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4_《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1).doc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KB
约15页
文档ID:531603094
04_《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1).doc_第1页
1/15

9.1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美国的“冷战”政策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史料研习情境再现问题探究 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别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峙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 对比分析史料研习问题探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与合作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情境再现史料研习问题探究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本课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本课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适当补充文字材料、图片等,尽量还原和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提升学生对战后美、苏关系对抗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责任本课引言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引出了本课重要内容──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序幕的拉开,通过意识形态上的进攻表明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建议教师通过引言内容提出问题,如“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从而导出“这正是我们这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还建议教师在充分利用引言信息的基础上补充相关史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或引发兴趣,导入新课(请看教学案例)引言中包括本课学习任务: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两个问题(冷战是如何形成的?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需要解决的几个概念(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古巴导弹危机)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本课主要讲述的正是这个格局确立的过程及在此基础上双方的初期争夺美国的‘冷战’政策”一目主要叙述了战后初期美国对苏 “冷战”政策的形成情况其一为“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从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双方联盟基础的消失、苏联实力的加强及对美造成的威胁等角度进行了概述建议教师在此能够补充以下材料并设计相关探究问题:第一,说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的相关历史材料,这是理解双方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敌人的重要依据;第二,提供美国战后作为头号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的经济、军事材料,以及苏联作为军事强国的材料,使学生认识两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态势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材料及教师的层层设问,使学生充分理解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本质原因是美国在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军事实力上的劲敌。

所以对苏联必须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其二主要讲述了美国对苏联实行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表现作为政治表现的杜鲁门主义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利益上的激烈争夺,更表明“冷战”政策造成了东西方对峙的局面在此,建议教师介绍一位当时美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他在1946年2月给国务院发回的一封长达8 000字的电报中强烈而明确地提出两种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正是因为凯南的“遏制”理论,才有了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针对希腊、土耳其问题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演说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饰美国全球扩张的企图冷战”政策的经济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在此问题的分析中可以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即提供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政治动荡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充分理解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的原因──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对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目的首先应认清是为了援助欧洲恢复凋敝的工农业境况,因为在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几年中,美国无偿赠予款项达90%之多,只有10%是作为有偿贷款当然,美国此种做法的目的也包含在经济上加强对西欧控制。

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首先应认清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关注,即美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欲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上来这虽然使西欧各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此外,美国的目的更有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的意图这个目的虽没有实现,但却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为对付美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也建立了经互会,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冷战”政策的军事表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北约依然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立的前提下建立的,而且更加富有军事对抗性,不惜将两大阵营的矛盾对立升级为战争状态此处建议教师: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示的“资料回放”和“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说明美国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的程度第二,应该借此问题讲清“冷战”的含义(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苏联及“冷战”与增强军事威胁和对抗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学生认知和理解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妨为学生提供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在全球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的情况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一目主要叙述一系列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过程以及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而加强经济(经互会)、军事(华约组织)联系的有关措施其一为欧洲和亚洲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情况建议教师利用教材“历史纵横”中提供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方式,特别是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不同途径及苏联在此过程中作用的大小,以便为学生理解苏联与东欧各国的关系打下认识的基础,在此能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注释,重点指出南斯拉夫获得解放的方式和其领导人铁托的作用,以便为以后苏南关系的发展埋下伏笔在分析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进行的民主改革时,可进一步联系前一单元中涉及的我国建国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情况,使学生在已有历史认识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共同特点苏联对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帮助、建立经互会以加强经济合作、成立华约以抗衡北约的措施体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阵营全方位的对抗。

正如美国在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过程中欲进一步控制西欧一样,苏联在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时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和组织中也渗透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控制这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予以说明和分析,使学生更加客观地理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对未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一目主要叙述了“冷战”局面形成初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军事对峙情况和对抗程度就政治对峙来看,主要讲述了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民族分裂──在原德国领土及朝鲜半岛上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德),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此处建议教师特别针对“冷战”对峙的重点地区──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发生的危机,利用教材提供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并补充搜集相关历史图片,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之充分感受“冷战”带给普通百姓的国家分裂和骨肉分离的结果就美、苏双方的军事对抗的激化来看,教材主要讲述了美、苏双方因古巴导弹危机而造成的几近核战争边缘,并最终化解危机的过程在此建议教师:第一,适当补充古巴导弹危机产生的背景──1959年1月,古巴革命在卡斯特罗领导下取得胜利,建立了共和国。

这使美国感到严重威胁196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组织流亡分子入侵古巴,但仅48小时即告失败,而古巴也随即请求苏联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1962年8月和10月,美国的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接连拍摄到苏联修建的导弹发射场照片,于是危机发生第二,通过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等为学生充分再现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情境,以便学生充分感受危机之中核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以及危机解除的内在原因第三,可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次军事对抗中美、苏双方都最大限度地采用了军事恫吓手段威慑对方;此次危机终因苏联方面战略实力逊于美国被迫撤出而告结束;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双方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都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手段相互攻击,最终没有给世界带来核战争的灾难,但是却让世界经历了一次异乎寻常的核恐惧,而这正是美、苏两国带给世界和平的威胁;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大国面对重大危机时应有的冷静与审时度势,又深深感受到大国控制世界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的瞬息万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认识国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本单元引言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导入。

①通过学生思考“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的含义导入;②请学生阅读单元引言后归纳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历程导入本课的学习;③利用导言中提到的美、苏以外的其他力量的发展(西欧、日本、中国等),请学生思考两极格局中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存在怎样的可能性?在本课中可以开始寻找答案本课导入还可采用材料分析方法导入如将美国战后经济、军事、科技强大的相关数据和美国政界、军界人士对美国必将主宰世界的言论向学生出示,请学生分析这将带来怎样的美、苏关系和国际形势?“美国的‘冷战’政策”一目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国对社会主义苏联及其阵营的敌对政策教师可补充美、苏两国战后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的典型材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立基础上才可能出现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对抗措施此外还可利用教材栏目中杜鲁门国会演说的内容和北约主要内容,分析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