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05循意图解材料巧立意——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内容摘要】新材料作文立意允许考生“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给予考生较 大的思考空间但任选侧面或角度并不等于任何侧面或角度都符合命题者的命题 意图新材料作文作文强调立意由材料中来,要求考生先弄懂材料后提炼出立意 角度,这就需要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对材料全面把握,解构内容,提取中心,并结 合命题者的命题倾向,选取一个最佳的角度,恰当立意关键词】审题命题意图最佳立意新材料作文作文强调立意由材料中来,要求考生先弄懂材料后提炼出立意角 度,题目中的“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意味着任何侧面、任何角度 均可立意,也不等于每个侧面、每个角度立意都切合题意,获得阅卷人的认可 考生立意选取的侧面、角度必须服从于“全面理解材料”的大前提,即所有的立 意都必须立足于材料本身,不能丢开材料另起炉灶,行文中必须能看到材料的意 蕴和作文立意的直接联系因此,能否把握材料的中心,遵循命题者的意图,是 决定立意正确与否、文章切题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过程中要对材料 进行全面的解构和处理,提取中心,恰汽立意笔者尝试将现有的材料作文题从 形式构成上大致分成三类,解构其文本的特征,探讨合理有效的审题方法。
着眼评议性语句,关注命题意这种类型的材料最常见其文本构成一般为两部分,第-•部分先讲述一•个故 事或者寓言,叙述事件的过程或者描述现象发生的始末,然后第二部分命题者通 常会作为“局外人”对叙述的对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有时命题者则会设置事 件外“人物,,,借助人物之口加以点评对于“叙述+评论”的材料,审题过程中 必须将命题者有意设置的评议性语句作为立意的方向标,因为它往往揭示了叙述 语句的寓意,是命题者给予的立意角度提示,可以也应该作为文章写作思路的整 体规范如07年北京卷,命题者给出刘长卿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 地听无声”作为命题材料,理解难度相汽大,材料的中心亦因其语言的含蓄性而 难以把握,所以,在诗句的后面,命题者以“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来给出四个 写作方向,提示考生从这四个方面挖掘诗句在人生哲理上的寓意又如06年全 国卷“乌鸦学老鹰飞翔”一题,命题者亦设置了 “牧羊人”和“孩子”两个人物, 考生应抓住其对乌鸦行为的不同评价,遵照命题者的设计思路来确定中心,表达 观点同时,应该注意到,为了适应高考考场快速阅卷的要求,出于规范作文的目 的,命题者会通过给出评议性语句设置潜在要求,限制立意角度或范围,以区分 考生文章为切合中心抑或符合题意等次,然后再在评定出的相应档次细评文章。
因此,抓住评议性语句,也就明确了命题者限定的写作范围,在此区间内立意, 必定能在立意上拔得头筹如08年广州一•模,对于陈小姐与司机就一•无钱争执 的行为以及其造成的后果,材料最后给出了“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 不一”的评点,就没有设置潜在立意角度的要求,所以,考生从陈小姐、司机、 乘客甚至局外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自圆其说,都是属 于切题的但如果材料给出的是“对陈小姐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呢”,那么只 有点评陈小姐的做法正确与否的立意才切合命题者思路,而如果材料给出的是 “有人认为陈小姐的这种“较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影响了他人,无 理的“较真”就等同于苛刻;可陈小姐却认为为1元钱“较真”值得,做人就要 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文章的最佳立意则是扣住 “较真”谈做法技法一:材料中的评议性语句,或是命题提示,或是命题要求,但都体现 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恰当立意的出发点和方向标二抓住关键词句,“滚”成中心论点这类材料并未给出评议性语句,审题难度较大,但它一般是围绕着一个中心 话题讨论社会中出现的现象或者不同人的做法所以,审题的关键一步就是仔细 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反复出现或强调的关键词、关键句,即潜藏的“话题”, 然后站在积极向上的立场上,围绕“话题”,用关键词、关键句造句,以确立中 心论点。
如以下例子:材料1: 一位歌手曾经说过:“我年轻的时候,总是忙碌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就像参加赛跑的马,戴着眼罩拼命往前跑,除了终点的白线之外,什么都看不见 我的祖母看见我这样,担心的说:孩子,别走得太快,否则你会错过路上的好 风景!我根本听不进她的话,心想:一个人,既然知道要怎么走,为什么还要 停下来浪费时间呢?我继续忙碌着,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有了地位,名誉、财 富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我并不像别人那样快乐,我不明白我做错了什么 有一次,我在外地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久久不停,我们都很高兴就在这 时候,有人递给我一份电报,是我的妻子发来的,因为我们第四个孩子出生了 我突然觉得很难过,每一个孩子出生时,我都不在家我从来没有看过孩子走第 一步的样子,只能从他们母亲那得到间接的描述我不禁想起祖母对我说的话一 一的确,我和我的朋友也疏远了,我好久没去摸书本了,或者去看看花园里的树 木了我曾经答应和妻子一起去度假,却总是因为忙碌而一次又一次地取消了 材料2: 在一次沙漠的旅行中,有两个人,面对着剩下的半壶水,甲高兴地说:“哈,我们还有半壶水!”乙焦急地说:“我们只剩下半壶水里!”材料1中,命题者有意强化了歌手生活的一个特征“忙碌”,他的生活看似 收获很多,“有了地位,名誉、财富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他“不像别人那样快 乐”,最终他明白祖母的话,自己“走太快”,太“忙碌”而“错过路上的好风景”。
通过提取这些潜藏的词句,我们知道,材料讨论的是“忙碌地生活是得是失”的 问题,再加上材料设置歌手最终醒悟,我们的立意就应该是“慢一点,享受生命 路上的好风景”材料2中,面对“沙漠”中“半壶水”的特定情境,甲“高兴地”而乙“焦 急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命题者有意强化了他们对待同一情境的不同态度(心 态),可见,材料讨论的是“以何种心态面对困境”的问题,我们选择赞同甲的 做法的角度谈“乐观面对困境”最为切合题意审题材料有时会包含两则或以上的现象、做法,他们或者相近似,或者形成 对比,此时,考生就要学会在现象、做法间找到交叉点,即材料共同讨论的潜在 话题,然后再分析现象、做法的对比点,即现象、做法的差异,最后站在积极面 给出一种做法如以下例子:材料3: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 178名贫困学生当 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 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 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 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 10元钱。
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 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 帮助别人材料4:有人骑自行车回家,由于想着工作的事情走神闯了红灯一位老交警 面带微笑走过来说:“同志,骑车想事可不行啊,多危险!”而另一次他闯了红灯, 一位交警黑着脸大声呵斥:“找死啊,你!”按理说,他们都是善意的劝告,但表 达方式不同,就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俄国人最近在莫斯科开展了一场“百万人微笑”活动,他们的口号是: “微笑是无价之宝,是催生幸福的永动机有一首英文歌曲唱道:“微笑意味着 对每一个人的友谊20世纪90年代初,基辛格博士在上海利用会议中午休息时间到南京路 转了 一圈,回来对人说:“街上的人脸上都洋溢着佛一样的箜笑这是一个善良、 纯朴、和平的民族材料3中,丛飞资助贫困学生和小李捐助希望小学,这是两则现象的交叉点 ——助人与受助;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在丛飞病危期间竟没有一个人前往看望丛 飞,而希望小学的师生在小李得病时为她捐款,这是两则现象的对比点——前者 受助者忘记助人者对己的帮助,不懂得帮助别人,后者记住了别人对己的帮助, 学会帮助别人可见,材料讨论的是“受助者该如何对待他人的帮助”的问题, 我们切题的立意就应该是“记住别人的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材料4中,“微笑”是三则现象的交叉点,即潜藏“话题”,选择立意角度时 考生必须注意到,现象一•谈论的是用微笑劝告别人,能受到更好的效果,现象二 强调的是微笑能催生幸福,传递友谊,现象三指明微笑能对外展现-•个民族的美 好心灵,三者的共同点是谈论微笑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考生论 述“要学会微笑”时不能漫无边际,必须侧重于谈论微笑对于人际交往、社会和 谐的积极作用技法二:找反复强调的词语、句子,挖掘材料中的“话题”,分析各种做 法,站在积极面,用关键词“滚”成中心论点三分析材料内在结构,巧解“连环扣”有些材料只是单纯地叙述故事,没有评论句也没有反复强化的词句,立意角 度看似无迹可寻其实,命题者为了阐明一个道理,会故意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 一些相关的情节,情节之间环环相扣,使故事最终发展到-•个能给予人启发的结 果此时,考生就要学会将“故事”分解成相关的情节,结合故事的结局,推导 出符合命题意图的立意角度和中心论点如以下例题:材料5:有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找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 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便按照哲人所说去做。
过了一会儿,这个人走到了终点,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他回答说:“觉 得越来越沉重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哲人说,“每个人来到 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篓子,在人生路上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 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就会越走越累这个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种沉重吗?”哲人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去呢?” 这个人沉默不语材料6:在举重世界锦标赛上,中国女运动员黄文娟第三次试举迭幽,没有达 到原定的指标,但仍获得总成绩金牌在颁奖仪式上,黄文娟脸露笑容,向观众 展示金牌国家队总教练看到了,对黄文娟的教练说:“这样的表现可不好啊, 你 回去要好好说说她从材料5中可以提取出情节有:一个人想“解脱”“生活”的“沉重”—— 哲人指出“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去呢? ” ——“这个 人沉默不语二怎样摆脱生活的沉重?能不能为此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中 哪一样拿出去呢?这个人“沉默不语”的结局就是材料给出的倾向:想摆脱沉重, 但工作、爱情等生活包含的实质内容都不能舍弃三者相结合,只有立意“沉重 着,也幸福着”才能准确体现材料的中心从材料6中提出的情节有:黄文娟试举失败——脸露笑容、展示金牌——总 教练说“这样的表现可不好啊,你回去要好好说说她。
分析这则材料,容易犯 两种错误:其-是只抓住前两个情节,肯定黄文娟的做法,“成功了就得微笑, 给自己一点鼓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失败”;其二是只抓前后两个情节,从教 练在黄文娟获得冠军后还“说”她批评她,得出“宽以待人”的立意后一种错 误尽管错误,但它意识到了命题者的意图为什么要添加总教练的话,总教练为 什么要“说”黄文娟,“这样的表现可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思考这些情节附 带的相关问题,我们就不难明白,命题者要考生从总教练“说”黄文娟的角度出 发去发现她身上存在的问题:“失败”、“笑容”、“展示金牌”不但要看到成绩, 更应看到不足”、“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超越自己”、“进步源于对. 过去(成绩)的不满足”等立意才符合命题意图,是恰切的立意技法三:分析材料,提取情节,结合故事结局(命题者的倾向),反向追问, 层层推导,得出中心论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 的,对同一•事物,审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