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大年初二回娘家在女娲创世的传说里,我们的祖先认为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才创造了人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娘家的准备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饺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饺子,是要给女儿留一些回来吃的,因为以前当媳妇的在家里地位低,有吃不饱的可能,回娘家总要添补一下吧女婿一般是要吃六个荷包蛋的,在“鸡蛋就是好东西”的年代,六个荷包蛋就是对女婿的最高礼遇春节前几天,出了门子(结了婚)的闺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节礼以前,经济条件差时,大多带些糖果、果子(点心)、猪肉、酒等礼品礼品的数量必须是吉利的双数闺女一家当天返回时,娘家要回礼品首先是粉条,取其拉拉扯扯不断亲的寓意。
其次是粉皮,象征团团圆圆还有花生,意为有儿有女花着生还有,闺女带来礼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给回回去正月初二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门子的闺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来请她回娘家,俗称“叫客”这里的“客”读“kei”,三声这时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闺女只带孩子回娘家小住几日农历节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闺女回娘家需要给父母长辈们磕头拜年这种磕头的风俗延续至今头年腊月十七、十八,新媳妇就回了娘家,婆家要打发人去请,把新媳妇请回来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让再回娘家了正月初二闺女回娘家只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到了正月十六这天,是新媳妇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娘家的日子过去“进了腊月门,不进娘家门”的风俗,是说农村的出嫁女在城里,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这天,出嫁的闺女一般不去娘家了,还被许多人沿袭着当然,年三十也有已经出嫁的闺女进娘家门的,另当别论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新媳妇回娘家,是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陪着的人要带一块红毯子,是准备给姑爷磕头时铺在地上的,主要是姑爷的膝盖不能沾土。
新姑爷拜年膝盖沾土是不吉利的闺女回娘家的当天中午一般吃饽饽,下午吃饺子初二媳妇带女婿回娘家,实际上女婿是主角,这次的名义叫“拜丈人”,住一宿就回礼品嘛,一般用包袱包四个饽饽和八个莲子带上,这两种面食,因为承载了“四平八稳”的寓意,所以特别重要,属于非带不可的此外,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带点酒和桃酥等正月十六,女婿还要把媳妇送回娘家,这次是把媳妇放丈母娘家自己走人,这叫做“住妈家”不管缘由为何,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但回娘家时可别忘了准备一些礼物,也就是台湾话所称的“伴手”或“等路”出嫁的女子除了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外,会分送红包给长辈们,以道恭喜之意,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也要赠送红包,祝贺一番在古时外家也会赠送鸡腿给外孙,或用红绒绳挂在外孙的脖子上,称为“结衫带”,不过这些古俗也早已被红包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