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鉴赏(选择题)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2.69KB
约20页
文档ID:54093474
古诗鉴赏(选择题)_第1页
1/20

古诗词鉴赏(第一轮)七年级上册(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 )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 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B.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 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景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 “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 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 一般来说,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B.这首诗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 如 “秋 风萧瑟, 洪波涌起” 写的是动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C.这首诗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而且境界开阔,是历代传诵的佳作D.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准切地抓住最富 有表现力的事物形象,略貌取神,摹绘出大海的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笼涵宇宙的气魄二)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客路” “行舟”,与尾联“乡书” “归雁”遥相呼应B. 颔联采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 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 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D.诗人触景而生情,诗中借波澜壮阔的景 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2.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和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 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把“日”“春”作为新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 “生”与“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 容景物,妙绝千古”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 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从莺、 燕的动态中, 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C. 颈联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D.尾联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 更是美不胜收。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 “迷” “没” 等字, 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 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四)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 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 恬静的景象, 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的一个“古”字,把游子个人的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共鸣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品以“秋”染“思”,又以“思”映 “秋”,紧紧扣住 “思” 字,含蓄深挚地表情达意。

B. “小桥”是静景, “流水”是动景,作者 以动衬静,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环境的寂静C. “夕阳”句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 的“昏”字D. “断肠”句借景抒情,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八年级上册(五 ) 望岳 杜甫岱宗夹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厂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荡胸生曾云,决毗人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 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 ,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六 )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意为: 故国沦亡, 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 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 书珍贵能抵得上万两黄金D.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了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含意丰富,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是对偶句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比喻的写法,以花鸟可娱之物衬托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情思七)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1 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 2 句交代丁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 场灾难降临C.3、4 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3、4 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对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八) 归园田居 (其三 )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萆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B.三、四句写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 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C.五、六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写出归隐后 劳动的艰辛, 内心的沉重, 具有点染之功D.结尾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 修饰,却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B.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 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C.这首诗构思精妙,前三句由早上写到傍 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而最后一句便是整首诗的总结D.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自—人,只有一轮明 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和归隐的苦恼。

九)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 字可见作者心情的孤寂B. “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 诗人借以自喻C. “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 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D.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2.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B.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C.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D.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 (十)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对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 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B. 全诗以远游起笔, 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 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 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 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 体裁上说是思乡诗。

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丁送别的时 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 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十一 ) 登岳阳楼 (其一 )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前一句从大处着笔,后一句 从细处描绘D.颔联抒情,前一句忆历史往事,后一句感时世之悲C.颈联呐喊,前一句诉悲痛之广,后一句诉悲痛之长D.尾联自语,前一句写秋色浓重,后一句 写身世之悲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 旌”到“夕阳”,描绘了一幅雄浑而热烈的夕阳落山图B.颔联“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绪 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说明了诗人逃难的路途之遥和时间之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D.尾联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的无尽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十二 ) 木兰诗 (节选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呜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市 ,, 长鞭”具体描写木兰战前的紧张和忙绿B. “旦辞 ,, 啾啾”具体写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及木兰的思亲之情C. “朔气 ,, 铁衣”通过环境描写,渲染 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D.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木兰 的矫健雄姿和战争的激烈悲壮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 奔往战场, 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雄姿。

B. “朔气”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 光映雪, 木兰未眠 它通过环境、 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C.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 )、有色 (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