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18页
文档ID:458336092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_第1页
1/18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 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 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 年的精神面貌及其特征一)中 国 的 改革 开 放 已经 走 过 了 20 个年 头回顾这 一 历程 ,当代 中 国青 年 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 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众 所 周 知, 从 本 世纪 50 年代 中 期 到 1979 年 改 革 开放 政 策 实施 之 前 , 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 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 我”——国家的需 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 生价值观发生变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 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 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20 年来 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 国青 年对 人生 思考 的 光芒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 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 年,主要特征是以 潘 晓的 “ 人 生观 ” 讨 论 为主 题 ; (2)1981 年至 1985 年 , 主 要特 点 是 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 积 极的 方 式 和态 度 寻 求新 的 价 值观 念 ; (3)1985 年 至 1989 年 ,主 要 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 年至今,主 要特点是人生价值 观趋于现实(谢维和,1993 )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五个时 期 : (1)70 年代 末 , 价值 观 的 解冻 、 复 苏期 ; (2)80 年 代 初 ,价 值 观 的批判,讨论期;(3)80 年 代 中 期, 价 值 观的 裂 变 、探 索 期 ; (4)80 年 代末 , 价 值观 的 冲 突、分化期;(5)90 年代中期,价值观的筛选、重建期。

杨雄,1997 )上述见解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的发展作了细致而深刻的研究,但事 实上各阶段或 各时期之间往往很难作出如此细化的科学界定特别是社会发生的变化 与人生价值观变 化之间的那种必然联系、那种标志性的相互作用,体现得不够请晰笔 者的意见是分成两个阶段:(1)80 年代,青年思考的主旋律是 “人为什么活着”;(2)90 年代,青年思考的 主 旋 律 是 “ 人 怎 样 活 得 更 好 ” 这 样 的 划 分 似 乎 是 以 时 间 座 标 为 出 发 点的,其实不然笔者 的 意见 恰 恰基 于 80 年 代初 和 90 年 代 初中 国 社 会所 发 生 的重 大 变 革80 年 代 ,正 是 中 国大 陆 在 1979 年 实 行 改革 开 放 之后 开 始 进入 一 个 从 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90 年代,正是 1992 年邓小平同 志发表南巡讲话后,中国大陆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在这鲜明的 时代背景下,相应地在青年中间发生了有关人生价值观的两场重大的讨论第 一 场 重大 讨 论 发生 在 1980 年 4 月 北京 二 位化 名 “ 潘 晓 ” 的青 工 写 信给《中国青年》杂 志,发 出了“人生的路呀,怎 么越走越窄”的感叹。

信 发表后,引 发全国范围内的 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短短一个月内,编辑部和作者潘晓收到的稿 (信)件达万多件同年 7 月《中 国青年报》也应读者要求,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 怎样找到前进的 路标”为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的背后蕴藏着“人为什么活着”这样 一个哲学命题由 此 形成 80 年代 青 年 人生 价 值 观变 化 的 开端 一 个又 一 个 热门 话 题 , 展示了他们思考人 生意义的心路历程:关于影片《沙鸥》中的沙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 讨 论 (1981 年 ) 、关于美国影片《冰峰抢险队》中麦克唐纳是否等于雷锋的讨论( 1982 年)、关于当代中 国 青年 学 习 的榜 样 张 海迪 是 否 幸福 的 讨 论(1983 年 )、关于 故事 片《人 生》放映后对“人生”认识的讨论(1984 年)、关于香港电视连续剧《 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是否值得学习的讨论(1985 年)、关于长江漂流那种冒险精神的讨论( 1986 年) 关于希尔顿饭店招聘员工事件的讨论( 1987 年)、关于大学生毕业分配问题的讨论 ( 1988 年) 等 等 80 年 代 中 国进 入 新 的历 史 发 展时 期 ,经济体 制 的 改造 自 然 而然 地 引 发 观念的变革。

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和引导手段,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 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陆建华,1991)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 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 突广大青年感 到不解的是,他们的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 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青年认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从思想的 苦闷、徘徊到孜孜追求一道道有关“形而上”的人生难题的答案,这种不断的探索伴随 着改革的深化而逐步提高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通过矛盾和冲突而趋于多 元化和个性化第 二 场 重大 讨 论 发生 在 1991 年 12 月 上 海一 位 化 名“ 梅 晓 ” 的大 学 生写信给《青年 报》,就“我该怎样选择生活”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实在的有关“形而 下”的人生问题这封来信坦然地表达了当代青年自我选择生活的新的困惑:现代人注定 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 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 太卑鄙有没有 既不吃亏又不卑鄙,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既有价值又不失感 官生活快乐的道 路可走《青年报》就此发起一场新的有关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

虽然这 场讨论的影响 波及面小得多,但它揭示了新的哲学命题:“人怎样活得更好”,标志 着 90 年 代青 年 人生价值观的新发展据 不完全统计,《中国青年》杂 志从 1991 年以来所 组织的与上述命 题相关的热门话题就有:关于“‘没活干'还该不该拼命干”的讨论; 关于“从自身做 起顶用吗”的讨论;关于在企业当“一个主人的困惑”的讨论;关于 “我的用武之地在 哪里”的讨论;关于“我们怎样看待中国新富豪”的讨论等等进 入 90 年 代,中国的 政 治趋 于 稳定 经济 快 速增 长 ,两种 经济 体 制并 存 的格局开始走向 单 一的 市 场 经济 体 制 ,这 是 不 同于 80 年 代的 相 当 显着 的 特 征 面 对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 活,面对不断涌现的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青年如何学会选择便成了他 们人生道路上的 一个新课题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少了些坐而论 道的东西,多了 些“俗”而实在的内容从宏观思考向微观思考转变,从追求理念到强 调操作性,在本 质上是宏观思考的深化因此,思考“人怎样活得更好”并不意味着不 再思考“人为什 么活着”,只不过中国青年在今天更多地思考前者而非后者,只不过在 思考生命的形而 上的本质意义时更加现实而非浪漫。

某种程度上,学会了生活选择,就 等于拓展了人生 道路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经历了新的矛盾和困惑而趋于现实和 成熟在 这 改 革开 放 的 20 年 中,中 国社 会 的巨 大 变迁 顺应 着 人类 社 会发 展 的 潮流我们已 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并且正从现代工业社会向后现代工 业社会迈步上述 不 同 社 会 形 态 相 应 地 塑 造 不 同 的 人 的 社 会 性 格 :传 统 的 、自 我 的 、他 人的里斯曼,1950 )其 实质就是三种不同的价值指向我们发现,当代中国青年人 生价值观的演变 就经历了从传统(这里的传统不仅是指农业社会给我们所留下的某些封 建传统,而且还 包括受左的影响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传统)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单一价值观 向自我的多元化 的价值观转变,并且正在呈现出为适应社会发展而选择的环境、时尚决 定自己行为的他 人导向的价值观可以说,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演变与世界范围内 的人生价值观演 变在方向上是吻合的,在进程上则是因为中国社会急剧的巨大的变迁而 表现出浓缩性的特征对青年人生价值观演变阶段的分析,虽然离不开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 我们甚至认 为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但是从价值观演变的动力角度看,还有着主观 与客观方面相当 复杂的因素。

限于篇幅和本文的主旨,对此需要另行论述二)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处于一个自我价值导向和他人价值导向并 存、自我价值导 向为主的时期80 年代以来,青 年中的自我价值导向已经出现并且不断强化一 方面 因为青年期是 自我意识形成的人生阶段,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变革大大促进了社会成员 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样,青年对自我价值评价的肯定,在其人生面前以及在社会面前凸 现出来许多权 威性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一现状1986-1987 年 实施 的 一项 有 关北 京 市 大学 生 人 生观 的 大 型调 查 显 示 (注:北京市大 学生人生观调查,由 清华大学刘庆龙等人实施样本数为 2723 份被 调查者对人生“ 自我设计”的态度,持“赞成”意见的占%,“不感兴趣”的占%,认为 “提法 不妥”的占%,表示“反对”的仅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对自我 的看法和 评价:力求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愿受外部事物和他人的摆布与约束的一 种人生价值意愿 谢维和,199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 研究报告(1996)》(注:资料来源 于该报告中的专题报告之一:《 1996 年中国青年思想 道德与文化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共发放问卷5524份,涉及20个省市,研究对象为16〜 35 岁 。

也 用 “自我实现”来概括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在该项研究的问 卷中,有“您认 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如下:“实现自我价 值”为%,“无 私奉献”为%,“发大财”为%,“有很大权力”为%与人生目的相关 的另一 个问题是,“您努力工作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结果选择“实现自我价 值”的为%,“多赚一些钱”的为%,“为国家集体多做一些贡献”的为%这表明大 部分青年人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人生?如 前 所述 ,当代 中 国青 年人生 观在 90 年 代以 后 开 始出 现 从 自我 价 值 向 他人价值导向 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替代,而是后者在前者基 础上“生长”出 来的新变化,是一种在总体上是自我价值导向而某些方面存在他人价值 导向的“矛盾” 现象按有些学者的意见,受环境、时尚等决定自己行为的他人价值导 向,是作为后工 业社会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的本质体现,它造成了一个人的价值主体地 位的消失因此大众文化(他人价值导向)具有消费至上、愉悦至上;整 体性消失;深 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