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求真”与“务实”——基于葛浩文翻译实践的讨论 周领顺 周怡珂 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 是目前译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葛浩文是一位成功的翻译家, 其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表明, “求真为本, 务实为用 (上) ”是译者的一般性行为规律, 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正是指导译者行为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意义有浅层和深层之分, 挖掘深层意义, 有利于中华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播关键词: 汉语“乡土语言”; 葛浩文; 译者行为; “求真”; “务实”; 作者简介:周领顺, 博士, 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教授,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译者行为批评与“乡土语言”翻译;作者简介:周怡珂,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5AYY003)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Truth-seeking” and “Utility-attaining”ZHOU Lingshun ZHOU Yike Centre of Translator Behavior Research, Yang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Folk Language”is a new focus in translation circles.Howard Goldblatt is a successful translator.His translation practices cater to translators'behavioral pattern of“‘truth-seeking'being the basis, but with ‘utility-attaining'taking the priority”.The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is a useful tool for analyzing a translator's behaviors.Meanings can be divided into surface meaning and deep meaning, and only when deep meaning is conveyed can the Chinese culture go global.Keyword: Chinese“Folk Language”; Howard Goldblatt; translator behavior; “Truth-seeking”; “Utility-attaining”; 一、汉语“乡土语言”英译与“求真”“务实”相关理论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使用, 肇始于 2015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的成功立项和周领顺有关学术文章的主张[1]。
在“乡土语言”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之前, 有关研究散见于“汉译英/中译英”“典籍英译/典籍翻译”“文化负载词英译”“文化意象英译”“成语英译/习语英译”“熟语英译”“俚语英译”“歇后语英译”“中国 (华) 文化专有项英译”“民俗文化词英译”“谚语英译”“惯用语英译”“文化异质英译”“俗语英译”“方言英译”“民俗词英译”等一些关键词的研究中当然, 研究“乡土语言”中某一项具体内容 (如谚语) 而冠以该具体名称的, 是传统的做法乡土语言”是“一切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通俗精炼, 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1]开展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意义重大, 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内部意义包括对于乡土文学本身和对于翻译批评学科的意义;外部意义包括对于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和对于汉语 (乡土语言) 传播的意义具体地说, “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命脉, 讨论“乡土文学”的翻译, 难以避开“乡土语言”翻译的讨论;“土”是文化, 越土越有个性, 也就越能体现文化的内核, 反映异质的东西, 而有个性的文化才值得推广。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的一部分, 符合汉语对外传播的需要, 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汉语“乡土语言”英译, 表面上看来只是语言的静态转换, 但实际掌控整个翻译活动的是意志体的执行者———译者笔者认为, 译者行为批评是集中于意志体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2][3]译者行为规律是通过译者作用于文本并在文本上留下的行为痕迹而显现出来的, 其在译文上的表现, 需要通过构建评价模式加以描写和解释把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相结合, 并在翻译语料库的支持下, 显示出了强大的解释力, 为翻译找到了深层的译者行为规律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以往的理论所不同的是, 从根本上说它是“人”学研究借助于该理论进行解释的如张虹和段彦艳[4]、戴文静[5]、黄勤和余果[6]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有其内部系统化的内容, 是作为评价角度和评价工具出现的, 而借助于该理论具体内容解释的则有徐德荣和杨硕[7]、杨宁伟和张志强[8]等本文将着重在“求真”“务实”的角度下探讨葛浩文汉语“乡土语言”英译时的“求真”和“务实”求真”是顾及原文意义的行为;“务实”是顾及读者需求的行为。
在翻译之为“翻译”的状态 (静态) 下, 翻译是对原文意义的再现, 而在翻译之为“翻译活动”的状态 (动态) 下, 翻译是随着人 (主要表现为译者的权衡) 的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有意让译作进入流通领域的社会人的译者而言, 其表现目的的“务实”在频率上必定高于对于原文意义的静态“求真”, 这是毋庸置疑的求真”和“务实”相比, “求真为本, 务实为用 (上) ”是译者的一般行为规律, 在笔者主张的 4 条译者行为细则中, 有 3 条是以“务实”为上的[2]108-109务实”即为“用”, 是被译者看作更高 (“上”) 的目标葛浩文说过:“我认为一个做翻译的, 责任可大了, 要对得起作者, 对得起文本, 对得起读者,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 而不是作者[9]按照译学界的说法, “对得起作者, 对得起文本”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态度, 并主要通过“直译”来实现对得起读者”就是对读者负责, 并主要通过“意译”来实现, 以便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真意, 只是有时难免会有不易兼顾、不易平衡之处仅就“对得起读者”而言, 会有很多表现形式, 比如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而对文本做出各式各样的增删和调整等。
当然, 有些势必会超出翻译的范围二、汉语“乡土语言”英译:求什么“真”, 务什么“实”?一门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外国人学会了汉语, 未必就能够恰当地运用于交流和交际, 尤其是对汉语“乡土语言”的理解和英译如外国人问中国老人“您几岁了?”并非语言不正确, 而是语用不得体, 这就涉及“文化”的问题汉语“乡土语言”的“喝西北风”, 是语言问题还是文化问题?就纯粹的语言而言, 可以将“喝西北风”阐释为“喝西北方向来的风”, 再解释为述宾结构和修辞上的比喻, 以及每个字的构造、发音等, 就算尽了责;如果学习者不易记忆, 就把“喝西北风”作为一个语块 (chunk) 整体教给他但是, 深层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得到凸显, 我们看到的只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从文化上讲, 人们说“喝西北风”, 但为什么不是“喝”来自其他方向的“风”呢?“西北风”是指中国北方冬季常刮的风, 刺骨的寒风会让饥肠辘辘的人们更觉生计艰难, 无依无靠, 所以不能将“你跟着他喝西北风吧”理解为“你跟着他喝西北方向来的风”吧除非“西北风” (准确的说是“风”) 确实不构成误解, 能够实现正确的交际我们来看看葛浩文对于“喝西北风”的翻译:“没有这些臭种蒜薹的, 你们这些大老爷喝西北风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葛译:“If it werent for all us smelly pieces of garlic, you government bigshots would have to fill your bellies with the northwest wind.葛浩文的译文没有造成交际障碍, 但多少还是有点文化“梗”在里面:为什么偏偏是西北风呢?但即使仅仅译为 wind (风) , 也已经求取了相当的功能, 并不构成交际的障碍。
想必葛浩文将“西北风”保留下来, 是考虑了读者对于翻译的心理预期:来自异域、有别于自己生活环境是情理之中的事人们打比方, 往往喜欢使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而“西北风”对于原文讲话者即如此当然, 如果译文能与字面一致并获得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且不会产生交际的障碍, 是最为理想的这样, 就实现了语言和文化的兼顾不过, 当张爱玲把“喝西北风”翻译为 Theres nothing to eat or drink except the northwest wind[10]时, 回译便成了“除了西北风以外就没有什么吃的、喝的了”, 虽然保留了原文中“西北风”的意象, 但好像西北风确实能吃、能喝一样, 明显有画蛇添足之嫌要么把“除了西北风之外”的 except the northwest wind 删除, 求功能相当, 要么保留“西北风”的意象, 尽量把文化内涵再现出来总之, 与张爱玲的译文相比, 葛浩文的译文更像“英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赖, 又各自独立喝西北风”之类属于汉语“乡土语言”的内容[1], 它承载着浓厚的中国乡土文化和中华文化, 而且也是中国乡土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载体。
要实现对外传播, 就免不得要经过翻译这道关卡, 但怎样翻译, 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大难问题因为不仅要让它达意, 满足最基本的交际需要, 还要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土味”, 提高人们的欣赏能力达意之“意”, 属于交际信息, 而“土味”则属于风格上的东西所以, 就交际意义的传播而言, 英译所应求之“真”, 表现在文字表层意义之下的深层意义的挖掘和传递上;而英译所应务之“实”, 就落实在原文真意在目标语读者中所应有的、相应的反应上三、葛浩文汉语“乡土语言”的“求真”“务实”实践就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而言, 按照奈达等人给“翻译”的定义, 所谓“首先从意义上, 其次从风格上”[11]云云, 即以信息 (“意义”) 传递为基本任务, 以形式 (“风格”) 为更高层次的目标, 并非退而求其次之意意义”即交际信息, “风格”即“土味”土味”难以传达是不言而喻的, 但即使交际信息所显示的意义, 也要分清哪些是字面意义 (“汉语”) , 哪些是文化意义 (“中华文化”) , 以便于真实意义的传递翻译上的“直译”是忠实于原文字面意义, 或者说是忠实于、“求真”于“汉语”, 而“意译”则是忠实于潜在意义, 或者说是忠实于“中华文化”, “务实”于社会读者。
这样讲, 似乎有点二元对立的味道, 但翻译作为一种目的性的活动,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总要有所取舍,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字面意义的背后是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的传递主要通过以下做法来完成:第一, 有的通过直译就能全部再现原文的意义, 且于交际无碍如:(1) 我看你们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莫言《蛙》) 葛译:To me you people are like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just wasting wax.(2) 在家千般好, 出门事事难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