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学设计共1学时一、教材分析 评论 《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是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也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的补充教材,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二、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
四、重点难点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难点是死海的成因、传说的作用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五.教法选择1.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2.诱思启发法: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3.练习巩固法: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六、学法指导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指导思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到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在课堂练习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决”,达到“教”为了“不教”目的a) 课前预习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学生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文的开端,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生字词,熟悉课文,发现疑难,课堂学习时便能有的放矢、操作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 “采蜜”法:顾名思义学生学习知识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不断地求索、积累学生犹如蜜蜂,只有不断地采集知识的花粉,才能酿造出智慧的蜜糖因此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要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有关死海的资料,扩大视野,以便课堂学习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知识结构c) 讨论法:讨论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能激发人积极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让学生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呢?我的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讲读法,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中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生开辟一片自由天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当然,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学习中起导航灯的作用《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强,可讨论的问题也很多我便指导学生整堂课几乎都用讨论的方法把知识点掌握,把重点难点轻松突破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在轻松愉快又紧张热烈的讨论中得到提高七、教学过程7.1 一课时7.1.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鸡蛋能悬浮在浓盐水中,导入有没有一种海,人能象鸡蛋一样浮在水面上?鸡蛋为什么会浮在浓盐水中,引入新课1.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3.加强环保意识,爱护生存环境二、复习说明文相关常识学习要点:(1)说明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的方法与作用(4)说明顺序(5)说明文的分类(6)说明的语言及信息的筛选概括(7)表达方式(8)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三、范读课文,掌握生难字词读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2.学生们思考、讨论之后,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全班交流,理清全文脉络第一部分(1- 4)介绍死海的特征第一部分(5- 6)说明死海的成因第一部分(7- 8)简介死海的变迁四、研读课文(一)研读第一部分(1-4段)1.第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2.死海不死中“死”指什么?“不死”又指什么?3.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4.对这一奇特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5.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6.第4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二)研读第二部分(5-6段):1.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地形 大裂谷中段化学成分 河水含很多盐类物理变化 河水蒸发、盐类沉积2.课文引用古老的传说,起什么作用?(三)研读第三部分(7-8段):1.各用一个词概括死海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
2.文章最后一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么?五、拓展训练1.如何让死海继续“活”下去?请大家谈一谈2.本文的语言准确严密,请举例并加以分析如:第1段中的“大概” 第4段中的“据统计” 第6段中的“大约”、“主要” 第8段中的“据专家统计”、“可能”六、布置作业1.细读课文,完成提纲当中的练习2.写一篇介绍班级的说明文,用到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