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考试讲义2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09MB
约69页
文档ID:30094762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考试讲义2_第1页
1/69

课件请联系(三)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IT 88-2003)中的相应条款进行,具体如下:1.陆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应包括:(1)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2)野生动物区系、种类及分布;(3)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4)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5)进行生态完整性评价时,应调查自然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2.生态现状评价应包括生态完整性评价、自然资源状况与敏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3.生态现状评价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4.陆生动物影响应预测对陆生动物、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的影响四)了解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P140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浮游生物调查 P140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包括鱼卵和仔鱼浮游生物调查指标包括:(1)种类组成及分布:包括种及其类属和门类,不同水域的种类数(种/网) ;(2)细胞总量:平均总量(个/m 3)及其区域分布、季节分析;(3)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总重量(mg/m 3);(4)主要类群:按各种类的浮游生物的生态属性和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划分;(5)主要优势种及分布:细胞密度(个/m 3)最大的种类及其分布;(6)鱼卵和仔鱼的数量(粒/网或尾/网)及种类、分布。

2.底栖生物调查 P140(1)总生物量(g/m 2)和密度(个/m 3) ;(2)种类及其生物量、密度:各种类的底栖生物及其相应的生物量、密度;(3)种类—组成—分布;(4)群落与优势种: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优势种;(5)底质:类型3.鱼类 P140鱼类是水生生态调查的重点,一般调查方法为网捕,也附加市场调查法等鱼类调查既包括鱼类种群的生态学调查,也包括鱼类作为资源的调查一般调查指标有:(1)种类组成与分布:区分目、科、属、种,相应的分布位置:(2)渔获密度、组成与分布:渔获密度(尾/网) ,相应的种类、地点:(3)渔获生物量、组成与分布:渔获生物量(g/网)及相应的种类、地点;(4)鱼类区系特征:不同温度区及其适宜鱼类种类,不同水层(上、中、底层)中分布,不同水域(静水、流水、急流)鱼类分布;(5)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种类、生产力;(6)特有鱼类:地方特有鱼类种类、生活史(食性、繁殖与产卵、洄游等) 、特殊生境要求与利用、种群动态;(7)保护鱼类:列入国家和省级一、二类保护名录中的鱼类、分布、生活史、种群动态及生境条件例题:1.鱼类现状调查的方法一般有( AC )A.网捕法 B.生产力分析法C.市场调查法 D.遥感法(五)了解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P142海洋生态调查一般按规范的方法进行,如海洋水质和底泥监测须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3-1998 和 GB 17378.4-1998)执行,海洋生物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9-2007)抵行,该规范对样品采集、保存和分析方法等都进行了规定。

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除了上述淡水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外,还应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 (P140)潮间带生物调查的采样和标本处理按《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9-2007)进行,一般按不同的潮区进行调查,其主要调查指标是: (1)种类组成与分布:鉴定潮间带生物种和类属;(2)生物量(g/m 2)和密度(个/m 2)及其分布:包括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3)群落:群落类型和结构,按潮区分别调查;(4)底质:相应群落的底质类型(砂、岩、泥) 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生态要素调查和海洋生态评价两大部分P142(1)海洋生态要素调查包括海洋生物要素调查、海洋环境要素调查及人类活动要素调查其中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包括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要素调查、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要素调查;海洋环境要素调查包括海洋水文要素调查、海洋气象要素调查、海洋光学要素调查、海水化学要素调查、海洋底质要素调查;人类活动要素调查包括海水养殖生产要素调查、海洋捕捞生产要素调查、入海污染要素调查、海上油田生产要素调查、其他人类活动要素调查2)海洋生态评价包括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与评价、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及海洋生态压力评价等几个方面。

例题:1. 海洋生物调查中,潮间带的主要调查指标包括( ABCD ) A. 种类组成与分布 B. 生物量(g/m 2)和密度(个/m 2)及其分布C. 群落 D. 底质(六)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P149知识点:3S 技术是指: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 1.遥感(RS)遥感:指通过任何不接触被观测物体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船载遥感、雷达以及照相机摄制的图像最常用的卫星遥感资源是美国陆地资源卫星 TM 影像,包括 7 个波段,每个波段的信息反映了不同的生态学特点不同波段信息可以以某种形式组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植被指数,目前已提出的植被指数有几十个,但是应用最广的是 NDVI 指数遥感的数据记录方式:以胶片记录,主要用于航空摄影;以计算机兼容磁带数据格式记录,主要用于航天遥感遥感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表水体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生物量分布、土壤类型及其水体特征、群落蒸腾量、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等利用计算机进行景观遥感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五个步骤:a.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常见预处理方法:大气校正、几何纠正、光谱比值、主成分、植被成分、帽状转换、条纹消除和质地分析等b 选择训练样区和 GPS 定位c 遥感影像分类包括: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d.分类结果的后处理包括:光滑或过滤、几何校正、矢量化及人机交互解译e.分类精度评价通常采用选取有代表性的检验区的方法,检验区的类型包括:监督分类的训练区、指定的同质检验区和随机选取检验区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种类:矢量结构、栅格结构和层次结构地理信息系统的常用功能包括:a.空间数据的录入;b 空间数据的查询;C.空间数据分析;d.缓冲区分析;e.叠加分析;f.栅格图层的叠加;g.空间数据的更新显示;h.空间数据的打印输出;i.空间数据局部删除、局部截取和分割3.全球定位系统(GPS)包括三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 信号接收机GPS 卫星星座属于 GPS 系统的空间部分,由 21 颗工作卫星和 3 颗备用卫星组成利用 GPS 系统进行定位,需要接收至少 4 颗卫星的信号例题:1.在 利 用 “3S”技 术 进 行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调 查 时 , 目 前 提 出 的 植 被 指 数 很 多 ,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是 ( C )。

A.MTVI B.RVI C.NDVI D.AVI2.GPS 卫星星座系统,由( C )卫星组成A.10 颗 B.21 颗 C.24 颗 D.36 颗(七)了解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导则原文)景观生态学法是通过研究某一区域、一定时段内的生态系统类群的格局、特点、综合资源状况等自然规律,以及人为干预下的演替趋势,揭示人类活动在改变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作用的方法景观生态学对生态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空间结构分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其中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景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因此,基质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判定基质有三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基质的判定多借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决定某一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Do) 优势度值由密度(Rd) 、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

其数学表达式如下:Rd=(斑块 i 的数目/斑块总数)×l00%Rf=(斑块 i 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l00%Lp=(斑块 i 的面积/样地总面积)×l00%Do=0.5×[0.5×(Rd+Rf)+Lp]×100%上述分析同时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分布,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景观的功能和稳定性分析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a) 生物恢复力分析:分析景观基本元素的再生能力或高亚稳定性元素能否占主导地位b) 异质性分析:基质为绿地时,由于异质化程度高的基质很容易维护它的基质地位,从而达到增强景观稳定性的作用c) 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分析动、植物物种能否持久保持能量流、养分流,分析物种流可否顺利地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一种元素,从而增强共生性d) 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分析景观组织与周边生境的交流渠道是否畅通开放性强的景观组织可以增强抵抗力和恢复力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现状评价也可以用于生境变化预测,目前是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先进的方法例题:1.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景观的功能和稳定性分析包括( ABCE )A.生物恢复力分析 B.异质性分析C.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 D.稳定性分析E.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第四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第四章)【基础知识】P1701.环境影响的基本概念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就是指拟建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对环境各个要素的影响。

在采取了减缓措施后,环境影响则为消除或者减缓环境影响之后的剩余影响2.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1)定义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 、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2)分类按照拟建项目的“活动”对环境要素的作用属性,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等3)影响程度的划分(五级)表 环境影响程度划分级别 判断标准极端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替代、恢复和重建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永久的、不可逆的非常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幸建非常困难和昂贵,并需很长的时间中度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损害和破坏,其替代或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较高的代价,并需比较长的时间轻度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轻微损失或暂时性破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微弱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困子的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3.环境影响识别技术的考虑因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一般考虑以下方面:(1)项目的特性;(2)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3)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4)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5)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一、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P172知识点:l 清单法又称核查表法又称列表清单法或一览表法1)简单型清单法:仅是一个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表,可做定性的环境影响识别分析,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2)描述型清单法:较上个方法增加了环境因子如何度量的准则3)分级型清单法:在描述型清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