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07.02KB
约6页
文档ID:574912857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_第1页
1/6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作)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童年经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含义: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 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黑格尔《小逻辑》论艺术发现: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三、创作动机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动态轨迹: 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分类: 远景动机、 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 非主导动机、 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 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 2、艺术构思的几种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 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眼前景物触发起诗人对亡妻的追忆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 沉思: 含义: 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的心理过程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心理功能: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 (二)想像与联想 想像(imagination) 含义: 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种类:再现想像,指在内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去年 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这里复现出送别朋友的场面,对友情的追思蒙上了一派感伤气息;比拟想像,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浣溪沙》 ) 以轻盈而自在的飞花比拟梦想,以无边丝雨比拟内心愁绪飞花、丝雨正传达出一种难以明言的意义;虚构想像,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显然属于虚构想象。

比拟想像、虚构想像又叫创造想象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联想(association) 含义: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种类:(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相关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联想主义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inspiration) 含义: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往往表现为对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是非预期的和转瞬即逝的,但却是长期思索的结果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思维过程: 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 比较、 分析材料、 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直觉(intuition) 含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心理现象 作用:一是作家对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从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四)理智与感情 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鲁迅说自己的小说创作目的是揭出病痛,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的小说对中国的 “国民性”的揭露完全是基于清醒的理智思考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 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理智与感情的关系: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规范因素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的负作用 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 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 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二者关系: 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 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 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