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以《吉檀迦利》为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科技信息.人文社科阐释学顽角下酗靳坦纳译者主体颜以《吉檀迦利》为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07级研究生邹红梅[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容易忽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本文试从哲学阐释学理论出发,探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以关注和审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关键词】阐释学乔治?斯坦纳译者主体性一,引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往往得不到重视或完全被忽略.译者往往被看作是”传声筒”,原作的“奴隶”,”媒婆”或”带着镣铐的舞者”等等.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译学研究悄悄地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袁莉:2003:75).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视角众多,阐释学便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视角之一.哲学阐释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其主要针对人文艺术作品进行理解与阐释.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原作进行理解与解读.鉴于此,阐释学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的阐释学即”对翻译文本的理解”.他以阐释学为基础,提出了翻泽活动的四个步骤,彰显了译者作为原作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二,哲学阐释学基本理论阐释学(Hermenemics)--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神的使者赫尔默斯(Her—rues),传说他是传达,解释神的旨意的信使.经历漫长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在西方广泛流行开来.阐释学聚焦于语言和意义.”神学阐释学——古典阐释学——一般阐释学——本体阐释学的演变反映了阐释学趋近主体关注的发展”(唐培:2003:68).代表人物主要有”古典阐释学”的施莱尔马赫fFlSchleiemm—cher)和狄尔泰(w.Dilthey)以及”本体阐释学”的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伽达默尔fH_G.Gadamer).施莱尔马赫确定了阐释学的基本范畴为”对文本的解释和说明”,而”阐释学之父”狄尔泰进一步将阐释学从解释历史文本的学问上升为一种人文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到了”本体阐释学”,主体参与介入了阐释学.伽达默尔提出理解行为具有”前结构”,他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有限胜.而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人们的”偏见”.人们无法超越历史时空的限制去客观地理解需要理解的对象.理解活动是个人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不断融合,形成新的视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阐释学主要涉及理解,意义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译者首先是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先有译者自身对原文本的理解,阐释,才有译本的诞生,这就为阐释学引入翻译提供了理论与逻辑上的契机”(裘姬新:2005:70).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率先将阐释学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构建了阐释学的翻译理论.他于1957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着作”和”二战后翻译理论界影响最为广泛的权威性理论着作”.在该着作中.他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阐释翻译观.该论断的阐释学意义在于”指出了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解释问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王凯凤,张丽:2007:76).”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感同身受,将作者的前理解和思想感受化为自己的前理解和感受,达到与作者创作心理的融合”(吴志萌:2005:72).斯坦纳认为,语言处于永久的变化之中,在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眭中,阐释和翻译活动贯穿始终.语言的历时性导致了理解的历史性.阐释的主体(渎者或接受者)与客体(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即指译者与原作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受到历史性的局限.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对于文本的阐释与解读不尽相同.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斯坦纳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tins0,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1(SteinerG:2001:114).可以说,这四个翻译步骤的提出,标志着翻译阐释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四,译者主体性与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四步骤何为译者主体性?长期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比较模糊.侯林平在其文章中归纳了国内几种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他概括的第三种观点比较全面:”译者主体性是从译者与文本,原文读者和译文一88一读者的关系中规定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属性.一方面认为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是译者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突出译者在对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适应与选择活动中体现其特性”(侯林平:2006:102).在许钧看来,”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许钧:2003:9)译者主体性在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四步骤中得到了成功凸显.信赖是对以往认知行为的肯定.译者信赖原文,相信原文是言之有物,有意义的.接着,翻译活动中多方面的冲突(如译者与作者的冲突,原语文化与译人语文化的冲突等)使译者在解读原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侵入原文,以便将原文中的意义和精神吸收到译文中去.吸收在翻译过程属于表达层次.”在此阶段中,译者的任务是将’入侵’得来的东西加以’吸收’,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并力求客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王远,程传杰:2007:31)然而吸收过程中译者可能会受到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译语本色丧失.这时,为了避免译文失衡,补偿就十分必要了.”翻译过程只有完成了补偿才算是完整的”(金敬红,李思国:2003:46).在这四个步骤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首先译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审美选择文本,此时的译者兼有渎者和阐释者双重身份.作为原文的读者,译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解读;作为原文的阐释者,译者需充分发挥其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批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等,阐释原文的思想实质.在语言转换阶段,译者也需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再现原文的精神与风格.在最后阶段,译者还需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保持平衡.总体而言,”可以说泽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接受原作并尊重原作的前提条件下,为了完成译入语的文化要求和读者要求而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王远,程传杰:2007:31).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四步骤中的体现可参见笔者尝试总结的下图:作家——原本——读者五,《吉檀迦利》与译者主体性发挥1.信赖《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的代表作.1913年他凭借此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是泰戈尔”奉献给神的祭品”.这部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吉檀迦利》风格清新,笔调欢畅,是”一段歌唱生命的华美诗篇,一首献给神灵的虔诚赞歌”(冰心:2007).译者冰心对《吉檀迦利》的信赖是显而易见的.泰戈尔是冰心最爱慕的外国诗人,《吉檀迦利》也是她最喜爱的诗歌.在《吉檀迦利》泽者序巾,冰心对《吉檀迦利》的评价是”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戚;你以超卓的哲理,慰籍我心灵的寂寞”(冰心:2007).从译者对原作者和原作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情感来看,译者对原作的信赖早已建立了起来.此时,译者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凸显.2.侵入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译者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参杂自己的”偏见”.译者将面临不同语言,文化等造成的各种冲突.但是为了获取想要的东西,译者必须通过”暴力”侵入到原本中.这个”暴力”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分析译者是如何”侵入”原文的.例1.wheninthemomingairthegoldenharpistuned,honorme,con-mandingmypresence.科技信息.人文社科译文:当金琴在晨光中渊好的时候,宠赐我吧,命令我来到你的面前.(冰心:2007:20—21)“honor”一词牛津字典释义为”向某人致敬,表扬某人或给予荣誉”.此处因为有上帝的”commanding”,译者根据自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译为”宠赐”,借以传达原文中作者对主,对上帝的敬意.例2_lhavehadmyinvitationtothisworld’sfestival,andthusmylifehasbeenblessed.Myeyeshaveseenandnayearshaveheard.译文:我接到这世界节日的请柬,我的生命受了祝福.我的眼睛看见了美丽的景象,我的耳朵也听见了醉人的音乐.(冰心:2007:24—25)前一句提到”我收到节日的请柬”,然而后一句原文中的”看”和“听”并没有带宾语,没有上下文语境的读者很难理解原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处译者依据自己的”偏见”和原文语境中的”节日”,分别加上了宾语”景象”和”音乐”,使整句意义完整而明确.这种添词法是对原文的一种”进攻”,彰显了译者主体性.例3.Iaskednothingfromthee;Iutterednotmynametothineear.Whenthoutook’stthyleaveIstoodsilent.1wasalonebythewellwheretheshadowofthetreefellaslant,andthewomenhadgonehomewiththeirbrownearthenpitchersfulltothebrim.译文:我不向你求什么;我不向你耳中陈述我的名字.当你离开的时候我静默的站着.我独立在树影横斜的井旁,女人们已顶着褐色的瓦罐盛满了水回家了.(冰心:2007:86—87)原文中只用了一个介词”with”表达女人们带着盛满水的瓦罐回家了,而此处译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对印度文化与民俗的理解,译为“女人们已顶着褐色的瓦罐盛满了水回家了”,这样便使印度女人们劳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这种”入侵”亦很好地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例4.InpleasureandinpainIstandnotbythesideoflilen,andthusstandbythee,Ishrinktogiveupmylife,andthusdonotplungeintothegreatwatersoflife.译文:在快乐和痛苦里,我都没有站在人类的一边,我以为这样做才能和你站在一起.我畏缩着不肯舍生,因此我没有跳人生命的伟大的海洋里.(冰心:2007:96—97)译文中的”我以为这样做”是作者出于意象的整体效果而增加的.译者认为诗歌的第三节,第四节在意象构成上是相似的,故在此增加了“我以为这样做”予以补充,使上下两节诗更连贯,意象更突出.3.吸收吸收在翻译过程中属于表达层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借以达到与作者的”视域融合”.吸收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吉檀迦利》的译者采用了异化策略,语言自然,译文通顺流畅,既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诗情,哲理和音乐性,又不失异域风采.例5.Light,ohwhereisthelight!Kindleitwiththeburningfireofdesire!Itthundersandthewindrushesscreami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