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静的海域——深度透视中日东海争端作者:〔英国〕森南•詹姆斯•福克斯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第05C期/第06C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逐渐上升东海地区、特别是钓 鱼岛及海洋资源的争端,已成为中日利益冲突的重要领域在最近15年的国际石油和天然 气输入国排行榜上,中日两国轮番登顶,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由于东海海底可能蕴藏着 丰富的资源,这一海域对中日两国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中日双方在联合开发和海域划界问 题上的谈判旷日持久,斗争激烈却收效甚微,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相互间的不信任感,也使 中日关系更加动荡东北亚地区的海洋安全体系非常脆弱,30多年前就开始启动的中日海 洋边界谈判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再度陷入僵局考虑 到东海海域的经济资源可能就在中日两国的海岸线附近,中日海上专属经济区的划界将具 有更重要的经济和安全意义加之钓鱼岛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中日两国都将“光打雷不下 雨”的东海问题谈判视为后冷战时期以及新世纪中日关系的试金石对国际法的不同解读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中日东海问题分歧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两国对国际海洋法的阐释 存在冲突。
根据国际公认的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分领海海域及资源边界的原 则之一,就是根据大陆架的自然延伸这种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源于1958年的《日内瓦 大陆架公约》坚持这一原则的中国在东海海域就与日本存在领海冲突,中国坚决主张遵 守这一原则,大陆架向东自然延伸至冲绳群岛的中线这样一来,距离中国海岸线350海里 以内的海域都属于中国领海,而东海地区几乎所有的能源储备都在这一海域之内然而,日本却坚持与中日东海争端相关的另一种法律解释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的第3条规定:“沿海国家海岸线12英里以外至200海里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但这样一 来,中日两国在东海的专属经济区将形成重叠对于这种情况,公约第74条第1款规定:“ 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间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 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尽管地理构造使东海海域划分对中国有利,但日本 几乎不可能放弃已经占据的海域,特别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上划界的两 条基本原则有着不同的法律解释:一种解释采取大陆架自然延伸的方法,另一种则按照20 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做法而日本则根据本国对公约的理解,在中日专属经济区的重叠区域 单方面划了一条所谓的中线,还声称这样做是为了使中日专属经济区争议问题的双方没有 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能够暂时得到较为公正的处理。
但中国方面坚决反对这一方案,认为划 分中线的做法(钓鱼岛将划归日本)严重偏向日方的利益,也不具备国际法的法律效力 而且从经济角度看,日本仍然可以将中线以东海域视为日方的专属经济区资源竞争加剧争议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东海地区进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但与近年来的情况有所不同 的是,当时中国在东海海域的资源开发主要是在临近海岸线的区域进行自1985年以来, 中日两国就东海联合开发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探讨双方对联合开发的必要性形 成了共识但在开发区域的划界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到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 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勘探开发技术的提高,加之在东海地区探测出更多的天然气资源,中 国的油气开发开始向日本所谓的“专属经济区”靠近,许多日本人将此视为崛起的中国对 日本国家利益的威胁不过,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中国在处理对日海洋关系问题时一贯 态度谨慎尽管日本在1996年单方面划分的所谓中线一直没有得到中国的承认,但中国还 是从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实际上将能源开发行动尽量限定在按照所谓中线划分的中方 一侧区域内中国在东海地区勘探建立了许多油气田,提炼石油和天然气按照日方的说法,有3座油气 田越过了争议中的所谓“中线”。
其中,产量最大、最具争议的“春晓”油气田“越界” 近10英里在日本一些媒体和政治家看来,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争议各方不得采 取可能阻碍达成最后协议的行动后,中国于1995年提出了联合开发计划,这原本应该是中 日冲突出现缓解的迹象,但中国在“中线”附近海域进行勘探开发,是企图秘密攫取日本 的能源日本舆论认为,中国的东海能源开发在靠近被日本视为“专属经济区”的海域进 行,这也是对国际法相关精神的漠视而一些中国学者则认为,中国船舶进入这些海域已 有几十年的历史,只是在日本“单方面”划定所谓“中线”之后,日方才将这些行为视为 “越界”如果中国船舶一直不跨越所谓的“中线”,那么日本就会将中方的行为视为“ 非正式地承认”所谓“中线”划分的有效性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中日东海问题 的分水岭此后,两国海军加强了相互间的戒备,中国测量船越过“中线”进入所谓日本 “专属经济区”的次数开始增加,中日间的对话也不稳定,并且难以取得成果学术界已 经注意到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态度的变化,此前中国曾在“中线”的争议中保持克制, 尽量不去触及日本的“敏感神经”,而日本也曾要求本国公司在中日达成海上边界协议之 前,不得在东海海域进行油气开发。
然而,到了 2005年4月,由于两国政府在“中线越界” 及领海划界等问题上信息传达不准确,日本担心中国企图秘密攫取日本的资源,因而取消 了对本国公司在争议海域进行能源勘探的禁令中方也做出了强烈的外交反应,认为日方 的行为侵犯了中国主权,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海空军也进入了戒 备状态,防止日本石油公司可能采取“越境”行动国家安全利益的纠缠中日双方在能源和领海主权等问题上产生的争端,不仅是对国际法理解不同所产生的矛盾 ,也不仅是资源竞争的问题,还关系到各自的安全利益事实上,中日东海问题最早出现 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1968年,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倡议下,在 黄海和东海地区开展了地质探勘这次地质勘探工作得到了亚洲近海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 协调委员会的支持勘探得出结论认为:“黄河与长江入海后形成的地质沉淀可能使东海 大陆架成为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不过,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错综 复杂,那时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也不大,加之中苏之间在中国西部边界问题上的 矛盾很深,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中国并不急于在东海能源和领海问题上 米 取措施。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日两国未能在相关岛屿所有权问题上达成协议,以邓小 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同意搁置争议,并表示“可以将问题暂时放一段时间,比方说10年,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到了 20世纪90年代,东海问题在中日两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不 断上升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指出:“自冷战时期以来,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地 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很高,但与内地相比,这里的安全防御却相对薄弱,在该地区具有 强大海空军投送能力的美国(以及日本和台湾地区),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主要威胁而这又与东北亚的安全结构问题密切相关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仍然具有浓厚的冷战色 彩,中国对美日同盟对华遏制政策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一直保持警惕和戒备,因此还需要从 战略角度去理解东海海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如果从地理角度观察东海周围邻国对中国构 成的包围,就会发现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对中国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形成了遏制,从而对中国 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尽管中国大陆拥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但在东海地区,中国大陆 进入太平洋几乎肯定要经过日本、台湾地区、韩国和朝鲜“控制”的海域在中国看来, 日本要求行使主权的海域远远超出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范围,中国不仅无法根 据公约规定对东海地区所拥有的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行使主权,而且将使中国大陆处 于更为不利的安全环境。
由于日本“控制”着钓鱼岛,日本海上自卫队以及美国盟军距离 中国海岸线还不到200海里这种“海洋遏制威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领海的安全这样一 来,动荡的台湾海峡实际上成为中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自由通道但中国大陆对台湾海峡 行使主权同样也受到限制,台湾地区不仅控制着海峡的对岸,还明里暗里得到了美国和日 本的支持日本海上自卫队退役中将金田秀昭认为,东海海域对日本和中国都很重要,这 是连接中东和东北亚的海上交通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扼守着交通线的“咽喉”中日 两国对于对方的外交政策缺乏信任,日本还一直企图对“崛起的中国”进行遏制特别是 在1996年,《日本防卫白皮书》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对中国军事的发展趋势予以关注”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恩怨盘根错节中日两国在后冷战时期都已成为亚洲强国,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 期以来,中日之间长期处于缺乏信任和敌视的状态,两国关系持续动荡,对于对方的战略 方向也难以确定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两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政治势力及其影 响中国领导人发现,如今他们在处理对日关系时常常受到国内反日情绪的制肘同样, 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也常常抨击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太软弱”。
中日关系之所以长期 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原因在于中日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处以失衡状态,加之历史交恶与相 互猜疑,使得双方的安全关切非常敏感,并且往往将对方视为本国的安全威胁正如日本 智囊机构的《政策建议书》中所述:“在中日关系以往160多年里,这两个大国从来没有处 在平等的地位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中日两国反而有些不适应因此,中日两国政府 解决中日争端问题的决策难免也会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国内 的民族主义势力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顾问冈崎久彦在谈到两国国内民族主义阵营的影响时指出:“在欧 洲,民族主义的影响已经过时,但在亚洲,民族主义正在发挥作用事实上,中日两国 在研究和制定海洋安全政策时,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国内政治和民族主义的严重制约自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族主义的上升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国内政治和民众舆 论迫使中日两国政府在东海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双方的矛盾越演越烈虽然自冷战 结束以来,中日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双方也从中获益匪浅不过经济因素对中日 关系的影响仍比较有限经济合作的收益并不能让中国淡忘过去被日本侵略的历史,也不 能确保中日政治关系平稳发展。
事实上,中日两国一直担心,如果在东海问题上作出让步,将会导致国内民众做出强烈反应,这也使两国政府难以作出努力寻求东海争端的长期解 决办法双方的谈判进展缓慢,所提出的方案常常反映出两国之间的误解和猜疑在后冷战时期,中日两国政治领域的机制化建设进展缓慢,双方的互动并不稳定,两国民 众之间的交流也不顺畅,相互之间的担忧和不信任感一直存在,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和持续 动荡中国的对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对日本的怀疑和不信任中国学者指出:“ 尽管日本一再保证不会成为军事大国,也不会对其它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但它的实际行 动却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北京大学一位国际关系学教授谈及国内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时认为,中日双方在当前形势下难以在东海问题上达成协议,因为谈判往往是在对国内民 众高度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的美国东西方研究所的专家则认为,中日两国很多民众对 于对方的了解还是局限于“历史的恩怨”,而这种消极的看法在中日两国国内却一直很有 市场有学者甚至认为,东海争端是对中日两国领导人意志和能力的考验挑战主要源于 双方的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感则源于两国历史上的交恶对日本领导人而言,承认过 去的历史仍然需要冒政治风险。
而对中国来说,尽管国内政治要求政府在东海问题上采取 强硬立场,但这几乎肯定会在日本方面引起反弹,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在中日东海争 端问题上,国内政治一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两国的民族主义者往往会加剧双方关系的 紧张日本智囊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中日两国民众对于对方一直存在着疑虑和担忧, 这种心理将对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