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的异同1 手检与机检是文献检索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阶段 手检是人们在文献检索实践中沿用的传统设计方法,是人们直接凭头脑进行 判断、借助简单的机械工具,对记录在普通载体上的资料进行检索的各种方法的 通称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人本身对所入选的资料进行分析、甄别,决 定取舍,所检对象均是书写或印制的普通文字,可直接查阅,不受场合、设备等 限制机检是伴随电子计算机在文献部门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利用计算机 高速且准确的性能,对机读型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检索的方法1946 年美国海军 兵器中心研制的机读目录首次问世,这应该说是机检历史上创世纪的举动,之后 相继出现了美国的MARC磁带市售机读目录、美国和欧洲的大型联机检索网络, 近年来日臻完善的光盘技术也使往日昂贵的联机终端变成了费用低、检索方便的 微型计算机配套系统手检与机检这两个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由于计算机的介入而导致,正是受技术 变革的影响,检索方法才得以不断产生革命性的变化2 手检与机检原理相通,手段相异单从检索有理来讲,手检与机检并无差别,都是检索提问标识与检索系统中 的信息特征标识相匹配的过程,因为它们都必须遵循有序化这一基本原则。
手工 检索工具一般是经过人工排序或者说有序化组织了的检索点的集合在图书的目 录中,书名、责任者、索书号、主题词等均为每一种书的不同检索点;当利用这 些检索点分别组织目录时,每一种目录都可以保证检索者很容易依照该目录的排 列规律找到具有特定特征的图书,但找不到具有其它任一特征的特定图书,因为 一个检索点将目录限定在惟一特征之中这种文献特征的有序化是一维的,它既 使手检成为可能,也使手检受到限制机检工具实际上沿袭了手检的理论,尽管它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于手检,所 记录的信息内容和在载体内部的有序排列方式不能为我们直接看到,而是机器通 过逻辑指针来实现前后顺序,但检索的操作者和用户所看到的显示情形(不考虑 机器内部的物理状态)却与他们熟悉的手检方式大致相同,文献输入复读机时, 数据的先后次序可以是随机的,但经过机器自行处理后的结果就有了前后联系, 这就是计算机的有序化3 手检与机检各具特点,相互关联手检与机检,不能严格地一言以蔽孰优孰劣,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共性,而在 具体形式上有所分别的1) 载体内容的直观性方面,手检优于机检 手检工具一般是印制或书写在普通纸介质上的,人们无须借助任何转换设备便可一目了然。
根据手检工具的这一特性,人们在判读具体文献的描述内容时便 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其全部机检工具将文献描述体以二进制信号形式储存在磁 介质上,如磁盘、磁带等,或以激光刻痕的方式记录在特殊材料上,人们无法通 过普通方法直接看到,而必须借助于相应的读取工具,如计算机、光盘阅读器等 才能得以判读2) 载体贮存信息量的能力方面,机检优于手检 由于计算机的工作对象是磁性或光学载体,贮存信息的密度远远高于普通介质如1M的存储空间相当于700张普通目录款目3)检索时搜寻的速度方面,机检优于手检 手检过程中,人们而要逐张翻阅,逐条查看,费工费时,时间稍长,头脑疲 劳,极易产生错误而对于机检来说,就很容易进行类似的筛选4)检索的形式方面,机检比手检更加多样化、更具灵活性 手检的渠道和结果通常比较单一,涉及条件的检索时尤其不便,而机检在这 方面就十分优越,它的一切运算过程和分步检索均有程序按部就班地完成,而且 它所能完成的那种繁琐纷乱的工作是手工难以迅速无误地做到的如主题检索是 一种特指性很强的检索途径,如果用手检来进行是非常麻烦的,单一主题一般还 比较易于做到,而两个以上主题,加逻辑运算,手检就很难胜任计算机进入这 一领域后,主题词和文献题录分别装入不同的数据库,但彼此仍保持着联系,逻 辑检索时随时组合或匹配,不论检索条件多么复杂,都能比较迅速地形成正确结 果。
5)检索的灵活性方面,机检优于手检 机检不仅为大型网络化文献所用,也可以在只有一台微机的小型数据系统中 进行手检工具由于其载体形式所限,根本无法纳入大规模有组织的检索网络, 因而使用范围受到很大影响机检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各图书情报机构间的资料数据共享更易实现而手 检这种慢节奏、低效率的交流方式是不适于社会数据量大、更新频繁、传递速度 快的状况的;与手检系统相比,机检的历史很短,但发展速度却尺人之快,这既 有社会信息传递需求的因素作用,更有外在的技术大环境影响,而且,随着计算 机及通讯手段的不断更新、完善,手检的功效将更加相形见绌,它与机检并行存 在的优势会逐渐减弱,最终可能只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或者备用性的工具被保存下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