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文化名镇-汾城古城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32KB
约13页
文档ID:84249363
历史文化名镇-汾城古城_第1页
1/13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汾 城 古 城 周 戊 丁平遥古城我是去过的,印象很好,感触也颇深原因是平遥古城的绰约风姿和厚重蕴藉深深吸引了我从2002年平遥古城举办国际摄影展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古城一趟,除了参观摄影展,我就是行走在古城的街巷里,体味着古朴,感受着沧桑,聆听历史的低吟,应和岁月的浅唱,执着迷恋于平遥的古韵风情一久,猛然觉得自己忽视了家乡的汾城古城汾城古城至今还保留着明代建造的城墙,城里保存完好的文庙、县衙大堂、城隍庙、社稷庙、宝塔、鼓楼,还有林立的商铺,典雅的明清四合院,耸峙的牌楼走进这座弥漫着历史沧桑气息的古城,感受扑面而来的唐风古韵,敬仰先民的聪颖灵智,凭吊无语的青砖灰瓦,把一个现代人的思古幽情尽然倾泻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和着春日的尘烟飘荡在渺远的长空...... 雄踞高埠敬德堡 金汤巩固太平城 历史上的汾城,最早并不叫汾城县,自汉代置十三郡,始置临汾县,不过,县址位于今赵康古城处,至元魏拓拔珪的太平真君七年,于今京安村南置太平县,北周因避太祖宇文泰讳而易名为太平县,唐代太平县属河东道,贞观七年,县城迁至敬德堡,即今天的汾城古城,仍为太平县,民国四年太平县方易名为汾城县,县治自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按贞观七年,太平县移治于敬德堡时,那时的古城并没有今天的规模和气概,由于时代的久远,无稽可考,《唐书》和《后唐书》对尉迟敬德是否来过太平县自己封地的记载语焉不详,所以唐初敬德堡的形制今天我们无从知道,只能推测唐太宗封敬德为鄂国公,封地大约就在今汾城一带。

只是我们不禁疑惑:唐封鄂国公时,此地已有古临汾县城,古南泰平县城和北古县的新太平县城,为何不将封地中心的枢纽,选在县治所在,而选择在此高岗兀立,三面环水的地方不管如何,敬德堡(也称鄂国公堡)成了县治所在地,太平县这个汉代河东郡所辖的老县城,总算于历史颠簸中得以稳定喘息并一直住居于此了,敬德堡从此易名为太平县城,古堡封主尉迟恭的大名也因邑地而重光太平古城最初的城墙应是夯土版筑的,由于史料缺乏,古城由唐及宋,及元,历代对城墙肯定不会冷落而让其无穷倾圮的,其中不乏大规模修缮历代历朝,修葺增补,至明朝初年,太平县古城已成为河东地区一通都大邑,军事重镇也正因商埠繁华,物华人丰,所以势必成为流寇窥觑之地,明平阳知府王椿曾在给朝廷的奏章《剿寇疏》中云:谓贼此时,正在城邑左近猖狂,数十余庄,庐舍俱尽,尸骨横铺,臣邑斗大一城,恃知县魏公韩胆智,可以护守,然无兵无饷,力寡难支臣遥望先臣至邱垄,耳领故乡之仳离,不禁疾痛呼天,臣一乡之身家性命,所系犹小,而祖宗之社稷城池所关实大由知府大人的一片悲诉,可知兵患于古城的不幸,而此时太平古城“咸坍塌,仅存轸域,行人往事,视若径然城门则风雨上傍,不可栖息”明尚书刘春称:“太平,山西壮邑也。

《礼》以城郭沟地为固,《易》称重门击坼,以待暴客则城地之利害,所系于民大也县令龚进(高安人)召官吏缙绅,动员邑地乡民,重建城墙竣工“可以远瞭望,司启闭,且令击坼者,亦籍以栖息,于是城堞言言,楼观突起,巍然为一邑之雄”了此时太平城,“周以里计者八,高以尺计者二十奇,池深半于高,西临山,东滨汾水,一形胜地也《修县城记》明佥事李钺)嘉靖十四年,陕西耿儒任太平县令,“视事期月,发其大奸,恤其小过,一时治化方行,乃专意修城,以求坚久并于城成之日,环植小柳凡三百有八株,遮蔽城池,荫惠邑民耿公柳遂成一时佳话崇祯四年,湖北黄冈的魏公韩任县令,由于陕西农民起义,越过黄河,直挺太平县城,三次强攻,魏公韩带领邑地乡民誓死奋力抵抗,才保住城池事后魏公韩上奏朝廷,再修城墙,加固扩充,“自雉而下,计高四十一尺,上广,三十尺不等,围长,一千四百步有奇从此,“土墙低薄,不足依赖”的古城墙便以通体甃砖的新貌峻挺高冈,固若金汤,奠定了今天汾城古城的基本规模,其巍巍气势,森森雉堞,足令袭扰百姓的贼寇望而却步的太平古城有五个城门,门上建楼,南门曰“迎恩”,北门曰“拱辰”,大东门曰“镇安”,小东门曰“永阜”,西门曰“顺化”五座城门楼,五块门匾题词,把太平古城的君臣大义,礼制教化,物阜民丰的诸多特征淋漓尽现。

一九一五年,民国政府改太平县为汾城县,一九五四年汾城县和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太平县结束了山西大邑的辉煌,画出一个硕大的句号,合上了风云激荡历史的最后一页今天我们看到的汾城古城还保留着明清古城墙的威武之气,豪迈之风,北城墙和西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只是没有了城门楼,给许多来此凭吊的游人增加了些许的感慨行走在古城墙下的护城河道,仰望斑驳青砖,青石碑碣,不由人生发怀古之幽情 清正廉明县署地 勤政爱民忠爱堂汾城古城的县衙在鼓楼东大街,据说,太平县衙署原是唐朝尉迟敬德的帅府所在地这位一生戎风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的大唐名将、开国功臣,在隋大业末年兵乱之时,从军刘武周,一时以勇武称,累授朝散大夫归唐后任右一府统军、太子左卫 大唐定朝后,敬德官拜右武侯大将军,食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三年出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迁同州刺史,先封吴国公,后改封鄂国公,历鄜、夏二州都督之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拒绝李建成高官厚禄的收买,被李世民赞为“公之素心,郁如山岳”民间传说秦琼为左门神,敬德为右门神,代替了驱鬼辟邪,祈福求安的神荼郁垒,成为唐代以后的左右门神,可能缘于二人忠于唐王、淳朴敦厚、英武豪侠。

那么敬德的封地是否在太平县?帅府是不是现在的县衙署第?虽无史可据,但传说已久,邑地百姓信之,历代史志铭之,权作有此一说了也许是灵应的缘故,太平衙署设在敬德帅府,历任县令几乎都效仿鄂国公的耿直勇毅、忠贞仁爱,以好的口碑流芳太平县了岁月长河一任无情流过,一任任的县令如走马灯般地来来去去,衙府也如草木枯荣一般屡毁屡修,并且不断扩修完善,县署的规模越发增大,建制益发完整志载金天会八年(1130年)毕景鲁的重建、金大定九年(1169年)尹郑景的扩建,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重修,明洪武二年(1936年)重修等最终使县署日保其威仪雄风、治领方民明嘉靖三十四年,平阳府大地震,一场灾难,不仅毁伤民众无数,县衙也夷为平地一直到康熙十五年,县令吴轸目睹衙署破败残迹,不禁神伤而黯然,慨然再修大堂,重建衙署,以勤政爱民之德重振衙府威仪其壮豪雄魄之风直传到明清、民国,气势不减当年太平衙署是居太平古城东大街南北,占地广阔,有房二百一十五间,衙署大门前砖砌影壁,合于门迎熏风,屏邪阻恶之礼走进三间面阔,朱红漆包钉大门,顺着中轴线依次为仪门、风亭、露台、大堂、牌坊、二堂、后宅、三堂、内宅、砖楼,一字排开,各处牌匾分别题忠爱、廉明、正大光明、天理人情、国法等,无一不是历任县令们主政太平,修建县衙的心曲表白,示现给百姓、传达给上司乃至圣明圣上,也是个人内鉴和检省的警示。

历史一页页翻开去,留给我们的不再是威仪衙门的廉明勤政之所,而是一段文化的印痕,文明的征迹,民国消灭了帝制,新中国消灭了专制,象征封建社会的衙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和气魄衙役呼威、皂隶叫堂的场景不再,人民当家做主,象征封建专制的衙署随之遭到拆毁、破坏和瓜分的厄运至汾城并县,县治他移之时,煌煌县府,煜煜衙署,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忠爱大堂静坐在原地,见证着新社会的巨变,沉淀着往日的凝重,在往来参观的游客脸上寻觅着逝去的光彩和赞赏的观瞻 大成文庙祥光绕 明伦堂中古碑存任何城池都会有文庙的存在,曾去过山东曲阜孔庙、北京文庙、平遥文庙无一例外每座都城、都市,都会无一例外的修建文庙因为历代帝王都强调武功文治、德育教化汉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更成了尊崇的对象,先后加封至“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万世师表”太平古城的文庙位于鼓楼北大街西巷北侧、文昌庙西关于文庙创建年代目前无法考证,元御史王恽于至元十年《重建文庙记》中说:“县有庙学久矣可知有元一代就已经对于文庙的建造年代无法考证了,乡志记有“建自唐时”,并无年月,想必也是推测,即县治移至敬德堡,文庙自然也在县治改移后落户其间的县衙主要是处理公务,是政府官员秉公为政之所,所以威仪有加,赫然耸立。

而文庙是朝臣祭祀圣哲,士人拜见先师的所在因此在建筑风格上文庙呈现的是灵动、飘逸、高雄、挺峻由南至北中轴线上依次是青砖斜纹格的大照壁、长10米高3.5米厚至1.10米、三间四柱三楼石坊的棂星门、半月形的梅石泮池、悬山戟门、石砌围栏月台、前廊抱厦、大成殿、尊经阁、及两侧的启圣祠和明伦堂文庙至今得以保存完好,一是文庙的戟门和忠义孝悌祠、名宦祠、乡贤祠由汾城初中占用,大成殿和东西两院由县粮站占用,方免去拆毁的灭顶厄运影壁也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既能驱邪避祟又能烘托宅门气势,文庙的影壁为一字形砖雕斜方格大影壁,由须弥座、壁身、壁顶组成壁身两侧分嵌一幅对联曰:“道有独隆中外咸被夫子义,尊无二上古今共仰圣人诗”道出孔子仁义思想在后世的巨大影响和韦编三绝整理五经的万世巨功壁顶为双坡筒瓦脊兽顶,整个影壁素雅浑朴,大气巍然未进大门,先睹影壁圣威,天下学人士子无不翼翼煌煌而生敬畏之情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石制牌坊式棂星门,以仿木构式青石雕成,三间四柱三石制庑殿顶,顶脊均为龙云卷纹,两端飞龙在天,中间脊刹穿空,四柱内外由八根雕龙石柱斜向支撑,石柱下卧屈身雄狮托承斜向石龙柱,卧狮孔武有力,神态逼真,雕龙盘旋石柱昂首向上,喻学子藉此鱼跃龙门,体现的是建造者对后学的奖掖和激励,耐人品味。

棂星门中间栏额上面南镶刻有“欞星门”三字背面刻有“金声玉振”四个粗朴遒正的柳楷体朱字孟子曾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以喻孔子万世师表之圣音圣训如金玉之声潦响而渺远棂星门两侧各砌砖雕花墙一面,墙壁中心各镶嵌有琉璃团龙,团龙黄绿绛各色斑驳,栩栩如生,有奔啸腾空之势,团卧待飞之举,似喻寒窗苦读待时飞的学子形状,寓含激励鼓荡之意花墙两侧为开八字砖雕门廓门廓东西各开角门,东角门门楣镌刻“德配天地”西南门门楣镌刻“道冠古今”,都为竭力赞颂孔子德行与仁道之语角门阶除下各竖一青石碑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睹此可以想见历代官府强化圣贤形象的隆重与神圣穿过灵星门,便是泮池了泮池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水池,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古代有在学府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孔庙、文庙,学宫等建筑中泮池成为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至于泮池为何都是半圆形,一种说法是周天子宫前设圆池,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泮池,还有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为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只能半之,故称泮池。

《诗鲁颂.泮水》云:既作泮池据东汉经学字郑玄解释:泮宫即学宫泮水为学宫前水池,状如半月形,有人把泮池称为孔子洗墨池,后人出于尊孔,把泮池作为文庙水池的专称泮池上建跨池之桥,名泮桥,因泮水而名,平时泮桥不许人行走通过需大举后乡人中举,状元及第者方可以从此桥跨过,故又称“状元桥”文庙的泮池深三米,池中养金鱼,植莲花,喻鱼跃龙门,连登三甲池上有石栏泮桥一座桥两侧插石柱,柱头雕石狮两侧共有10只石狮,雄卧柱头,形态各异柱间嵌雕花石板,有牡丹,莲花等吉祥图案,以牡丹喻显达富贵,以莲喻连中科举可见走进文庙,处处都在鼓励功名富贵,汲求科举,图他日龙飞学天想每一个想高中皇榜、出人头地、封妻萌子、以求富贵显达的学人行经此处一定会再一次受到熏染并意气风发,志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