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认识三角形的高”教学设计与反思-认识三角形教案

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69KB
约3页
文档ID:149904426
“认识三角形的高”教学设计与反思-认识三角形教案_第1页
1/3

认识三角形的高”教学设计与反思|认识三角形教案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第一次教学片段】   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1.出示一幅三角形“人字梁”的图,并向学生介绍它的名称、作用   2.提问: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量之前先说说准备从哪儿去测量?   3.学生测量,并汇报结果   4.抽取出“人字梁”的形状,并在刚才测量的部位画上一条线段向学生指出:这条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高   5.讨论:怎样的一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6.揭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由此引出相对应的底   7.测量一些三角形中的底和高的长度(即教材中的“试一试”),并说说这些高有什么不同   至此,学生已完成了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可是,从课堂上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教师已经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揭示出来,但是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还很不到位,概念的建立相当模糊   【反思】明明是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来展开教学的,为什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理想呢?通过反思,笔者感觉到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概念实例的感知不够充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一个数学概念的认识,必须借助众多的实物表象来支撑,实物表象越丰富,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就越有利上面的教学仅仅通过一个实例就抽象出三角形的高,很难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全面而丰富的概念表象,因而对概念的理解也就比较单薄和肤浅二是忽略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生活中,学生对三角形物体的高已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认识提升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应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由于忽略了这种联系,上面的教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缺少一种有意义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二度设计,并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尝试   【第二次教学片段】   1.师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一个是书上的三角形屋架图,另外再补充一个,形状略有变化,高度略矮一些),让学生观察,辨一辨哪个屋架要高一些?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你能量出这两个屋架的高吗?应量哪一根木条? 在作业纸上量一量   3.把上述两个屋架的实物图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并在刚才测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线段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摆放位置,让学生继续辨认三角形的高,丰富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6.揭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引出相对应的底   7.省略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