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引用掌故及其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 (3)运用比喻极其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呈红色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成林的绚丽美景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
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
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3.第一段引用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例子起到怎样的作用? 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4.作者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这里的不足之处指的是什么? (一)“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表现出荔枝外壳的实际形态 (二)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 6.文章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 介绍荔枝果实的颜色,说明荔枝颜色以红为主,非常美丽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点明了文题 7.作者在说明荔枝果实形状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作解释、举例子、列图片;直观而形象 8.和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相比,在对荔枝膜的描述中,引用明代徐勃的《咏荔枝膜》诗的作用是什么? 对壳膜的形状作形象的描写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1)飞焰欲横天.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3)红云几万重. 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不耐贮藏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3.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1)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定义说明 (2)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举例、比喻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列数字 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2、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客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娇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