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读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0KB
约4页
文档ID:456434949
读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_第1页
1/4

读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藏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文化藏族,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西藏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要了解藏族,则先要对藏族族源有所了解 石硕教授《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一书系统探讨了和研究了藏族族源与藏东横断山区古文 明渊源的关系关于藏族起源问题,一直是藏学研究领域一个颇深关注的问题,在学术界是众说纷纭, 目前在藏文史籍中记载中所能见到的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主要有三种:1、印度徙入 说;2、卵生说;3、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石硕教授对此三种传说作了比较并提出 了自己看法关于印度徙入说,石硕教授认为印度徙入说并非是一种出自藏地本土的传说, 它很可能是在佛教传入的背景下,由藏族史家和佛教学者基于对佛教的信仰而衍生出来的一 种说法而卵生说同样也是受到外来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并不是出自藏地本土的土著传说 而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衍生藏人乃是最流行和最具广泛性的一个传说石硕教授指出:在不 少民族自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自身起源的神话传说中,有些神话传说确实包含了某种真实的 历史成分,曲折地反映了其古老的生活状态、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内容石硕教授对 此传说有其新颖的见解。

作者以为以往论著对这一传说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即对传说中 “猕猴”和“罗刹女”的理解往往过于直观和实际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的基本特 点是非写实的即抽象和变形的,因而应将其视为两个抽象的和具有某种涵义的符号,理解和 破译此传说的关键亦在于能否正确解读传说中的“猕猴”和“罗刹女” 基于这一认识,作 者结合《西藏王统记》、《汉藏史集》、《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新唐书•吐蕃传》等藏 汉文史料,分析认为,“猕猴”和“罗刹女”两个符号在这一传说中的真正涵义,是分别代 表着两种不同的血源氏族人群,而“罗刹女”所代表的种系是藏地的土著,“猕猴”种系则 是从外面迁入的这是认识上的一大突破作者进而根据《西藏王臣记》、《北史》、《隋书》 的内容推断出“猕猴”种系的氏族人群最初居住地并非是雪域藏地,极有可能是青藏高原的 东缘地区羌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枯族、怒族、白族、景颇族等11 个 民族有两个明显的共通点:第一,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地区;第二,在语言 系上都是同属于藏缅语族中的民族从传说类型看,以猴为男性始祖与另一女性始祖婚配的 传说主要存在于藏、羌、纳西和傈僳这四个民族中。

作者藏族与这四族在猴祖神话上所表现 的密切的相关程度为;理由认为:在藏缅民族中,藏族与羌语支民族和彝语支民族之间可能 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渊源联系确切地说,藏族祖源传说中的“猕猴”这一符号,可能反映了 藏族的先民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的藏缅语民族的先民之间存在着某种经联姻而产 生的古老血缘关系作者的这一结论同时也和横断山区藏缅语民族中关于祖先来自北方的传说相吻合作 者从藏缅语民族均存在着关于其祖先来自北方的传说及与之相关的语言或文化习俗方面证 据得出两个事实:一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或古代有文字且文化积淀相对丰富的民族,如彝、 纳西、哈尼等,所保留的祖先来自北方传说及文化痕迹较为清晰丰富,反之,人口较少、古 代无文字的民族如傈僳、拉枯族、基诺等民族,其祖先来自北方的传说与文化痕迹则较为淡 化和模糊;二是在9 个有祖先来自北方的传说及文化痕迹的民族中,以彝语支的民族最多, 他们是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共六个民族,另外三个民族,景颇族 属于藏缅语族中的景颇语支民族,白族和怒族则疏影目前藏缅语族中语支待定的两个民族猕猴”与“罗刹女”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氏族系统,且与“罗刹女”婚配的“猕 猴种系”又明确地被描述成是来自外部相邻地区,因此,“猕猴”种系显然有极大可能是代 表着一支源自青藏高原东缘川西高原地区或与该地区有密切联系的氏族人群。

据此,作者得 出“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这一传说的真正含义是:在藏族祖源记忆中,其祖先 是直接出自于以“罗刹女”为代表的藏地土著氏族同以“猕猴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地区氏族这 两大氏族人群之间的联姻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解读以及运用生物、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者认为“穆”“恰” 联姻是猕猴与罗刹女婚配传说的一个背景这个传说本身所隐含的远古时代藏地两个不同种 系的血缘氏族人群之间发生联姻关系这一事实,已完全被藏族关于其最初的四大或六大氏族 中存在着西装腹心地区的氏族同朵康之地的氏族相互之间进行联姻的史实记载所证实进而,作者将东巴教与藏族古老本教作比较,指出二者最突出的内在联系和同一性主 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二者均以对“天”和“天神”的崇拜为核心内容二、在关于世界起 源论方面二者均存在非常一致的卵生说从本教典籍《普照阳光明灯》的记叙中,作者推论 出:卵生说的最初来源是“穆”人,而这种卵生说的族祖起源论显然源于“穆”人独特的宗 教观念从宗教途径,“穆”人的宗教和纳西族东巴教关系极为密切,二者存在某种内在渊 源关系但是对这种内在渊源关系,过去存在着误区:通常认为纳西族东巴教受到了西藏本 教的影响。

但现在看来这是本末倒置对古代和乃至今天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宗教及信仰都 是其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和最具特征的部分,最具有稳定性就此而言,西藏古老的本教 既然是来自于“穆”人的宗教,而纳西族东巴教与西藏古老本教又存在着惊人的内在联系, 纳西族与古代“穆”氏族应该存在着非常直接的亲缘关系,“穆”人很可能是今天纳西族较 为直接的祖先人群纳西族与藏族同样有族源上的渊源关系明确上述问题,作者再对“穆”人的族属问题进行探讨作者引用了蒙文通先生之子 蒙默著作的结论:汉代西南地区的“夷”系民族应为今天彝语支民族的先民蒙默先生不但 指出了长期以来由于“夷”、“羌”不分和合“夷”于“羌”所导致的“泛羌论”即将横断山 区的古代民族大多笼统地归之于羌这一传统观点中所包含的明显偏差本书作者借鉴民族语 言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白狼歌》的语言学分析,指出白狼语为古代“夷人”的语言, 从白狼语产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这一地理范围和其与彝语支语言最为接近的事实,印证今彝语 支民族的先民即是古代“夷人”,否定其为“羌之遗种”由此作者断定:藏文史料中所记载 的位于横断山区并同西藏腹心地区之氏族发生过密切联系的“穆”人显然就是横断山区的古 代“夷人”理由有二:一、“穆”是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一个异常古老的氏族人群; 而从汉文史籍记载看,“夷人”不仅同样分布于横断山脉地区,而且同羌比较,它乃是该地 区具有明显土著特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类属;二、“穆”与“夷人”均同今天彝语支民族存 在密切渊源关系。

于此,藏、彝二族比较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为追寻藏族族源找到了新源头 横断山区范围内,同样属于古代“夷人”后裔的还有另一个族群,即是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 原地区且文化十分独特的嘉戎藏族作者通过对《史记》、《华阳国志》、《后汉书》、《隋书》、 等史籍的分析指出:今嘉戎族群最本源和主体之成分,是历史上一脉相传的“冉马夷”和“嘉 良夷”之“夷”,并非“氐”和“羌”嘉戎族群是古代横断山区夷人的后裔这进一步揭示 了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的关系作者通过各方面论证得出结论:同西藏腹心地区早期氏族发生渊源关系的横断山区古 代人群并非是人们过去通常认为的“羌”,而应是汉文史籍中记载的明显与“羌”有别的另 一个大的族群类属——“夷”在其中作者运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生 物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着实让我佩服,但限于自身知识浅薄,对历史人类学的 了解还不够,对于其中的很多东西尚不能理解,故不敢对此书妄加评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