役租转变为代役租,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数目到五十年代末,在工业区每人一年所缴纳的代役租更是大幅度提高承受着如此重压的农民,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城市或遥远的地区受雇于手工工场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这些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土地,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有力地破坏了自然经济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剧,而农奴制危机的加剧破坏了地主经济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经济占据优势、农民的份地制度、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等特别是农业中雇佣劳动和机器的使用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开始出现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农业危机,而且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在农民阶级中,除了大批日益贫困和破产的贫农以外,还分化出了富裕的农民阶层他们有的租种地主和国有土地,成为土地经营者;有的开办企业、酒店和旅馆,成为企业主;有的收购和转卖农产品和放高利贷,成为商人、高利贷者而更富裕者成了拥有数万,乃至数十万卢布的大工厂主他们构成了为农奴关系所掩盖的农村资产阶级,奠定了农村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贵族地主阶级发生了分化,中、小地主陷于破产从1835至1851年间,拥有不足20个农民的地主庄园,减少了9千多个,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无地产的地主已达数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批采用资本主义方式改造和经营自己庄园的资产阶级化贵族地主他们为数不多,但是,它是农村中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危机的加深和农村阶级的分化,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据统计,1826—1834年间,农民暴动为145次,1845~1854年为为348次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以后,农民运动更加高涨了1858年农民暴动86次,1859年90次,1860年108次 农奴制危机使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特别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希望迅速改变农奴制度代表他们利益的自由派公开揭露政府的种种弊病,批评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谈论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他们甚至致函政府,上书沙皇,制订改革方案,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演说,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莫斯科政论家麦列贡诺夫在其评论中写道:“我们需要自由,自由!只有自由才是我们所祈求的法学家契切林主张逐渐消灭农奴制度,实行信仰、言论和出版自由,改革司法机关个别高级官吏也对沙皇政府表示不满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库尔兰省长卢瓦耶夫公开斥责政府的欺骗行为和官僚主义他向自由派高呼:“智慧需要自由!”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民怨沸腾,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但1861年改革的基本原因,是已把俄国拖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农奴制改革的准备 在俄国,废除农奴制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是,采取什么方式,革命还是改革,是当时斗争的焦点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坚持用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而贵族地主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自由派则力图用改良的办法废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