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 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于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届时,有数百件在苏州从未展 示过的珍贵文物首次向观众公开展出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 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新馆将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 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 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高雅的教育、 休 闲、文化消费 场所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的介绍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情况一、 良好的馆舍位置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 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 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 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 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第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 博物馆新馆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第二,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 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 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 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二、 独特的建筑风格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建一座 2 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 问题就是如何将 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用“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 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 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 19000余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 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 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 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 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 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 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 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 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 可能和保障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 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 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 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 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 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 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认为,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 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 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 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 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 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这里还设有茶室、贵宾室、图书馆和商店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 进入西部主展厅区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巧妙设计的室内卷出几何造型的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白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 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条条白色水花, 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 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 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白然的音色之美。
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表明, 贝聿铭不仅在主体设计上精益求精, 而且在配套设计上力求完美, 他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 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罗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 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贝老眼里是 “最亲爱的小女儿”,因此,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白过问,仔细斟酌,甚至小到馆标、导 览图、邀请函、 手提袋的设计和样式, 这与国内常见的博物馆建筑 “交钥匙”工程大相异趣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设在地下,达8949平方米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黑占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串速,使白然融於建篥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 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 布局精巧其中,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 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 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 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 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 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 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对于庭园中的树,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硬的,刚柔相济, 才能相得益彰为了保护树的白然形态,移植过程中都尽量不作修剪;茶室内侧的紫藤园, 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 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 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三、丰富的陈列内容新的苏州博物馆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 32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为目前苏州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成立46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藏品, 目前收藏的各类文物约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36件,二级文物为1146余件,三级文物为13657余件,以出土文物、 明清书画、印章和古代工艺品 见长馆藏吴江梅堰、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 用具;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批陶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和虎丘东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 真山出土的吴国玉器、原始青馆藏从虎丘塔发现的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 从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01年)所制“真珠舍利宝幢”。
莲花碗和真珠舍利宝幢均系国宝级文物另外,瑞光塔 发现的宝幢内木函壁面彩绘的四天王像和木刻版妙法莲华经卷等,也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 物馆藏商代琰圭、玉琮及唐代、宋代、明代和一批瓷器宋代绛丝、刺绣,明代罗香园 刺绣以及近代著名苏绣艺术家沈寿绣的十二生肖屏、济公像,清代制墨高手程风地的镌有“康熙乙亥”款的“千岁芝墨”等,都是古代艺术精品苏州博物馆还是一个书画巨家, 1986年3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7人专家组对该馆上万件书画藏品进行了鉴定,精选了其中的 539件进行了著录,编入〈〈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第5册,后又遴选了其中的265件,以原画拍摄制定单色图版载入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6册,入选精品数量居全国同等博物馆之首馆藏吴湖帆先生捐赠之〈〈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篷册》 ,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特色藏品苏州博物馆另藏有一定数量的近现代时期的文物史料, 主要是当年忠王李秀成开辟苏福省时相关的文物在民国时期文物中,以孙中山、黄兴、邹容、章太炎的手迹、抗日战争游 击队和中共苏州地下党的文物较为珍贵四、完整的陈列体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示面积 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组),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
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 雅、吴门书画等 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 其中位于地面一层南侧的“吴地遗珍”系列蕴涵深邃,元气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 秘色瓷;元娘娘 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等主题展室 地面一层两个如同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吴塔国宝” 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如昨夜星辰,依然烁烁生辉,分别为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陈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陈列一层北部的“吴中风雅” 系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包括明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 小摆设、织绣服 饰、休憩、宋画斋陈设等十个主题展室设在主展区二层的“吴门书画”系 列意趣灵动,韵味无穷,主题为〈〈“吴门四杰”书画典藏展》,荟萃了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 馆馆藏“吴门四家”书画精品在地面一层北部的常设展览中, 由贝聿铭先生创意,东南大学配合设计的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 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 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 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如屋顶茅草就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而成的,耐潮,经过处理,可 20年不腐;庭院中的石桌取白天然灵璧石,可用来下围棋,石凳也觅白天然卵石。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朴素、白然” 的美丽同时, 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仿宋的字画,让观众感受宋代 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聿铭“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 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的设计理念,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 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除常设展厅外,西部主展区地下的特展厅将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展 览,开馆庆典期间展出的是清徐扬长卷巨作〈〈姑苏繁华图》 这是该图在苏州绘制完成后,经过247年首次回到故乡与观众见面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