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中国奴隶制时代法律制度,第一章 中国奴隶制法概述,本章重点: 奴隶制法的产生发展线索 中西方奴隶制法的差异 中国奴隶制法的特点,第一节 中国奴隶制法的社会基础 一 、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起源夏朝建立的标志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夏启篡位案分析兼思考: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特征?】 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并设九个地方行政长官”州牧”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的设立: “夏后氏百官”,证明夏朝以夏王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机构及其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夏朝还建立了监狱、军队,设有赋税征收制度二、中国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商代出现“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土地分配和赋税法制:贡、助、彻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朱熹集注:夏时一夫授田五十亩,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划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三、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 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亦称奴隶制社会或奴隶占有制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是整个社会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关系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自耕农和个体手工业者等,属于不同于奴隶的自由民,称为平民,在政治和经济上也受奴隶主阶级的压迫和某种程度的剥削他们处于社会的中间状态,是不稳定的阶层,一旦破产便沦为奴隶或流氓无产者四、中国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度的概念 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内容 1、宗法分封制度 2、宗法家族制度 3、宗法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第二节 奴隶制法的产生与发展线索,一 、中国奴隶制法的产生: (一)中国法律产生前的过渡形态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1 、开始创制“规范” 象以典刑 2 、确认处罚习惯 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3、设置“士”职,创立监狱,(二)夏朝的法制中国古代法的起源,夏朝的奴隶制法制直接渊源于原始习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源于祭祀”说 “礼”作为我国奴隶制法制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调整奴隶制贵族内部等级名分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中包含有道德成分,主要是习惯法 最初的“礼”是一种盛玉的器皿祭祀时的礼仪规范生活规范习惯法,“刑始于兵”说 理由: 首先,刑法产生于战争:汉书、刑法志记载:“因天讨而作五刑” 其次,军官与法官等同:我国古代的司法官称士、师、司寇、廷尉,这些称谓原本都是军职 再次,军法源于军纪:师出以律,关于法律起源的另外几种学说,刑源于天说:魏书刑罚志:“德刑之设,著自神道。
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祗之意 刑源于苗民说:“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皋陶造刑说: 法以定分止争说:定分是确立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名分和确定财产的归属,所以为止息分争而要定名分,制法律 法源于习惯说:认为法律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 法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荀子 法起源于“理”,即一种宇宙绝对精神朱熹,礼、刑、法、律的演变与含义,1、礼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言行规范和精神原则的总称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法律中最重要的范畴 礼源于血缘氏族社会的祭祀活动,夏、商、西周形成了礼的体系,中国社会进入了“礼治”时代,“法在礼中,礼外无法;刑在礼中,礼外无刑” 春秋战国至秦朝是礼治崩溃,法家“法治”迅速确立并发展的时代,礼与法分离,法发展为独立于礼之外的规范体系 自汉至清,礼法结合成为法制的重要特征,法律以礼为核心,许多法的规范直接来自礼制清末变法修律,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虽然法制中还有礼的内容,但是礼已不再占有主导的地位2、刑 在夏朝“刑”字已经出现,春秋中晚期以前,“刑”在两个层面上使用,一是指刑罚,二是指用刑罚来惩罚违礼行为。
春秋晚期,刑从礼中独立出来,出现了罪与刑固定地连在一起的“刑律”中国古代每朝的主要法典基本是刑法典3、法 春秋战国时期,法从礼的体系中独立出来,具有了明辨是非、体现公平、公正的规范之意法取代了过去只强调暴力的“刑”,不过法家之法其核心是“刑”4、律 商鞅变法时,改法为律,制定秦律,从此以后“律”成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专指朝廷制定颁行的“律典”,中国历代王朝最主要的法典,以“律”来命名二、中国奴隶制法的发展,1、夏商时期是奴隶制法的形成时期:汤刑 2、西周是奴隶制法律的完备时期:九刑、周公制礼 3、春秋是奴隶制法变革、解体的阶段: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邓析制“竹刑”三、奴隶制社会的法律规范及其形式,刑左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夏后氏之王天下也,则五刑之属三千,殷周于夏,有所损益 魏书:夏刑有大辟二百,劓辟三百,宫辟五百,膑墨各千,殷因于夏,盖有损益 隋书艺文志: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条三千 典、训、誓、诰、命、礼等第三节 中外奴隶制法的比较【异同】,第一,从法律起源与法律主体内容上看,中国奴隶制法的源头是“刑”,它是源于赤裸裸的残酷镇压性的“刑法”;而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法律则起源于调整简单商品生产与交换关系的民事法律。
第二,从立法上看,中国奴隶制立法制度体现了强烈的专制性,立法权掌握在君主(国王)手中,国王的诏令是最高的法律;而古希腊、古罗马的立法制度则表现出了奴隶制的民主性第三,从法律表现形式上看,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长期实行习惯法,保持法律的秘密状态,成文法出现的非常晚;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由于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斗争,则较早地摆脱了习惯法,成文法公布较早第四,从司法上看,由于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司法程序简单,并且是行政与司法二者合一的,行政官员、军事长官与司法官基本上是不分的,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但古希腊与古罗马则较早地产生了专门审判机构法院第五,从价值取向与法律文化上看,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律特别注重按身份等级关系来确定权利与义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明显的体现在法律精神上,特别强调个人义务的履行,由此而产生了以义务为本位、以刑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文化 古罗马法则体现了平等的权利观念,从而形成了以个人权利的取得、保障和普遍实现为主要内容的权利本位法律文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是由古罗马法学家首先提出的法是公正善良之术”,第四节 中国奴隶制法的特点,中国奴隶制法的源头是“刑” 礼刑结合 具有国法和宗族法的双重性 渗透着神权法的立法思想【如何理解?】 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保持法律的秘密性,前18世纪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摩西十戒 犹太人的首领摩西带领犹太人重返家园的途中,摩西独自来到西奈半岛南端的西奈山下,仰天祈祷,祈求上帝耶和华为他的族人指出一条正道。
但是耶和华始终没有露面,而山底下的犹太人则乱作一团摩西大怒,振臂呼喊:“只因你们不信神,神才给了我们惩罚刚才在山上,我们万能的神耶和华已经与我订立了神圣的契约只要你们能悔过自新,并能遵守神的十条戒律,神便会指引一条大道,引领我们回到故乡这就是摩西十戒思考题,1、你如何认识中国法律的起源? 2、中国奴隶制法律发展的线索 3、比较分析中国奴隶制法律的特征第二章 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背景 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夏商两代是典型的神权法时代 1、“天命” : “受命于天”、“王权神授” 2、 “天罚” : “行天之罚”、“听命于神”,神权法思想,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神判:假借神明进行裁判 汉语的古体“灋”(法)字就是神判的遗迹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 天罚:假借天或帝的名义进行征讨或施以刑罚 主要是“革命”周易系辞上: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二、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天命靡常”,“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作为奉上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人间君主,应该“敬德”,“明德”、“以德配天”,才能真正保有天命,并得到上天的庇护。
“德”的内容:主要包括敬天、孝祖、保民,其中保民的观念是周人的首创,是一种创新 “用可用,敬可敬,即明德也;刑可刑,即慎罚”其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实际上就是强调将教化与刑罚相结合,“德教”的内容就是内涵广博的“礼治”以德配天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德”,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 德”字的左边表示道路,右边表示用眼睛直视前望两形会意,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在西周金文中,“德”字添加了一个“心”的象形,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走通行大路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这样去想这就是周人对“德”的发展,从而使“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
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 “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成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第一节 中国奴隶社会的礼与刑,一 、夏、商、周的礼 (一)礼的起源与发展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二)夏礼与殷礼的基本内容 第一,在血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