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旷达之美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86KB
约14页
文档ID:313039944
论旷达之美_第1页
1/14

    论旷达之美    Reference: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必须走出“以西释中”的历史性误区,从事实出发,独立地探求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概念、范畴的哲学基础、人生底蕴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创造规律,以确认中国古代美学特有的民族特征、历史特征,还原中国古代美学的固有面貌旷达之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审美形态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士大夫文人着意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它根本不能纳入以张扬感性为特征的西方近代美学体系旷达之美的美学内蕴是以老庄、儒家哲学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士大夫生命追求为底蕴,在艺术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游戏人生”、“回归自然”、“自我超越”和“超越自我”等四种生命境界及相应的审美创造Keys:“以西释中”误区;旷达之美;生命境界;回归自然;超越自我I206.2 :A :1003-854X(2013)06-0102-05一、旷达之美的哲学基础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以道家、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都共同地把宇宙看作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生命流程和自然而然、不可名状的宏大系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云:“生生之谓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里的“生”是“自生”;“化”是“自化”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广义的生命的不同形态,都是自生、自化、自然而然的,既非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创造,也“不是某种绝对的精神实体的自我展开”①这种举世无双的大生命宇宙哲学就是中国士大夫文人生命观、人生观的经典依据具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大生命宇宙哲学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人的生命从哪里来?人的生命是在自然而然形成的宇宙大生命流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老子》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生”,自生也,是指自然而然的生成人的生命同宇宙万物一样,也是一个从“无”到“有”,又归于“无”的自然而然、自生自化的流程老、庄和儒家都认为,万物以及人的生命,都是由阴阳二气自然而然生成的《老子》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宇宙本体,最高实体,而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是一种超越人的感知能力之上的终极性的真实存在,故谓之“无”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一”是一团内含阴、阳而尚未分化的混沌的大气二”就是由“一”分化而成的阴、阳二气。

三”就是阴阳二气交合而成的冲和之气;它是生成万物的基质也有人说“二”是天和地其实,天、地就是阴、阳二气凝聚成的最大的有形之物《庄子》云:“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这就具体描述了“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宣颖在注解这段话时说:“阴阳互为其根可见它不是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之物,而是互涵、互动、互变的,既有分别而又终归一体的、两种属性不同的“气”作为万物之一的人,也不例外,《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儒家的经典中,也表述了和老、庄基本相同的大生命宇宙观《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生动的性隐喻,更具体地揭示了“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宇宙万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中自然而然、自生自化的真谛第二,人在宇宙大生命流程中的位置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生命流程中,人和天、地并称为“三”,是万物中有灵性、最尊贵的存在。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与道、天、地并称“四大”, 可见人在宇宙大生命流程中的位置之重要人是万物中最具灵性的《周易》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立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可见,人不仅是与天地并立的,而且能以其灵性认知和揭示天地的奥秘人是宇宙大生命流程中的一部分,是万物中的一物,这就规定了人不仅有生存的权利,也有生存的义务;所谓“立人之道”就是说,作为宇宙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而是自觉的主体不过,这个 “主体”不是西方哲学中与自然、客体对立,甚至规范自然、客体之存在的无限膨胀的“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来自自然,归于自然,“是宇宙大生命中平等的一员”②,它有灵性,因而也有责任所以,人要好好认识自己在宇宙大生命流程中的位置,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智慧”对待自身和万物第三,人应该如何对待自身和万物?在这个问题上,老庄和儒家的观点差别较大。

简单地说就是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本真地生存;儒家主张效法自然,自觉地生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万物之一,人应该服从这一自然法则,自然地、本真地生存,这便是他的“法自然”的生命观他认为体道的人,就是顺应自然的、身心自由的人在《老子》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一句,即充分说明了他的这一观点人,既不能以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改造万物,也不能以主观意志强加给他人而改造他人,“一切顺其自然就是最大的生存智慧”③特别是,人不能过于追求声、色、货、利、功名、权势,而伤身损性、破坏自然之道,因为人的自然生命是最可贵的《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即充分证实了他的这一观点可见,老子追求的生命境界,就是不为情欲、物欲伤身损性,一切顺应自然;本真地生存就是智慧地生存、诗性地生存、审美地生存老子为人们追求旷达的生命境界奠定了哲学基础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所建立的大生命宇宙哲学的人生观他对人的生命有着最为透彻的感悟——“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这无非是在说,人的生命本身,有其自然之性,衣食住行不过是生命的本能,浑同自然万物而无偏私,因任自然就是自由自在;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违背这一自然常性。

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为物欲、情欲所扰,不将个体生命顺应自然,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以达到生命自由自在、和谐快乐的境界呢?至于先秦儒家,在生命观方面作出系统论述的是孟子他把人的生命划分为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两个层面自然本性是指人的肉体及其自然的生理需求,如《孟子·尽心下》所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社会本性是指“天”赋予人的“善”的本性,如《孟子·告子上》所说的:“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不过,在儒家看来,人的生命的两个层面不是并立的,而是有“大”有“小”、有“本”有“末”的孟子认为,人的肉体本性为“小体”,人的社会本性为“大体”,人要获得个体生命的完满,必须养其大者,节制小者,逐步把自己潜在的天赋善性变成自己现实的优秀品格,并落实在行动上,乃至对社会人生、家、国、天下作出重大贡献也就是《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告子上》有云:“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得夺也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先天具备的潜能只有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锲而不舍,才能达到现实的自觉,否则就会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性受到了限制,而不是任其自然《孟子·告子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可见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要想把它们化为现实的人性,就必须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正像《周易》所指出的那样,人要效法天,以“自强不息”;效法地,以“厚德载物”,将自然变成自觉,才能实现人的本性这当然不是自然地生存,而是自觉地生存那么,当人的社会本性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们是以怎样的生存智慧面对人生的呢?——“不得志,独行其道”,“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可见,儒士们在不得志的时候,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那就是修养身心,从而完成自己的天赋善性,获得内心的完满、自由,“主动选择能让自己快乐、充实的人生之路”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进则进,当退则退,既不固执,也不消极,不是要超越现实人生的一切限制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是直面现实人生,按照现实条件去争取个体人格的完满、心灵的自由。

其实,这也是一种“旷达”如果说,老庄学派的生命观、自由观、人生观及其所追求旷达之美的生命境界富于浪漫的理想色彩,那么,儒家的生命观、自由观、人生观及其追求的旷达之美的生命境界,则具有现实的可实践性二、体现旷达之美的四种生命境界从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中可以看出,儒、道二家都追求生存得合“道”、生存得和谐、生存得快乐而有益,这种生命的美好境界,就是旷达的美学义蕴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这六句描绘的自然、自由的生存境况昭示了旷达之美的生命境界但这只是旷达之美的一种形态,确切地说是身处唐末乱世的司空图在现实人生的无奈中选择的、可以实现的旷达之美的生命境界如果全面地加以概括,旷达之美的生命境界,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游戏人生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随着“人”自身的不断发展,“人”的内涵的不断丰富,人对“人”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是“人”历史地、逐步地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殷、周之际到春秋、战国,人逐步走出了“神道”迷雾的笼罩而发现了“社会性总体人”(儒家)和“自然性总体人”(老、庄),也就是把每一个人都看作一切人的社会性或自然性的共同本性的体现。

而发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人又逐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换言之,就是人把“人”的“类本真”越来越明确地看作一个个鲜活的肉体生命于是,中国古人从“总体人”的发现,逐步跃升到了个体人肉体生命的自觉人们对此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始着意追求肉体生命的快乐,追求肉体感官的享受这当然是在最浅层次的意义上,对人的肉体生命的自觉但它毕竟初步丰富、发展乃至改变了先秦以来“总体人”的观念的历史内涵,标志着“个体人生命意识觉醒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文化思潮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要属《古诗十九首》了《古诗十九首》这组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游戏人生”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透了肉体生命的短暂,认为不能虚度人生,于是把享受肉体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及时行乐就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还有《生年不满百》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人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