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 未来中国的设计将走向何处,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是每一个设计者乃至社会大众都迫切想要找出答案的问题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随社会不断的现代化,文化也在现代性方向转变设计”,虽然是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行为和意识,但严格的设计,应当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概念自从设计师这一职业的出现,自觉的设计的行为就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中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今天的设计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设计问题从广义的角度说,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创造问题要看清今日的设计,必须深刻洞察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国家文化政策、人民的审美修养、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思考未来的设计趋势,若能站在文化的发展趋势之基础上,这样去思考问题的实质,才会看得更清,看得更远虽然我们对文化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但设计者应当做出这样的尝试分化 改革开放的确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浑然不分的总体性或中心化社会,所有制、社会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分配、所有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严格的一元性和政治性,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强制地整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权力话语的控制和投射。
经济体制上的国有化和计划性,消解着任何独立运作的可能性,经济是政治的附庸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组织体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隶属于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之中,个体的行为和独立性被抑制了文化的一元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垄断性,在不存在任何其他异质文化成分的环境中,它具有唯一合法化的地位观念、审美趣味的一元化,都是政治系统的必然延伸在文化大革命反对封、资、修的“革命”口号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状态深受影响与他人绝对一致的外表和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是保持无产阶级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本色,“求同避异”是普遍的文化心理定势唯恐由于一些微小的差异而被人视为异端除了三餐一宿最基本的需要外,中国人没有欢乐,没有消遣在那样的生产导向的时代,消费视生产计划、配给计划的马首是瞻,能获得必须的生活用品已是不易,更勿需谈设计关注消费者需求了因此中国的设计在那样的封闭的环境中是没有生存空间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迈开了脚步,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多种所有制开始并存,行政包办一切的中心化体制逐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统一的计划让位于平等自由的市场供求和竞争经济的长足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迅速复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更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开始了从一元向多元的分化平均主义走向分化差别,从官本位走向市场化,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中国社会已经从高整合低分化的社会转向一个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传统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彼此分化,各个社会子系统开始具有并不断发展出自己的相对自律性韦伯和哈贝马斯都认为,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为原先整合在一起的不同领域的逐渐分离的过程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的分化,也迅速导致了其他各方面的分化的连锁反应,文化的分化当然也是其重要影响结果经济的自律和分化导致了观念的极大转变,市场经济促成了市场化的大众文化的出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普遍的商品经济关系的建立是“人的独? ⑿浴钡靡苑⒄沟幕锹闳说摹岸喾矫嫘枨蟆币约啊叭娴哪芰Γ⒌姆⒄沟幕 J谐【玫钠降刃浴⒀≡裥浴⒆灾餍浴⒖判褪窍执缁嵛幕勰畹木酶矗瓜颜哂纱车谋欢南驯涑芍鞫≡竦南眩话研姓侄慰刂频挠缮隙碌南驯涑善胀ň用窆惴翰斡氲南眩皇辜苹么笕夯⑼骋恍缘南驯涑芍苯佑敫鎏逍巳ぁ糜泄氐南选S捎谥魈逡馐兜牟欢显銮浚嗣亲灾鞯难≡瘛⒋丛熳约旱纳罘绞降囊馐对嚼丛角俊=裉欤┦裁囱姆啊⒀≡袷裁囱慕煌üぞ咄耆【鲇谧陨恚挥心囊恢质乔考痈颜叩摹4悠笠档氖谐≌铰越嵌榷裕褪鞘谐〉牟欢舷阜郑笠档牟坊蚍竦亩ㄎ恢凉刂匾讶禾宓姆只嚼丛较福⑹屎夏勘耆禾宓牟贰⒎癯晌笠稻赫Φ墓丶?nbsp;融合 分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现象,但在历史进入新世纪,国际背景、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日渐复杂之时再认真地审视文化发展,我们会发现,在分化发生的同时,还潜在的存在着一个消解、融合的过程。
这同样对设计的探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认真思考信息资讯正在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WTO的加入使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的资金、科技、贸易的大潮,也使文化的交融日趋复杂,中国本土文化在不断的吸收异质文化的能量,消解传统的文化所确定的各种边界这种融合现象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1.地域界限的模糊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传统社会的特征在于一种“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时间和空间的地域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使得文化的地域界限十分牢固,而且彼此有别近20年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入地域文化的经营和传播,信息流通的快捷、交通运输业的日益进步,促成了文化的游离,文化系统本身在不断的抽象化,越来越脱离原来特定的地域限制和特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到以前无法触及的地区时间被虚空化了,出现了真正的超越不同地域特征的北京时间这种文化的媒介化,对原有的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破除,使文化在日益的平均化和同质化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原本属于特定的“本地生活”的文化材料,它的有效性只有在文化主体在场的情况下才有效,现在经过大众文化的改造迅速可以成为普遍使用的材料,成为一种时尚最典型的是那些原本带有浓郁的地方特征的文化产品或风格。
像一首民歌,经过改造可以成为流向歌曲而广为传唱,一种民艺造型风格,也会因为某种社会时代因素的激发而迅速化为时尚物品而充斥街头这样,它们也就失去了与“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主体的内在联系,成为与这样的本地生活无关,成为那些不具有“在场有效性”的其他主体的文化消费品当一种起源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产品成为人人享用的商品时,当它们变得为所有人喜欢时,它本来具有的“地域特性”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就在以越来越迅速的速度消解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不仅在中国本土内是如此,经济的开放化、信息化,促使中国不再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发展的形态,而是卷入了更大的“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从巴黎时装的流行风,到好莱坞大片的上映,西方文学艺术风格潮流的渗透,生活方式的吸收与接纳,等等,都在促使今日国人生活形态与观念的演变国际化产品视觉语言的流行,对国际品牌的青睐,既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新的契机,也是压力与动力2.雅俗界限的消融 在传统文化中,雅俗之间的分野是明显无疑的,贵族文化和民间文化作为一个雅俗文化的二元结构,即对立又和谐地构成了社会整体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大众主体性、参与创造生活意识的觉醒,再加上物质条件日渐充裕所提供的手段上的辅助推动,大众文化发展得极为迅猛,艺术与非艺术 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
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享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易于接受的东西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近年来中国结、唐装的盛行,从高档的手工艺术品到低档廉价物品,满足着各种消费层次、审美层次的需求陶吧在都市生活中的盛行也是一个例证,陶艺从神秘的艺术殿堂里走出来,让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创作艺术的感受,不管做出来的东西如何,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艺术生活化的体验大众文化的这种改造,使原先局限于少数人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大众可以消费的对象大众文化通过吸收雅文化的特质,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变形,以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实现大众自身的创造生活的愿望。
3.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消融 在传统文化中,艺术是虚构的文化形态,虽然总是以某种方式和日常现实联系在一起,但从根本上说,逻辑上和观念上的界限实际上是存在的但这种虚幻和现实的界线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受着技术的强烈冲击,进而在人们的生活行为和观念中被模糊了其中之一方面就是电子传媒的普及引起视觉文化在生活体验中地位的上升大众传媒如今日已普及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影等模拟和再现真实之物迅速而逼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中看到“真实”的场景,了解同步发生的现场直播的动态影像性的视觉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不断地消解着传统文化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特征,话语文化日益让位与直观快捷的视觉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网络的冲击,也许当初万维网在美国军事部门研制成功之时,他们根本没有料想到网络的普及速度之惊人与对世界冲击之大网络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这个数字化的世界更使人们真实地体会并实现了生活的虚拟化网上教学,可以在家中参加虚拟课堂的授课,和虚拟的教师对话;网上购物,可以尽情浏览、比较各大购物中心的商品,并点击以确认购买;网上交友,你面对的人可以没有性别、年龄、职业、声音,一切都存在于双方的现象中,个人也可以以虚构的身份参加虚拟社会的活动而不许顾虑会被察觉。
今天的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已经因为网络的介入而有了巨大的变化当代文化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模糊的一个重要转变在于,文化生产可以预先设定某中逻辑或模型,进而依照这些虚幻的逻辑来模拟这就是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所说的“地图在先地域在后”的游戏规则的出现可以依照现实的需要而将问题借助于虚拟的形式解决例如时装界数码模特的出现,可以取代真人模特儿现场表演,就是一场惊人的革命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虚拟现实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顾客看到虚拟现实的物体实态,甚至可以让人去触摸、感受到它这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深刻的,其直接后果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现实”的出现,它取代了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现实,转而成为我们理解现实的主要途径4.文化中年龄界线的消失 在一直以来的人们的认识中,年龄通常是一个导致文化产品类型和边界存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年龄在文化上有不同的伦理的、心智的和审美的差异,这是传统的文化的年龄界线少年、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人各有不同的文化形态但是近年来传播媒介的发达、异域文化的交融、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越来越使似乎不可能发生变化的年龄上的界线也模糊起来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开放型,像书籍、杂志、画报等印刷媒介,电影、录像、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
虽然节目在内容形式上有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的定位,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是面向所有群体的事实上,在手段上做到排他性是不可能的在开放的信息环境的影响下,各年龄阶层的生活观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从当前人们的生活趣味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一些过去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一是成年人的“返童现象”,二是儿童的“早熟现象”成年人越发对卡通等类型的文化的固恋,甚至在大学生中卡通片、卡通饰品都是很流行的东西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的理论看来,这种成年人的返童现象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一种停滞甚至倒退固着”或“固恋”是一种心理病症,它将会导致个人生活和行为的焦虑和不适是否成人儿童化的产品会导致什么负面效应,还是会帮助其缓解生活的压力,现在没有经过严格的证明还尚无定论但这种现象的确引起了社会尤其是商品生产者、设计者的兴趣和重视与成年人的“返童现象”相反,儿童在这样的边界消失的过程中,却在经历着“早熟”课业的压力、物质生活的充裕使当代儿童的生理、心理年龄的成长都比人类以往大为提前,儿童接触成人产品和文化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