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十一歪曲经典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34KB
约3页
文档ID:19800591
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十一歪曲经典_第1页
1/3

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十一:歪曲经典(2009-01-24 14:58:42)标签:杂谈 分类:教学资料歪曲经典——在导致荒谬的办法中,有一种 办法是利用众所周知的 经典作背景,然后作出歪曲的荒谬的解释,这种方法的戏渡性极 强——在导致荒谬的办法中,喜剧性效果比较强的要算歪曲经典法因为经典最具庄严的意味,语言又多为人所共知,一旦小有歪曲,与原意的反差就分外强烈在我国,古典经籍又多为文言,与日常口语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不要说加以歪曲,就是把它翻成现代汉语的口语或方言,也可能造成极大的语义反差,产生不和谐之感而显得滑稽,如一首唐朝的诗中写到一个男子为一个姑娘所动而尾随之,写得很有诗意,可是把它翻成现代汉语的“盯梢”,就不但一点没有诗意反而显得很不正经了又如一个语文工作者把唐朝这种轻薄青年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阿飞”,就变得极其滑稽了这是由于古典诗歌的庄重的或浪漫的词义作为国人潜在的、共同的意识是相当稳定的,千百年来已经沉积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只要在语义上、风格上稍有误差,人们都十分敏感,以致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为什么,就可能忍俊不住笑出声来司马迁的《史记》上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诺千金”,说的是秦汉之际,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武将季布,只要他一答应,多少金钱也无法改变。

香港有个笑话就歪曲地解释了这个典故:有一位女士问先生:“‘千金一诺’ 怎么解释?” 先生说:“‘千金’ 者,小姐也,‘一诺’者,答应也意思是,小姐啊,你答应一次吧 ”把历史英雄的典故,通过词义的曲解变成了眼前求爱的语言媒介,二者之间距离有多遥远,则滑稽的程度有多大对于立志谈吐诙谐者,对这一规律应当深深领悟通常人即使要作暗示性的表达,也都易倾向于近取譬;然而近取譬,容易抒情,却不容易产生不和谐和相当的滑稽感和诙谐感要使自己的讲话有谐趣,则应从不甚切合的远处着眼,以远取譬为上古代典籍之于凡人,一般距离都十分遥远,既遥远而又歪曲,自然容易生谐趣古与不古不是问题的最关键之处,最关键仍然是曲解 如果这种曲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链锁性的,其谐趣则相应层层放大有一个县官,处理一切事情的唯一依据是一本 《论语》 ,他常 说:“ 人家都说,半部 《论语》可以治天下,何况我有整整一本有一天早上,他升堂判处三个 贼人第一个贼人偷了一只小鸡,县官一翻《论语》,便判道: “黄昏时分,将此人 处死旁边一位幕僚暗暗对他说道:“太重了!”县官瞪大眼睛嚷道:“《论语》上不是说过:‘ 朝闻盗,夕死可矣’吗?”其实,《论语》的原文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个贼偷了一口钟,县官看 过《论语》以后,匆忙宣布释放幕僚莫名其妙, 县官说:“《论语》云:‘夫子之盗钟,恕而已矣’圣人规定盗钟要宽恕 ”其实《论语》的原文是:“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 ”他不但读了白字,而且弄错 了句读第三个是杀人放火的惯犯 县官看了案卷,知道此人的父亲也是个大贼,三年以前已经被斩首他竟马上离座,对贼人纳头便拜,连声说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你是个大孝子,公差无礼,还请见谅 ”三个案件由于对《论语》的曲解程度和宣判失当的程度越来越离谱,因而显得越来越荒唐,诙谐效果也就随之层层递加这种诙谐故事结构看似复杂,好象难得有这样互相链锁的巧合事件,但是,对编故事的人来说,并不是先有三个故事巧合于《论语》中的语句,而是倒过来,先在《论语》中选三句可能被歪曲者,以同音异义为媒介,使经典原义与故事中的现场歪曲语义尽可能拉开距离,导致显而易见的荒谬,最后按荒谬的程度顺序编排,把最严重的放在最后作为高潮这种歪曲经典的方法很便于放在表演性的幽默上,而难于直接用之于人际交往或谈吐之间但若能改变角度,结合其它方法则仍可以用之于人际交往之间,增加谈吐的谐趣至少可以在两方面加以引用。

一是用以针对自己,即用之于自我调侃,如故作蠢言或故作大言,以大智若愚的姿态出现,使对方与你之间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分享谐趣的渠道当然这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心领神会,对方至少要熟悉你所歪曲的经典,同时对方的智力能够达到明白你是故意歪曲的水平如果他达不到这种程度水平,把你的故意歪曲,当作无意的错误,还起来纠正你,那就必然导致幽默感的丧失文革期间红卫兵武斗时打语录仗,双方各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为自己的暴力作理论根据,虽都有歪曲,但并非有意作趣,互相无戏谑之共识,因而只有愚昧,而无幽默之智慧同样一段语录如果今天用在青年朋友间野餐,有人过分紧张地抢先取食,这时若有人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歪曲一下对那个抢先取食者不动声色地说:“喂,请客吃饭,可不是革命呀!”则谈谐之趣顿生在西方有两句经典性格言:“上帝支配众人的生命杀他同类的人有罪这是家喻户晓的有一个西方剧作家让他的人物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有上帝有权利杀他的同类由于西方人对原来的两句话有深刻的共识,因而很容易领悟到诙谐之趣同样的这一句话,在中国人中间就不会有什么诙谐的效果二是用来讽喻他人有时不便直接指示对手的错误,可以借讲故事的形式,把对手的错误转移到古人头上去。

当然,这时需要类比得当,而且分寸也需斟酌如果类比不当,对方可能无所感觉,如果类比过分直露,可能失去分寸,不但显示不出你的智慧的丰富,而且会招致对方的反感立志于谈吐幽默诙谐者切忌“引喻失当”,诸葛亮在出师前上表蜀主刘禅,就提出过这样的警告这是因为作为蜀国的君主,他的地位要求他讲话要明确,不可含糊,而且要有威严,引喻失当可能有损威严当然,在今天,任何人都不需要皇帝的威严,但是在领导与下级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时也要有一点严肃性,有时则要有一定的亲切性以歪曲经典之法喻人,既可产生亲切感也可导致轻浮感,其间分寸,应视具体环境与关系性质灵活掌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深深体会,准确掌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