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寨路高架工程 创国家优质工程汇报材料 合肥市金寨路高架桥工程(申报200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创 优 汇 报 材 料中国中铁第四集团有限公司二○○九年五月三十日金寨路高架工程创 优 汇 报 材 料一、工程概况1 概述合肥市金寨路高架桥工程,南起312国道北侧,北至南一环北侧,路线总长7.72km,2006年9 月30日开工建设,2008年2月5日竣工通车,工期一年零四个月,工程决算 8.44亿元2008年除夕,金寨路高架桥开通运营,它的建成标志着安徽省城市道路高架桥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也标志着合肥市城市道路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路诞生高架通车后,原行车40分钟的这段路程现在只需要8分钟同时,南一环、黄山路、太湖路、祁门路、望江路、南二环、习友路等多条与金寨路相交的市政干道,都将因为交口通行能力的提升而大大缓解交通压力,从而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畅通指数从合肥市总体交通格局来看,高架桥将成为老城区与多个新城区的联系枢纽西南边,直接连通了经开区、政务区,乃至高新区东边,老城区沿高架往南至繁华大道后,又可直抵滨湖新区。
这条合肥市传统意义上的南向通道,由路变桥后,使老城区与肥西县、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等外部组团直接连通,成为合肥南部交通的一条主动脉金寨路高架工程的整体方案:该工程分为地面道路、桥梁两部分,其中道路总面积34.6万平方米,桥梁总面积26.2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地面道路部分:自312国道至芜湖路交口南侧,全长8500米标准横断面宽度60米,其中桥墩占地7米,车行道为双向六车道(12米×2);上下匝道横断面宽度64米,其中桥墩占地7米,车行道为双向四车道(8.5米×2);黄山路以北横断面宽度61米,其中桥墩占地5米,车行道为双向四车道(8.25米×2) 高架桥部分:以312国道北227米为起点,北至一环路与原有的一环金屯立交桥接通桥梁主线长7232米,匝道累计长7178米;桥梁标准宽度为双向六车道25.5米,上下匝道加宽段达42.5米其中绩溪路以北双向四车道宽17.5米;匝道单向两车道宽8.5米;桥梁一般净高7米金寨路高架与地面交通衔接采用“6对匝道+地面快速通行改造”的方案,通过交通分析,高架桥沿线、桥上与地面交通的衔接将全部由这些匝道来承担每对匝道实施通行定向,即一对匝道中将规定其中一条为上高架定向通道,另一条则为下高架定向通道,确保上下高架车辆自如通行金寨路高架主体工程分为八个合同段,由四个施工单位参建完成。
2 结构形式高架桥基础为钻孔桩,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水下混凝土灌注桥梁承台为矩形截面,厚度2.0m~3.2m,主桥桥墩立柱采用H型,匝道桥墩立柱采用Y型 高架桥上部采用现浇斜腹板连续箱形梁结构标准段箱梁单箱三室断面结构,相对于预制空心板梁、T形梁、预制小箱梁等其他类型桥梁,现浇斜腹板连续箱梁整体性能好,抗扭刚度大,能适应各种平面线型和桥宽的变化,跨越能力大,能达到25—45米左右,能较好地满足一般城市立交桥和高架路的使用要求连续梁以30m作为基本跨径,以27~33m跨度作为配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一般采用三跨一联,特殊情况采用两跨或四跨一联从桥身高度上看,在快速路、主干路、立交匝道、高速公路(312国道)上方时,桥净空高度为5米;在次干路、支路处为4.5米;在快速铁路上方则高约8米;而在非机动车道、行人处则高为2.5米从外观看,桥梁结构简洁、轻盈,线条流畅,桥下视觉较通透开阔,行车平稳,总体上美观舒适 主桥横断面布置为:0.5m(防撞栏)+12m(车行道)+0.5m(分隔带)+12m(车行道)+0.5m(防撞栏)=25.5m 主桥上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筋砼连续箱梁,部分匝道桥为钢筋砼连续箱梁。
标准跨径为30m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箱梁采用斜腹板单箱三室断面结构,双向预应力体系,二环立交部分采用三向预应力体系地面道路标准横断面:3m绿化带+3.5m人行道+1.5m设施带+3.5m非机动车道+3m绿化带+12m车行道+7.0m中间带+12m车行道+3m绿化带+3.5m非机动车道+1.5m设施带+3.5m人行道+3m绿化带=60m高架桥桥面雨水经桥墩混凝土内部排水立管收集后,排入桥下道路中心线的集水井,集水井串接后接入路雨水干管管型有d400聚苯乙烯(PE)管,d500、d600、d700、d800、d1000、d1200均为钢筋砼管雨水集水井、检查井均为砖混材料3 自然条件和工程环境条件① 地形、地貌:本项目路段原路面为砼路面,路表呈缓坡起伏沿线地貌单元属江淮丘陵岗地及坳沟② 工程地质条件:桥址区地表以杂填土、粘土、残土、强风化泥质砂岩③ 工程环境条件:金寨路为城市主干道,交通繁忙,施工工地两侧多为商业区、厂区、居民区,施工作业场地狭小,施工期间利用现有道路与施工范围内的临时道路沟通形成运输道路工程用水接自城市自来水管网,布设施工供水管路,主管路采用Dg50,沿高架线投影区一侧敷设,主管路在沿线每个墩位处设阀门,敷设Dg25管径的给水支管。
施工用电接自附近的用电接口,沿线设置400kV的临时施工变配电所,架设动力电缆至各工点配电盘,形成施工供电系统沿线地下管线较多,有污水管道、给水管道、煤气管道、电力电缆、通讯光缆等,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对管道进行了保护4 主要设计技术标准道路等级:高架桥为快速路,地面道路为城市一级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快速路主线:80km/h地面道路:60km/h平行式上下匝道:40km/h路面类型: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均采用沥青砼路面路面设计标准轴载:机动车道:为BZZ-100,非机动车道为BZZ-60设计最大纵坡:高架道路主线:4.0%,高架道路匝道:4.75%,地面道路:2.015% 机动车道设计横坡:2.0%净空高度:快速路、主干道:5m;次干路、支路:4.5m;非机动车道、行人:2.5m地震基本烈度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重要性修正系数1.35. 参建单位6. 施工过程简述工程于2006年9月正式开工, 2008年2月竣工工程开工的前2个月是桩基施工的高峰期,未受拆迁及高压线迁移影响的桩基基本结束2007年6月底高架除少数受高压电线迁移影响外的墩台也基本结束随着2007年7月底的全线高压线改移过渡结束,施工单位掀起了大干高潮,所有连续梁同时起架施工。
各施工单位24小时不间断奋力拼搏,确保了高架主桥10月底贯通,12月底匝道贯通,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08年元月底桥梁、道路“双贯通”的要求二、工程特点、重点与难点1.工程特点① 高架桥采用现浇斜腹板连续箱形梁结构,整体性能好,抗扭刚度大,跨越能力大;② 合肥城建史上首次在桥梁墩柱采用内部排水技术;③ 高架桥灯饰工程全线采用绿色照明节能新产品,大规模应用节能型路灯,④ 高架桥绿化工程与施工同步进行绿化总面积12万平方米,覆盖7.72公里高架桥全线以及各条匝道,绿化品种为美州黑杨、法青、八角金盘、小海桐、桃叶珊瑚等高架桥下方是7米宽的绿化带,优化了环境,美化了城市2.工程重点与难点① 交通组织与地下管线拆迁保护是制约工程进度的前提条件金寨路为合肥市主干道,交通繁忙,交通组织与管线保护,关系到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施工方案的决定,精心安排好交通疏解组织,稳妥保护管线,确保道路畅通和管线的安全,尽量的少影响居民出行和保持道路畅通,是施工全过程的重点和难点② 施工场地狭窄、合理的施工组织是关键本项目桥梁工程工序多、施工干扰大,场地狭窄,作业条件困难由于周围施工环境条件所限,施工只能在桥梁投影线下的狭长地带展开,再扣除交通组织、管线保护所需空间和必需的安全距离,有效的施工场地十分狭窄,施工机械的作业条件困难。
③ 城市桥梁外观质量要求高本项目地处合肥市市区,不仅主体工程结构必须坚固、稳定、耐久、安全,而且外观也要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要求,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④ 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要求高本项目桥梁施工均处于高空、高处作业,沿线居民区、办公楼、商业区众多,高压电杆电线纵横交错,对施工安全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施工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做好文明施工、减少灰尘、噪音污染至关重要,抓好安全、文明施工及环保各项措施的落实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⑤ 高架桥工程线长点多、合理安排工序,进行高效的施工组织,保证施工的连续性,确保质量和工期是施工控制的重点三、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本工程大胆引入新工艺和新技术:1、 国内转弯曲径同类桥梁中最小的上行匝道:习友路口左转上桥匝道,全部采用钢箱梁结构共17跨,顺利实施;2、 合肥桥梁史上首次采用目前最新的防水技术,即在加入渗透性防水剂的基础上,再加一道水性沥青基防水材料,两道关口防止渗水对桥梁钢筋的腐蚀;3、 首次大面积采用SMA改性沥青面层,并掺加沥青纤维,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及稳定性,行车更安全;4、 本工程为多跨现浇连续梁,跨径大,单端张拉少,大部分钢束为双端张拉,且在箱室内,在张拉过程中防止桥梁因受力变形采用纵向、横向、箱室内面面对称原则,张拉效果良好。
四、严格过程控制,健全质保体系1、组织管理和控制金寨路高架工程建设受到合肥市民的热情支持,受到省市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给予了全力支援和指导,施工各方在开工前也明确制定了创优目标、规划和措施,确保项目达到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质量控制从组织分工、协调、管理到分项工程报验检查等各道程序都明确、紧凑和严格要求,施工中,施工、监理、指挥部、质检站等单位联合对每道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 ① 施工单位质量控制:班组自检—质检部门检查—工程技术部工序验收检查;② 监理质量控制:旁站监理的全程旁站控制—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工序质量验收检查—总监代表及总监的巡查检查;③ 工程指挥部的质量控制:质量巡查组巡查—高架指挥部质检组的工序验收检查(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报验)④ 合肥市质量监督站的质量控制:派专人住现场—负责连续梁浇注前的验收检查—每天派专人进行工地巡查检查2、工艺工序质量控制(1)钻孔桩的质量控制 ① 施工单位进行桩位一放一核后,在护筒埋设完开钻前监理单位专职测量工程师对桩位进行校核,严格控制桩位的平面位置② 勘察单位安排专人住现场,成孔前,最后一钻出渣由勘察单位决定是否能够终孔,确保桩端承载力。
③分节的桩基钢筋笼采用冷挤压套筒工艺连接施工,确保连接的可控及可靠性2)承台、墩柱的质量控制① 采用定型的厂制钢模施工,确保结构物的外观及几何尺寸② 统一采用合肥市建筑协会评定的优秀商品砼供应商提供的砼,并安排试验人员住站全程监控砼拌制③ 所有直径25mm以上的钢筋连接采用冷挤压钢套筒工艺连接3) 连续梁的质量控制① 全部采用新竹胶板,确保砼外观的光洁度②纵梁采用工字钢作支架,确保砼的平整度③ 采用玻璃胶填塞模板接缝, 确保不漏浆④ 两台泵车同时浇注,确保砼浇注的连续性4) 预应力张拉的质量控制① 预应力筋的下料:钢绞线卷套入自制转盘内,上面用十字横杆卡住,转动转盘拉出钢绞线,按每束钢绞线的设计长度在下料槽内拉直、放平用砂轮切割机切断,并及时用扎丝将端部扎紧,然后按每束钢绞线的根数进行编束,编束时先将钢绞线理顺,用扎丝每隔1.0~1.5m扎紧,每根钢绞线的方位一致② 张拉前安装:钢绞线穿入前再次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注意钢绞线不得扭转在混凝土灌注前,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