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驱逐舰防空系统发展对比分析中日驱逐舰防空系统发展对比分析前言 近年来,随着日本海上自卫队(以下简称日本海自)实力的不断膨胀,以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增长,旭日旗又开始出现在国际政治军事舞台上,而且曝光频率渐增,派出舰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早已超出了和平宪法的范围这样的举动引起了亚洲各国的高度关注,中国对于日本重新崛起并谋求成为所谓“正常国家”的企图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而今年《美日共同防卫协定》中将中国台湾地区划入日本周边紧急事态范围的举动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中国,而此后一系列的外交、边界纠纷,使得中日这两个东亚地区大国处于直接对抗的边缘而其中处于对峙最前沿的便是两国各具特色的海军共同的敌人现代海战模式下制空权的重要性已经无庸讳言具体到中日两国的实际能力上看,两国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海军舰艇在作战时均是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作战,而在岸基航空兵控制范围之外,均只能依靠自身舰载防空火力进行防空作战此时两国海军防空武器性能的优劣很有可能决定最终的作战结果,因此对比一下两国防空武器的性能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比较有趣的是,两国发展防空武器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共同的假想敌——苏联,而且发展目标、实现手段都极其相似,而近年来由于两国技术的进步,面对威胁的改变,在舰载防空武器上的发展开始出现差异,不能不说是同途殊归。
那么我们首先回忆一下两国共同的发展源头对于上个世纪 70、80 年代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的历史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但是对于苏联红旗太平洋舰队在西太平洋的活动可能比较陌生而日本是个岛国,对海军建设一贯非常重视,冷战时期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要作战目标是苏联太平洋舰队,在戈尔什科夫“饱和打击战术思想”的影响下,苏联在 70~80 年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舰攻击体系,这套体系包括空中、水面和水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敌实施大纵深多层次的饱和打击,到了 80 年代太平洋舰队的装备建设达到了顶峰,对日本海上自卫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事实上苏联太平洋舰队自取得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后,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活动急剧增加,每年有几百航次的军舰穿越对马海峡,并且时常在白令海和马六甲海域举行军事演习,这些活动都对中日两国的海防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苏联红旗太平洋舰队的大量岸基/舰载攻击机以及大量装备的反舰导弹对于两国海军舰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舰队防空能力两国的海军舰队在苏联海军第一波饱和攻击下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两国舰队预定完成的反潜、预警和抗击敌军两栖登陆的任务将无从谈起所以两国在建造军舰时对于提高舰艇的防空能力都相当重视。
两国对于在军舰上装设防空导弹都异常执着,几乎是倾尽全力为自己的舰队打造防空铁幕,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不同,以及国际关系上的差异,双方道路的艰辛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当日本在美国帮助下几乎一瞬间实现了完整的舰队级多层次导弹化防空体系的时候,中国还在艰难的进行自己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舰队防空还只能完全依靠舰载高炮此时在舰载防空导弹方面中国与日本至少有 20 年以上的技术差距特别是直到 90 年代中期中国才开始部分具有舰队近程防空能力,而日本海自在 1965 年建成的“天津风”号防空导弹驱逐舰上就已经能够执行舰队区域防空任务了整个 80 年代,日本海自基本实现了舰载防空导弹的普及,通过在八·八舰队中防空驱逐舰、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反潜驱逐舰上分别装载中程防空导弹和近程防空导弹,实现了完整的立体多层次舰队防空网,不过即便如此日本海上自卫队要想有效防御苏联红旗太平洋舰队的进攻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出于应急的考虑日本在 80 年代中后期建成服役了“太刀风”和“旗风”两级防空驱逐舰,不过这两级舰的防空能力极为有限,每艘只能同时对付 4 个空中目标,而且 SM-1MK 的射程只有 48 千米,这样苏联飞机可以在日舰的射程外对其肆意发动攻击。
鉴于这样的严峻形势日本决定建造新型的防空驱逐舰并为其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宙斯盾”防空系统,从而使“八·八舰队”的防空能力得到本质提高而此时的中国海军虽然在舰载近程防空导弹上取得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进步,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未能全面实现舰队防空导弹化,整个中国海军只有531 舰一艘专用防空舰,后期“旅大改”型驱逐舰的出现,不能不说有应急的考虑,此时的中国海军舰载防空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进入 90 年代以来,日本海自调整了自己的海洋战略,奉行“走出去”的原则,大力加强远洋作战能力,此时舰队防空区域不可避免的需要扩大,以在没有岸基航空兵掩护的情况下作战,火力密度也需要加强以对抗进步神速的反舰导弹所以“标准”SM2-MR,“海麻雀”改进型等新式导弹开始大量装备,与同时开始普及的“宙斯盾”系统、垂直发射技术相结合,使得日本海自的防空能力一跃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此时的中国海军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解决了舰载防空导弹技术的瓶颈,一批高水平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批量装备中国海军水面舰艇,普及近程防空导弹的工作基本完成,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较强的点防空能力基本达到了日本海自 80 年代末的水平,此时两国在近程防空导弹技术层面上已经相差无几,区域防空技术上还有相当差距。
但是由于日本海自在美国的扶持下,轻易的进口了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准的“宙斯盾”系统,开始全面使用防空导弹垂直发射方式,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日本完建成了 4 艘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金刚”级防空驱逐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 4 个主力护卫舰群的主力防空任务都由该型驱逐舰承担此外,除了装备了新型防空驱逐舰,日本还进一步强化了新型多途驱逐舰的防空性能,在新建造的“村雨”和“高波”两型多途驱逐舰上都采用了 OPS-24 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的“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而在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只是在数量有限的大型舰只上装备了近程防空导弹,型号主要是“海红旗”61 和“海红旗”7 两种,在整个 90 年代中国海军没有一艘舰只可以完成舰队区域防空任务,而此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饱和打击能力了1999 年的 5·8 事件使中国人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就不能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于是在那一年许多下马或处于停顿状态的国防科研项目都重新启动,中国国防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进入 21 世纪随着新型驱逐舰的服役中国海军的舰队防空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36 和 137 的引进使中国海军第一次具备了舰队区域防空的能力。
而国内的船厂更是捷报频传,广大的军迷还没有从建造 052B 型驱逐舰的激动心情中平静下来,又有两艘装有类似“宙斯盾”系统的新型防空驱逐舰和两艘隐身护卫舰相继下水,这四艘舰就是后来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 052C 型防空驱逐舰和054 隐身护卫舰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日本也相继建造了“高波”多途驱逐舰和 14DDG 大型防空驱逐舰武器系统对比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防空武器系统配置,在中远程一般由SM-1MR 和 SM-2MR 组成第一层火力网,标准一型(SM-1)是第一个进入美国海军服役的标准导弹系列,中程型(SM-1ER)的编号为 RIM-66,增程型(SM-1ER)则为RIM-67SM-1 的导引方式为全程半主动雷达导引,因此舰上照射雷达的数量就等于 SM-1 同时拦截目标的数量除了这项限制之外,全程照射的另一个坏处就是必须采用平直且浪费燃料的航道,才能随时接收到目标反射回来的雷达信号Block 1~4 的标准 SM-1MR 使用 MK-27 固态火箭,Block 5 则换装射程增加 25%的 MK-56 固态火箭,而弹体长度也较前者略增日本在 70、80 年代采购了该型导弹,不过没过多久随着“金刚”级驱逐舰的建造,日本也随即引进了性能更加先进的 SM-2MR 防空导弹,严格意义上讲 SM-2MR 是 SM-1MR 的增程型,与 SM-1 相比,SM-2 的外型、尺寸并无太大改变,但是其射程更远、电子系统更加先进。
SM-2 系列较 SM-1 的主要不同包括以单脉冲扫描体制引导头取代圆椎扫瞄体制引导头,并改采中途惯性/指挥与末端半主动雷达相配合的复合制导模式由于只需在接近目标时才需照射雷达协助,因此 SM-2 可在舰载雷达搜获目标并求得初步拦截点后便发射,依照导弹上的惯性参考单元抵达初步拦截点,稍后等舰上搜索雷达确实锁定目标后,再周期性地将目标数据传输给飞行中的导弹,这就是所谓的中继制导舰载雷达(如“宙斯盾”系统的 SPY-1 雷达)可利用分时技术,在同一段时期为多枚导弹提供中继制导当导弹接近目标时,便改由精确度高的 X 波段照射雷达为导弹进行末端照射,直到导弹跟着反射波命中目标为止相较于 SM-1 的全程照射,SM-2 的新导引方式主要有三种好处:首先,SM-2 能采用较经济的弹道前进,例如爬升至高空再向目标俯冲,大大地节省了燃料,使得 SM-2MR 的推进段虽与 SM-1MR 完全相同,但射程大为增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达后者的两倍;其次,SM-2 在搜索雷达初步搜获目标后就能发射,而 SM-1 则需要等火控雷达锁定后再发射,这样节省了不少反应时间;第三,由于不需要全程照射,一座照射雷达可采用“轮流照射”的方式先后为多枚飞行中的 SM-2 进行末端照射,使得其对多目标的拦截能力大大增加。
在近程防空导弹的配置上,日本海上自卫队一直都装备“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从“初雪”级到最新的“高波”级上都采用了该系统与以前所建造的军舰不同 052B、052C 型驱逐舰和 054 护卫舰采用了全新的武器系统和舰体设计,这使得中国海军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跨入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当中由于这几型舰的用途不一样,所以在防空火力的配置上也有较大的区别,052B 采用了俄罗斯 SA-N-7“施基利”防空导弹系统,052C 采用了垂直发射的“海红旗”9 作为其主要的防空武器,而 054 则继续使用“海红旗”7 舰载防空导弹系统通过新型军舰配备的防空系统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海军已经完成了远、中、近程的防空火力配置,舰载防空武器的打击纵深可以达到 90 千米与日本海上自卫队不同的是,中国并没有在装备中程防空导弹多年之后再装备远程防空导弹(日本从装备“标准”-1 到装备“标准”-2 的时间间隔将近15 年) ,而中国几乎是同时装备的中、远程防空导弹, “海红旗”9 是中国装备的第一型远程防空导弹,该型导弹由陆基的“红旗”9A 发展而来导弹的最小作战高度 0.5 千米,最大作战高度 30 千米,最小作战距离 6 千米,最大作战距离 120 千米,最大飞行速度大于 M4.2。
导弹全长 6.8 米,弹径 0.47 米,弹重1300 千克,弹头重量超过 180 千克导弹的发射方式为垂直冷发射,6 联装,共有 48 枚导弹发射筒类似于俄罗斯海军使用的左轮式,但 SA-N-6 的发射系统 8 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口,而中国的“海红旗”9 则是每个导弹单独使用一个发射口相比较, “海红旗”9 的发射方式更为可靠,且发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但由于该导弹的最低射高只有 500 米,显然无法满足舰队防空的要求,所以 052B 和 054 上装备了中程的“施基利”和近程的“海红旗”7, “施基利”是俄罗斯海军上世纪 80 年代的产物,陆基编号为 SA-N-12 海基为 SA-N-17 的改进型是一种全天候多通道的舰载中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担负舰艇和编队的防空作战任务,主要拦截的目标是轰炸机、歼击轰炸机、攻击机、直升机和各类反舰导弹整个系统由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连续波照射器、TV 电视头、目标分配台、精跟显控台、射击控制台、中央计算机、导弹、发射架、弹库及发控设备等组成武器系统有 2 座发射架,为单臂斜架,分别位于舰首、舰尾,用来装填和发射导弹该发射架方位转动范围±360 度,高低角范围 0~70 度,调转速率 90~100 度/秒。
发射装置能快速自动装填导弹,再装填一枚弹的时间为 12 秒导弹射程 40 千米,飞行速度 M4,采用无线电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