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动员与社区参与一一以长春市崇智社区为例张晓霞【该文章阅读量:35次】【字号:大 中小】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参与作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搞好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 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拟对社区参与的草根动员模式作一研究,以期对现实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参与实践有所 裨益本文中的草根动员模式是指社区中关注社区问题的积极分子(社区非正式精英)自发成立社区非正式 组织,动员本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各种活动和事务的社区参与模式社区非正式精英是与正式精英相对的,由民间自发形成、社区居民认可,具有一定威望、资源动员能 力和组织动员能力的民间人士组成他们一般通过社区非正式组织来发挥作用本文中所研究的个案,长 春市崇智社区 和心俱乐部”,创始人SPZ老人即为社区非正式精英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本文将宏观的社区建设视角与中、微观的社区参与动员机制结合起来,考察影响草根动员模式形成的主 要因素一、草根动员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和宏观背景1、 草根动员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和心俱乐部”位于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办事处崇智社区的平安小区 1996年,在小区建成回迁之初,小区还没成立居民委员会,也没有其它社区组织,小区的公共事务治理处于缺失状态。
在此背景下, 这个小区的8A3栋楼的退休干部SPZ老人联合楼里的部分居民,以居民楼走廊大厅为活动场地,成立了和 心俱乐部”和心俱乐部”成立后深受大家的欢迎从个案的分析中可以看岀,草根动员模式的形成是必然需求下的结果是在社区中居委会未成立,社 区中矛盾较多,影响社区的正常运行的背景下岀现的,而促进社区的有效运转,解决社区中的矛盾和问题 成为社区非正式精英自发成立社区非正式组织,动员本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各种活动和事务,也就是草根 动员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2、 草根动员模式形成的宏观背景1991年,国家民政部首次提出了社区建设的理念和任务,指出社区工作除了社区服务外,还有社区 文化、社区医疗、社区康复、社区教育等内容 1999年初,民政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社区建设实验区试点工作200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以此为标志,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在社区建设实践中,涌现出多个模式:上海模式、石 家庄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江汉模式、海口振东模式、天津和平模式等长春市的社区建设基本上 以沈阳的自治型模式为参照,建立了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社区自治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和心俱乐部”及草根动员模式就是在全国鼓励和推进社区建设创新的背景下,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获得进 一步的发展的草根动员模式的中、微观动员机制社区非正式精英的领导、社区非正式组织的建立、社区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动员、适当的动员策略是社 区居民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各种活动和事务的核心因素;这几个因素构成了草根动员模式的中、微观动员机 制一)草根动员的中坚力量:社区非正式精英的领导在 “和心俱乐部 ”的个案中,社区非正式精英就是指 “和心俱乐部 ”的创始人 SPZ 老人 SPZ 是 1996 年 5 月迁到平安小区的居民,当 SPZ 老人看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后,就联合社区其他居民发起成立了 “和 心俱乐部 ”影响社区非正式精英动员能力的多重因素,包括精英的个人实力(如知名度,成功经历)和精英在所 处社区中与普通居民的社会关联强度1、精英的个人实力 社区非正式精英要在社区事务中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是要能力强、有闲暇时间、具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乐于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这些条件约束着精英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 行为表现和作用程度 1 )精英要有一种利他主义偏好因为,他从事的很多活动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给社区内居民都 能带来好处,但是成本却基本上由精英一人承担。
他之所以有动力从事这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从社区内 居民的尊重和赞扬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他因此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正是这种内在的动力,激励 和支持了他的利他主义行为 2)精英要具备一定的资源,主要是金钱和时间,这是开展活动的物质保障在没有制度化的渠道 获得稳定的资源支持的情况下,比如社区内居民分摊、政府财政支持、社会捐赠等等,自发社区组织的维 系和公益活动的开展所需的经费基本上来自精英的私人收入 3)精英要有很强的个人能力,比如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等因为他要不断地和居民交 往,动员居民、调解纠纷、出谋划策;他还要和社区委员会、有关政府机构及其他外界部门打交道另外,社区非正式精英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2、精英在所处社区中与普通居民的社会关联强度 社会关联是指社区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具体关系的性质、程度和广泛性 (仝志辉, 2002 ,第 5 页) 精英在所处社区中与普通居民的社会关联强度,也约束着精英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行为表现和作用程度从本个案看, SPZ 老人与社区居民的社会联系是广泛而密切的 为了建立与社区其它居民的密切联系, SPZ 老人找到开发公司,把 1500 户的家庭情况复印下来,据此分析出每家的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情况以 及全楼的人口年龄结构,对于小区内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尽力掌握清楚,每一户居民的苦处、难处,他 都牢牢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
SPZ 老人通过对邻居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比如看望病人、 料理丧事、调节家庭纠纷等等,取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拥护,也与本社区居民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社会联系正是由于 “和心 ”俱乐部的创始人 SPZ 老人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 才促进了 “和心俱乐部 ”的成立及其活 动的成功开展,草根动员模式才得以形成二)构筑草根动员的平台:社区非正式组织草根动员模式下的社区参与基本上是在社区非正式组织的组织下进行的成立社区非正式组织是草根 动员的第一步这种组在形式上独立于城市居民委员会,不仅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包括环境卫 生、公共治安、水暖电等问题,还开展社区内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活动范围不仅在公共领域,还深入 到私人生活,相互帮助以解决个人生活上面临的问题或困难个案中的 “和心俱乐部 ”就是这样一个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社区 组织首先, “和心俱乐部 ”作为一个社区非正式民间组织,没有明确的成文的会员章程,也不要求交纳会员 费,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资金来源其次, “和心俱乐部 ”是一个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社区组织 “和心俱乐部 ”承载了 居委会向社区过渡时期的各种职能。
俱乐部不仅动员和组织本社区居民提供并分享公共服务,参与社区内 的公共事务 ,而且还深入到居民的私人生活领域, 俱乐部还充当中间人角色, 处理居民之间, 居民与各种管 理服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例如协调居民、物业、供暖三家的关系,实现了利益表达、疏导、协调、缓冲的 安全阀功能,等等三)突破社区参与的瓶颈:社区非正式组织的动员动员在社区参与的草根模式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如果居民动员不起来 ,社区非正式组织无法成立; 即使 成立了,也难以有所作为作为一个社区非正式组织, “和心俱乐部 ”没有科层化的体制,没有固定的机构, 是如何将居民组织起来的呢?“和心俱乐部 ”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和对大量的临时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以及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创 造,取得居民的认可,赢得了许多居民的参与1 、组织系列活动成立 10 年来,俱乐部已经形成一些例行化的常备服务项目由于 “和心俱乐部 ”组织开展的活动合民 意、暖民心、连民情,比较适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参加 “和心俱乐部 ”活动的居民与日俱 增,每天参加活动的人数都能达到 200 多人, 参加的人员的层面也逐步扩展, 原来以老年人为主发展到上 至 88 岁高龄的老人,下至 6 岁的孩子,还有一些不住在小区的居民也慕名前来参加他们俱乐部活动。
活 动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文化层次的人,大家聚在一起,谈政治、唠家常,其乐融融,宛如一家人一 样朝阳区委组织部, 2003 )2 、处理临时性突发性事件“和心俱乐部 ”成员还为居民处理大量的临时性和突发性事件, 这既包括 “一家有难大家帮 ”的个别事件, 也有涉及到全体居民的水电暖之类的公共事务居民们发现经常来俱乐部的牟老太太连续两天没来了,邻 居到她家敲门没敲开原来是她老伴住院了邻居们听说后就先后到医院去看望几天后,牟老太的老伴 去世了,他原来的单位不给报销医疗费 SPZ 发动群众凑了 500 元钱送去,帮助料理后事类似的事情 还有很多很多和心俱乐部 ”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公共领域的事务,而且深入到居民的私 人生活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和对大量的临时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俱乐部取得居民的认可,赢得了许 多居民的参与俱乐部将居民分散的力量聚集起来,充分地利用居民的各种资源,实现俱乐部制定的各个 行动目标例如,俱乐部组织大家搞 “亮灯工程 ”,居民有的联系物业部门争取资金,有的同住户协商均摊 电费没几天,整个楼道装上了声控灯居民 FSQ 看到有的灯泡被人拧掉,还专门给它们装上铁丝网罩。
3、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创新个案中俱乐部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一经产生,全体社会成员便可以无偿共 享的物品,存在着搭便车困境奥尔森搭便车理论指出,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 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 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一来, 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 “三个和尚没水喝 ”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困境奥尔森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途径其基本思路是: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 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 (collectiveincentive) ,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 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 (selectiveincentive) 就很有必要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 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不能得到或将失去东西奥尔森所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有三种赵鼎新, 2006 ,第 3 页)其一可概括为 “小组织原理 ”如果一个成员没有参加该集体行动,那么他就不能获得该组织或网络向 那些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的人提供的种种奖励,甚至会在该组织中被边缘化。
其二可称为 “组织结构原理 ”该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组织如果很大,那就必须分层这样,在每 个基层组织中,成员就能相互监督,是否参加集体行动与个人利益也能较好地挂钩这实际上是回到了前 面的 “小组织原理 ”第三可概括为 “不平等原理 ”简单地说就是,组织内部在权力、利益、贡献和分配上都不能搞平均主 义这样,一个人在组织中所获的权力和荣誉就有可能成为促使其为组织多做贡献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奥尔森的三个解决搭便车困境的方法实际上都是从组织角度入手的奥尔森告诉我们,如果要获取公 共物品的话,我们必须有组织并且必须使该组织中有些成员享有更大的权力和荣誉;特别是,当组织规模 很大时,该组织内部还必须分层分工,以使组织内部的每个分支结构都符合小组织原理同奥尔森从组织角度入手解决搭便车困境的方法不同, “和心俱乐部 ”是从个体角度来解决搭便车困境 的,通过对一些困难家庭的帮助,从而激励这些得到特殊帮助的家庭投入到公共事务上来,这是对选择性 激励机制的创新四)草根动员的策略:资源的获取、舆论和政府的支持“和心俱乐部 ”在初创阶段没有政府介入,纯粹是一个民间自发成立的内生性组织 SPZ 老人凭借他的 热情和能力动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