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测试语基分析(第一大题) 郑群(所用数据为越秀区评卷数据) 1题分析本题命题形式、命题思路与~的广东卷一脉相承,仍然是采用分类组对的形式考察字音的识记,体现了这次调研测试的特点题目每一选项设计3组词,共列举24个字的读音,考核对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形近音异的中文读音的辨识其中,第一组是形近音异(或音同)字,第二组是形异音同(或音异)字,第三组是多音多义字,考察了常用词语与成语的读音这样的考察,分类明晰,关注点多,覆盖面广,有助于全面考察方言地区学生一般话字音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对的选项是A项瑰”和“傀”分别读gūi和kǔi,两个都是学生常用常用的中文,且训练比较多见,一般不会读错;“噱”和“谑”分别读xué和xuè,两个字在形声字造字法上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读为同音字;“靡”是多音多义字,学生易受方言音的影响觉得该字只有一种读音产生误读,该字表达“挥霍”时读mí,因此“奢靡”读mí;而用作形容词解为“奢侈华丽、精美华丽”之意或用作动词解为“倒下”或“无,没有”之意时读mǐ,因此“骄奢靡丽”、“风行一时”、“望风披靡”、“ 靡然成风”“靡坚不摧”都读mǐB项“诡”和“桅”分别读guǐ\weí,属于形近音异词,由于平时训练中常用常考,学生一般不会读错;“歼”和“缄”都读jiān,是形异音同字,相对来说也是较常用的,但也有学生容易把“缄”与“碱”混淆为形近音同词而导致误读导致判断失误;“蹊”是多音字,当做动词表达“奇怪、”“可疑”时读“qī”,因此“蹊跷”的“蹊”字应读“qī”;当作名词表达“小路”时读xī,因此“下自成蹊”的“蹊”字应读xī。
C项“圄”和“ 龉”都读yǔ,两个字虽然并不陌生,但由于学生平常使用不多、不够注意该字的读音或由于受方言的影响浮现不会读或错读的状况 甄”和“ 臻”都读zhēn,两字虽然字形相差较远,但在多种文本阅读中浮现较多,学生大多数都能精确判断 载”是多音字,当用作动词表“用运送工具装”“布满”或用作助词构成“载……载……”的格式,表达“两个动作交替或同步进行”时读 zài,因此“载体”的“载”字读zài,当做名词表“年”,或做动词表“把事情记录下来,刊登”时读zǎi,因此“千载难逢”的“载”读zǎiD项“脂”和“诣”分别读zhī和yì,属于形近音异词,且是常用字,学生多数都能精确读出该组字音;“寤”和“毋”分别读wù和wú,两个字也都是常用常用字,但学生受方言音和古文翻译影响,容易把“毋”与“勿”相等同导致误读裨”是多音多义字,当用作动词表“增补”或用作名词表 “益处”时读bì;当做形容词表“副的、辅佐的”时读pí;因此“裨益” 和“无裨于事”的“裨”字都读bì答题状况 该题得分1.26分答对率为41.9 %有14.9%的考生选B项,13.8%的考生选C项,29.2%的考生选D项从答题状况看,考生对某些常用难读字如“圄”、“臻”字,多音字如“靡”字以及易误读的字如“毋”字的记忆不够牢固。
2题分析 这次命题采用一种语段集中考察四个成语的形式所选的语言材料为社会热点话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了《课程原则》“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 本题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项摧枯拉朽”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摧折枯草朽木比方迅速摧毁腐朽势力(拉:摧毁)它强调摧毁得非常容易,一般针对敌人或腐朽势力因此不能用来修饰“陷入困境”学生望文生义,误觉得该选项符合语境A项的“如履薄冰”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解释为“犹如走在薄冰上一般比方做事非常谨慎,存有戒心它一般用于事情的危机,文段中的西班牙等国纷纷出台多种措施以控制财政赤字,吻合“如履薄冰”的语境B项的“呼风唤雨”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旧指神仙道士用法力驱使风雨;现多比方使用强大的力量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文段中用于描述“三巨头”在欧洲债务危机的严峻局面下的左右能力,吻合语境D项的“改弦更张”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改换、调节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方改革制度或变革筹划符合语句中“改革既有信用级别评价体系的呼吁”的语境。
本题所考察的四个成语均属常用常用成语,针对学生识记成语容易望文生义的现象进行命题,考察了学生对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答题状况 该题平均分是0.86分答对率仅为29%,有13.4%的考生选A项,44.3%的考生选B项,13.5%的考生选D项从答题状况看,考生对成语的掌握令人担忧,有接近70%的考生作出了错误的选择,阐明考生对成语的识记和理解掌握还不到位 备考建议从答题状况可以看出同窗们对成语的把握令人担忧这是由于词语(成语)数量多,不少学生在备考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成语辨析的复习备考仅是满足于知其对错,未进行内因分析和错题积累因此在第二阶段的词语备考中我们尚有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避免学生知识的遗忘,识记的内容必须常抓不懈,否则学生很容易遗忘这些知识另一方面在组织学生训练的时候要关注三类成语的积累:第一,带有感情色彩的成语,如长篇大论、上行下效;第二,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如火中取栗、不刊之论;第三,有特定使用对象和范畴的成语,如豆蔻年华、呼之欲出同步有某些成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关注其比方义的基本上,合适地关注它的本义,如浅尝辄止3题分析《考试大纲》列举的六种病句类型是学生语言实践中常浮现毛病的类型,也是高考的考察重点。
这次重点考察了“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以及“成分赘余”三种类型 本题的对的选项是D项该选项,句子构造清晰,重要体现的意思是“雅俗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理不清这个关系会产生不良影响”,考生易误解该句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有一定的干扰性 A项重要是语序不当令我熟悉而深情、悠徐而又伤感的主题旋律”中的“令我”位置不当,应当调至“赶上”前(或删除“令我”)B项是由“介词误用”导致的成分残缺,“通过创文活动”中的“通过”一词,使背面的句子缺少了主语,删除“通过” 学生已经多次训练,因此难度不大C项是成分赘余,“唯一”与“仅存”明显反复了,删去其中一种即可,干扰性不大答题状况 该题平均分是1.26分答对率为42%,有21.5%的考生选A项,15.6%的考生选B项,20.6%的考生选C项语病辨析题的得分还是偏低,阐明考生辨析语病的能力还稍有局限性备考建议 本题得分较低,反映出学生尚未能完全掌握“语序不当”以及“成分残缺、赘余”这些病句类型的判断措施这三个选项都可以通过度析句子成分发现其错误之处,因此在二轮备考中,我们除了要坚持精选题目,反复训练的思路外,还要注重及加强学生对句子成分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同步要注重此外三种这次没有考察到的病句类型,真正做到全面备考4题分析“语言连贯”这一考点一般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这次以选择题的方式将这考点放在试卷的第一大题,与广东卷保持一致连贯排序选择题对大部分考生来说不会太难,考生只要把握语段的话题和中心,理清语段的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根据某些表衔接关系的标志性词语以及文中特别的标点符号,便不难做出对的的排序本题的对的选项是C项本题是一道填空式的衔接题,观测五个填空,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核心词,逐个弥补即可得到答案第一处横线,选项所提供的填入语句是②和⑤,只有②前承“快乐”,后接“生活目的”,理应选②如此可以排除选项A和D第到处横线,注意到前句有“之因此”,属于典型的因果倒装标记,理应选择填有关联词“是由于”的句⑤第五处横线填入④与前句亦可衔接,故可以选定答案为C ~广州调研测试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余伟第三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必考),4题共16分《考试大纲》把现代文阅读的考察分为必考和选考,规定现代文阅读的必考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规定考生在阅读中能基本“读通文本”“读懂文本”,强调节体阅读的能力,重要考察文本的重要概念、重要句子、重要观点,采用两道选择题与两道非选择题兼顾的形式考察。
本测试与高考的设题形式基本相似,分值也相似测试采用的阅读材料属于哲学范畴的理论性随笔文章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有删改张岱年(1909~),国内现代出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真与善的摸索》、《文化与哲学》、《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等近有《张岱年全集》出版 《生命与道德》一文是作者若干篇有关老式文化论文中的一篇她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生命与道德”这一哲学命题,也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作了深刻透辟的阐释全文从“生命与生命力,生命力的充实与调节,道德与群体生命,生与义、富与仁的统一”四个层面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进一步原文有3550字,阅读材料删改为1476字,保存了文章核心的论述内容,论述集中,也体现出层层进一步的论述特点,但由于删节较多,个别地方跳跃性较大,也许会对学生的考场阅读导致一定的影响 阅读材料的论述内容与基本思路如下:论述中心: 生命与道德的关系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生命与道德”有何关系第二部分:(2-5)论述生命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1.(2)要维持和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欲望。
2.(3-5)要保持、发展和充实生命,就需要用道德来调节个人利益的冲突、调节斗争与合伙的关系第三部分:(6-9)结合两者关系,进一步从群体生命的角度,论述应如何解决道德与生命的关系1.(6-7)从群体生命的角度论述道德的本质——道德是对个体利益的超越,本于生命,又高于生命2.(8-9)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论述应如何做才干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生命的充实提高,道德的自觉自律;并联系现实举例证明如下是各题试题及答题状况分析,测试数据取自越秀区评卷场17题分析本题设问是选择符合文意的两项,C项“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盾冲突,而要解决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是对第3段有关内容概括和转述,与原文内容基本相符原文的表述是“生命的发展中,往往发生矛盾冲突”;选项中强调的是“要保持……就必须……”表面上两者相似,但后者是在原文的基本上增长了“要”(如果)字,就应有“必然”成果,是假设关系,若仍以“往往”判断,则为不当E项“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由于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是对第8段有关内容概括和转述,与原文内容相符。
A项在原文第1段,原文是“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有关‘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选项偷换了概念,将“义与利”、“理与欲”的关系,曲解为“义利”和“理欲”的关系,因此不合原意B项在原文第3段,原文是“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是肯定人的利益追求的,而选项表述为“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逻辑错误D项在原文第7、8段,原文是“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种人不仅要追求个体的利益,并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如果无节制的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步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再联系前面的内容可以得出作者的观点是觉得“道德不仅保护群体利益,也保护个体利益”,只是强调“追求个体利益要有节制,不能损害她人或群体的利益,”,选项表述为“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行为而保护群体利益”,则是以偏概全,曲解文意了[答题状况] 满分5分,平均分2.7,难度0.54,比高考题的4.1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