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4KB
约25页
文档ID:487599766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_第1页
1/25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二〇一六年 / 目 录《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 1《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6《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10《锅炉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3《汽轮机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7《热力发电厂课程》课程建设标准 21《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电工等领域,是现代技术科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学科之一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典型结构的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方法因此,建设好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一、 课程教学团队1、课程负责人 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2、课程团队课程组成员职称结构合理(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硕士1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均能够独立承担课程教学工作1 钱进 副教授 负责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2 龚德鸿 副教授 负责课程建设、教学3 李环 讲师 负责课程建设、教学 二、 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本课程参考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写。

2、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序号章节内容学时分配合计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上机)其他1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1423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4第四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65第五章对流换热126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27第七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88第八章辐射换热的计算829第九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4合计604641)采用双语教学,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已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并已上传至贵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双语教学已按规划实施2)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方面注意把理论讲“深”、讲“透”、讲“精”,防止照本宣科,简单重复,繁琐论证;另一方面尽量结合学生实际,举例、分析以学生感性经验为基础;此外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用性考虑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用,考虑学生在后期课程的学习中有用和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用,在教学中还注意了尽可能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3、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为主,黑板板书为辅,中英文穿插教学,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综合实际的情况以及教学的经验,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四个步骤:(1)先用中文PPT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讲解,讲解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英语专业词汇,这样学生就会对每一章的重点知识有了解并且学会重点词汇的英语表述。

2)带领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的重点内容,并讲解英文例题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英文书很厚,如果让学生自己回去看非常盲目,所以教师找出重点内容与学生一起阅读,互动,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每一章的重点知识另外,英文书针对某些问题,比中文书讲的更透彻,这也是阅读英文书的重要理由之一3)采用英文PPT对每一章内容进行总结,复习,使得学生通过中英文的讲授后,彻底吃透每一章的知识4)布置的作业包含中英文题,这就使得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计算中去通过这四个步骤,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教学质量4、实践教学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开设了热管换热器等相关实验另外,课程组在实验教学方面大胆进行创新,除开设传热学基础实验外,还编写了“热和流体数值实验指导书”,将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的验证性实验与利用计算机进行的数值实验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基本概念、理论公式、典型现象的实物验证,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训练和培养了学生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计算机求解热和流体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5、教材及相关资料传热学由于采用双语教学,选用中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英文教材的选取对于双语教学是极为重要的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可以使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是,在阅读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本课程选用的是世界优秀教材(中文版)另外,为了满足传热学实验的要求,配备有实验指导书中文教材:《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铬,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英文教材:《HEAT TRANSFER》Second Edition, YUNUS A.CENGEL 著,冯妍卉改编参考教材:《传热学》,俞佐平编,高教等育出版社;     《传热学》,赵镇南编,高教等育出版社;     《传热学》,戴锅生编,高教等育出版社;     《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庄骏,张红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Heat Transfer》,J.P.Holman三、教学过程1、教学组织1)争取每年至少有一位中青年教师去国内高水平大学进修半年到一年,以提高业务水平2)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活动,多参加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并争取在全国性期刊上发表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

3)对本课程进行听课检查等评估 2、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反馈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此外,还可为学生指定需要阅读的资料和图书,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针对每章课后重点习题给学生进行讲解并且批改 3、成绩考核 成绩的考核主要包含两大方面:1)考试成绩,占80%考试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试卷分为A、B卷考试知识点覆盖整本书的重点内容,分别以简答、推导、计算等不同难易程度题目出现本课程采取半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允许带英文资料试卷中的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各占50%,英文题目必须用英文进行作答这种考试方式避免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是学会运用资料进行做题,既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又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2)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包含了平时的课堂讨论、出勤和作业等情况四、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组成员积极承担省、校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参加省级项目2项(1)贵州大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传热学”课程双语教学(2015年立项);(2)省教育厅2007年立项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层次实践平台构建及内容建设”;1.8万元。

2)参加校级项目3项(1) 贵州大学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8年立项);(2) 传热学双语示范教学(2007年立项);(3) 传热学重点课程建设(2006年立项)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同行对“传热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不足,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本课程中实施六、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 1)修订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书 2)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制的PPT版多媒体课件3)积极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并且多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的一枚基石,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知识源泉综合考虑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自身的条件,积极开展该课程建设和实践改革只有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和总结,才能使教学体系更科学、结构更合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水平,增强学生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概况本课程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密切结合实际着重讲述流体的性质、平衡规律和一维流动的几个基本方程,对工程中经常遇到的管内流动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本课程还讲述流体的二维流动的基础知识,并且进一步推导了三维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欧拉方程和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本课程要求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本课程与“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一起构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石,统称为热工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本课程与“工程热力学”平行开设,“传热学”在后一学期开出三门课程中,“工程流体力学”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传热学”课程中讨论的对流换热规律与流体流动的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泵与风机”、“热工测量仪表”、“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后续课程也都离不开本课程所奠定的知识基础在2016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工程流体力学”为专业课程必修模块,4个学分,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开课二、课程教学团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共有3名专职教师,课程负责人为虞育杰,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其他团队成员包括钱进、赵正红,团队成员基本情况如表所示序号教师职称团队分工负责工作1虞育杰副教授负责人课程建设、管理、教学2钱进副教授成员课程建设、教学3赵正红讲师成员课程建设、教学三、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  参见附录12、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2)流体静力学 3)流体动力学 4)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5)粘性流体的一维流动6)气体的一维定常流动7)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8)黏性流体绕物体的流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学会必要的流体力学分析与计算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3、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本课程正在进行的虚实结合、工程案例教学改革是2014年度省级教改项目“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虚拟仿真手段引入课程理论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4、实践教学本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两个独立设课的实践性环节—“热工基础综合实验(1)”和“热流体数值实验”中开展热工基础综合实验(1)”中工程流体力学相关实验主要是流动问题的验证型设备实验热流体数值实验”中,主要是利用大型正版CFD软件Fluent开展的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5、教材及相资料“工程流体力学”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流体力学”(第二版,杜广生,中国电力出版社)为授课教材,并选用其他优秀本科教材(流体力学,孔珑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云龙,工程流体力学(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为参考教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