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康德黑格尔之争及其当代哲学文化意义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KB
约4页
文档ID:287570039
康德黑格尔之争及其当代哲学文化意义_第1页
1/4

近代以前,传统哲学只承认理性认识的知识性18世纪,徳国哲学家鲍姆伽通 表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识过程实际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且两者都 具有知识性关于理性认识的知识叫作逻辑学,关于感性认识的知识前人未有发 现,也就无名可冠鲍姆伽通借用拉丁语中Aesthetics为Z命名,中文直译为 感性学鲍姆伽通相信,感性认识中最为完善的形态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审美鲍姆伽通关于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独特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却成为徳国 古典哲学构造其庞大美学理论的直接楔机众所周知,欧洲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大师儿乎都谈论过美、审美或艺术问题,但却没有人在 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建构完整的美学理论,直到德国占典哲学才真正将美、审美或 艺术问题组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视为哲学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Aesthetics才最终被确立为美学这既是徳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也是我们将Aesthetics译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的根本原因然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美学所涉 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存在着争论,而且他们的美学之争蕴含着 深刻的理论价值。

止是他们的美学Z争才为近现代美学注入了强烈而深厚的生命 力并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1、美学研究对象Z争鉴赏判断力是一种以单称方式对具体存在实施普遍判 断的主体判断能力康徳立足鉴赏判断力,将鉴赏判断力能够实施判断的对象和 实施鉴赏判断主体都视为美学研究的对彖换句话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极其广泛, 关涉自然、社会、心灵黑格尔相信世界的客观存在不是先验公理,需要一代乂一代人在其认识活动中 给予证实、确认证实、确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必有一个前提,即人必须耍有认识 世界的意识正是在人的意识中,世界的客观存在才能逐渐被证实、确认没有 人的意识,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无法证实,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为人确认因此, 黑格尔将人类的共同意识称Z为绝对理念,并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人类共 同意识的绝对理念不以个人感知和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在 黑格尔看来,艺术是全人类的,与个人的审美爱好、感知不同,艺术的产生、发 展是客观的,它必然地传达着人类普遍精神,所以艺术是绝对理念的一部分,属 于人类心灵的展开黑格尔坚持美学作为哲学的有机方而,只能研究作为绝对理 念的艺术康德黑格尔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们对美学在各自哲学体系中 的不同地位,也内蕴着他们给予美学的不同理论份量。

2、美的本质Z争美的本质是最具哲学性质的美学基本问题对美的本质的 不同回答不仅表示出不同的美学观,而且显现出不同的美学方法论康德用鉴赏 判断力为美立法他认为,美不是纯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纯主观意识,美不能 简单地用主客观统一来描述美源自人的鉴赏判断力鉴赏判断力既是人的物质 生理能力,乂是人的意识功能,它是主体的能力鉴赏判断力对存在Z物实施判 断时,对彖的形式便成为美,而实施判断的主体所获得的主观感受即为美感黑 格尔则视美为绝对理念的某种存在方式和发展过程,认为绝对理念的存在有感性、 理性、感性与理性统一三种基本方式,其发展经历着正、反、合三个阶段当绝 对理念用感性來表现自身并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时,美就出现了黑格尔明确给 美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与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不同阐释,凸现了他们哲学思想的巨大差异在康 德那里,美源自于主体能力人的主体能力符合人类生存发展Z需要,关涉人的 冃的性,关涉人的选择性美源于鉴赏判断力,真源于知性力,善源于理性力, 真、美、美三者相关却齐自独立这样美就成为人类主体多元存在的一个重耍领 域和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受个人的意识支配,是客观的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 了客观精神性。

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可见, 黑格尔对美的把握具有巨大的历史主义性质不过,也正是这种客观性、必然性 和发展性使美在绝对理念中处于从属地位绝对理念的本质是真,美是绝对理念 的显现,美从属于真对美的把握就是对真的认识所以黑格尔从不谈论美感而 只说对美的认识,美在黑格尔那里成为认识真的一个阶段3、艺术生命力Z争对艺术的态度与对美的理解密切相关康徳将艺术诠释 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创造活动这就意味着艺术是不同丁•认识活动、实践活动 和一般审美活动的特殊文化活动,艺术关乎认识、实践、审美乂完全独立艺术 以理性为本,以审美为属性,以想象为形态,以意志自由为冃的,成为人类生存 不可或缺的主体活动,并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黑格尔则视美与艺术为同一,美的完善形态就是艺术如此,艺术是绝对理念 的感性阶段这个阶段特点是绝对理念尚不能以概念方式表达口己而只能借助感 性的形式来显现这样,形式在本质方面决定着理念的何种内容在何种程度以何 种方式被显现可见,被艺术显现的绝对理念不是完善、全部的绝对理念艺术 只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所以,黑格尔断言:艺术最终耍消亡,被宗教、 哲学取代康德黑格尔艺术生命力之争,直接表明了他们对艺术功能和价值的不同文化态 度。

显然,康德对艺术的态度更为当代人赞赏,亦更符合艺术的历史与现实20世纪开始,当代哲学文化或明或暗地显露岀康徳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颠覆 和黑格尔主义对康徳主义的反颠覆康徳黑格尔对美学问题Z争对当代哲学文化 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康德黑格尔美学Z争推进、加剧了当代哲学文化人本主 义和科学主义的分野人木主义哲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康德关注人的哲学 视野、从主体岀发的研究方法和试图解释现实人生存方式的哲学精神,并将这种 哲学精神灌注于美学研究Z中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儿乎都在自己的理论系统 中构造了美学体系,从而在20世纪形成了庞大多样的菲理性主义美学文化景观 而当代科学主义哲学文化则更多地受到黑格尔的启发,强调哲学的客观精神,追 求普遍性与必然性,并将此种品格渗透于艺术研究Z中,使科学主义艺术理论与 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相互辉映,成为2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二,当 代美学、特别是文学艺术不断地影响着当代哲学的变化、发展甚至可以说当代 美学的许多重耍学说和文学艺术意蕴已成为当代哲学文化的一部分对此,康徳 黑格尔美学Z争意义重大康徳从主体的立场出发,对美学艺术所进行的诠禅影 响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艺术。

20卅纪各种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不论流派、风格如 何,究其理论底蕴皆与康德有关而黑格尔的美学艺术理论通过别林斯基的宣传, 早在19世纪末就对俄罗斯、东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伴随着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传播,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浸润着黑格尔的客观主 义原理、普遍性原则以及对认识性的重视,显示岀惊人的理论生命力并以某种意 识形态方式进入哲学文化Z中,成为其当代哲学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比较康德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而康德 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在此基础上,他提岀了美在无冃的的合冃的性的形 式这一先验原理,并充分论述了真、善、美及其关系问题,力图以审美判断作为沟 通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的桥梁廉德认为,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冃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 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冃的性, 或形式的合冃的性这是康德的一大贡献,因为他明确提出美是不同丁真与善的 “主体的愉快”,将美从真与善中区分岀来;所谓主体的愉快就是一种不同于“知”与 “意”的“情”,这个“情”乂将真与善联结了起来,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从而使真善美 真正地统一起来,开辟了独立的美学研究领域。

康徳不是从实际存在中或客观现实中来寻求和研究美学问题的,他从其哲学体系 的需要岀发,把“主观的合冃的性”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判断力批判》 的主耍内容,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而正是在这一点,使其与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纠结联系在一起,所谓二者的联系主耍源于此,所谓区别或发展也就 是基于这一点黑格尔说,康德在研究人对现实的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许多范畴 “但照康徳的说法,范畴却只是属于我们的,不是对象的性质,所以,他的哲学就是主 观的唯心论因为他认为自我或能知的主体,既供给认识的型式复供给认识的材 料认识的型式岀于能思Z我,认识的材料岀于感觉之我”《小逻辑》)这是对 廉德哲学的基本概括从此出发,廉德全面展开了他关于美学问题的研究:在情感 领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种独立的先验原则,对丁快与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断力, 是否也可以成为先天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 里,判断力是与逻辑判断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关于感情的一种认识能力, 康徳称为反省的判断,即审美的判断,而审美判断就是对于个别事物表示主观态度 的情感上的判断康德认为,通过审美判断这座桥梁,可以把现象界和物自体、自 然的必然和道德的口由沟通起来。

在这时候,康德运用了“冃的”这一概念他指出, 自然界作为个别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是没有戸的的,但把它作为整体,它就有 冃的了;同时,从主观认识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观认识的冃的这种符 合冃的,康徳称为主观的冃的性,也就是审美观那么,康徳审美观的内涵是什么呢? 康徳认为,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观认识的冃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 情感,当这种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为一种美感康德著名的“主观的合 冃的性”,实质上就是指审美判断因为在他看来,当快感上升为美感,这时的审美 判断就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换言Z,受必然律支配的、无H的的、不自由的自 然,在审美判断中,由于其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它成了想象力飞驰的天地,具有 了无限广阔的自由性正因为这样,必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得以沟通,并达到了 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就是康徳《判断力批判》所耍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其美学 思想的基本内涵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都是理念创造出 來的美作为这一过程的一个方面,也是理念创造出來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理念 但存在于哲学逻辑里的理念还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却不同,它应该是理念, 但却具有定性和确定的形式,从而显现为具体的形象。

当符合理念本质的理念, 自己实现自己丁具体的感性形象之中时,它就取得了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对形 象而言“,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现这理念”,表现了理念的基本意蕴在这里,虽然 黑格尔强调的感性显现,仍然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并非具体的感性事物或具体的物 质存在,但是,同时他指岀:“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 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岀来了”(《美学》第1卷),从而耍求艺术家不拘泥于物质的自 i-i-/ ix"〜p 夕'*^ “ 「・图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把理念与感性统一起来正是这一点,把康德与黑格尔联结 在一起,而乂有所区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