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半坡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沙坝安置点实施方案第一章总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项目,是缓解人地制约,为an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就地无法脱贫的特困人口开辟一条生存 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特困人口的温饱,是关系到全面全 面脱贫致富和是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绿春县半坡 乡二甫村委会二甫、略波、保那、大姑4个村民小组,属边远、 冷凉高寒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水、电、路、通信和公共 服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群众文化程度低,收入单 一,增收渠道窄,维持生计难加之,可以利用资源少、获 取市场信息难等因素,制约发展生产自我脱贫因此,当地 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有计划的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 程经县委、政府认真分析、研究、反复论证,决定有组织、 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对二甫村委会二甫、略波、课那、大姑4 个村民小组共计196户"70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 为了做好该项目的前期工作,我县积极组织住建、水电、交 通、农业、教育、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经 过现场勘察,编制了绿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沙坝安置点 实施方案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绿春县半坡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沙坝安 置点1.1.2项目执行单位:绿春县人民政府1.1.3项目主管单位:绿春县发展和改革局1.1.4项目实施单位:绿春县半坡乡人民政府1.1.5项目负责人:绿春县半坡乡人民政府乡长 任志超1.1.6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1.7项目建设年限:计划投资下达后的12个月内1.1.8项目搬迁性质:贫困、生存条件恶劣1.1.9项目搬迁方式:乡内整体搬迁1.1.10项目安置类型:集中安置1.1.11项目迁出点: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委会二甫、略波、 保那、大姑4个村民小组。
1.1.12项目安置点: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委会大沙坝1.1.14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安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 二甫村委会二甫、略波、课那、大姑4个村民小组共计196户1170人建设内容主要有:新建安居房196套,住房面积 13720平方米;基本农田建设160亩;农田水利工程1件, 新建沟渠6千米;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件,建100立方米蓄 水池2座,架设主管道5千米,安装管网5千米;新建水泥 路面2千米,主干道1.2千米,路面宽3.5米,支干道0.8 千米,路面宽2米;实施通电工程1件,架设输电线路3.3 千米,安装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台,进户线196户;新 建卫生室1幢200平方米;新建综合文化活动室1幢200平 方米1.1.16投资概算:概算投资规模为77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702万元,地方补助70万元),其中安居工程及住房附 属设施建设投资42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351万元,省级 补助70万元);基本农田建设投资8万元(中低改8万元, 全部为中央资金);人畜饮水工程投资38万元(全部为中央 资金);农田水利建设投资90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通电 工程投资95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 投资30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村级卫生室建设投资30万 元(全部为中央资金);村内道路硬化投资60万元(全部为 中央资金b1.1.17编制依据:《云南省扶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群体发展规划》、《绿春县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绿春县黄连山保护区贫困群众发展规划》。
第二章项目县基本情况2.1总休概况 2.1.1项目由来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探索扶贫开发的一 项重要举措是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 脱贫致富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德政工程工程的建设对于解决 不适宜生存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 贫效率,促进迁出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发挥重要作用绿春县 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瘠、地理位 置偏远的地区,水、电、路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落 后,改善基本生存条件投资大、施工难、效果不确定为加 快绿春县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解决贫困群众生存条件,我县 主要围绕《云南省扶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群体发展 规划》确定的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体为规划重点,编 制《绿春县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期间主要搬迁 和安置涉及全县八乡一镇4162户19725人搬迁,通过改善 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发展能力、转变思想 观念,调动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稳步推 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使安置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1.2绿春县县情概况绿春县位于云南省南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南 部,地处东经101048^—10239;北纬22。
3312208‘之间,东接 元阳县、金平县,北与红河县接壤,西与墨江县毗邻,西南 隔李仙江与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以山水为界,国境线长 153公里,土地总面积3096.86平方公里全县辖大兴镇、牛孔乡、半坡乡、大黑山乡、骑马坝乡、大水沟乡、半坡乡、 戈奎乡和三猛乡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6个社区,781个 自然村,73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 23万人,居住着哈尼族、瑶族、彝族、拉祜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 人口的98.6%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截止2012年 人均有粮398公斤,人均有粮31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 54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5元,地方财政收入10018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100735万元,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 的山区贫困县,系国家确定的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山 区县之一绿春县十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建县晚(1958年建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 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还很深,贫困面仍然很 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突出表现在:一是历史型贫 困由于建县晚,起点低,资金长期投入不足,路、电、水 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区位型贫困。
绿春县地处边远山 区,交通不便,距省会昆明450多公里,距州府蒙自200多 公里,受中心城市和内地发达地区辐射影响率低,极大部分 贫困群众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和高寒山区,生产生活 条件十分恶劣;三是素质型贫困由于教育起步晚,科技文 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接 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实用技术的能力弱,部分地区农业 生产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 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结构型贫困县域经济总量小,结构单 一零散,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形成,财政自给率低,收 支矛盾十分突出加之绿春县地处边境,长期处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一切服从服务于战争,延误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和建设机遇由于历史、区位、素质和结构型贫困的原因,现有的这 部分特困人口大多居住在高寒、冷凉、边远的山区,人多地 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人畜饮水困难,生存条件恶 劣,交通、信息闭塞,缺乏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方水 土难以养育一方人,县委、县政府过去已做了大量的扶贫工 作,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无法实现 就地脱贫,因此,只有选择易地扶贫开发的方式,让这些就 地无法脱贫的特困人口开辟一条生存发展的道路,才是从根 本上解决特困人口温饱的出路。
2.2项目乡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2.1项目乡概况地理位置及范:半坡乡位于绿春县南部,乡机关驻地距县城152千米,界于东经10213z—10263^,北纬22an39A—2233A之间,东邻平河乡,东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接壤,国境线长30千米,南与普洱市江城县隔李仙江相望, 西与大黑山乡山水相连,北靠骑马坝乡全乡国土面积为370.5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1个社区,57个村民小组、61个自然村、5个居民小组,共2617户10829人,乡境内 地广人稀,居住着哈尼、拉祜等世居民族土地资源:全乡国土面积370.5平方公里实有耕地16377亩,其中,水干田9528亩,旱地6849亩,人均耕地 面积1.5亩水利资源:主要河流有李仙江、小黑江及马尼河半坡 乡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平均降雨量为2590毫米目前 水资源利用率低,地下水几乎未利用气候资源:半坡乡全境为山地,地势南北高,东西低, 境内群山蜿蜒,河谷深切,多陡坡,少平地,全乡最高海拔 1945米,最低海拔320米境内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局 部地区属北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89隹年无霜区一般在350 天左右旱季、雨季分明,每年5至10月为雨季,笛月至 次年4月为旱季,年降雨量2500毫米,80%的雨量集中在 雨季,月最大降雨量96.6毫米,为多雨地区。
2.2.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及劳动力:全乡辖6个村委会、1个社区,57个村 民小组、61个自然村、5个居民小组,共2617户10829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目前,半坡乡主要以农业为支柱产 业,主要经济作物以橡胶、胡椒、紫胶、八角为主2012年 末,全乡粮食总产5734万公斤,人均口粮313公斤;实现 农村经济总收入20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14元2.3项目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3.1项目村委会概况二甫村委会辖二甫、二珠、课沙、保那、大姑、略波 6个自然村地处半坡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61公 里,到乡政府道路为坦石路和柏油路,距县城153公里现有农户365户,总人口 1757人,其中农业人口仃43 人,劳动力972人全村国土面积116.15平方公里,海 拔1330米,年平均气温22 C ,年降水量2500毫米,适 合种植橡胶、胡椒、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26亩(其中:田981亩,地2162亩),人均耕地1.5亩,主要种植橡胶、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69834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46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13.07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1.77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1514元。
该村委会属于特殊贫困村地理位置及范E三■ E.:二甫村委会位于半坡乡东南部,辖二甫、二株、课沙、课那、大姑、略波等6个自然村365户1757 人土地资源:项目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有1・5亩,但25以上坡耕地就有500亩,土壤以黄壤为主,兼有红壤、砖 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层瘠薄水利资源:项目区年降雨量2500毫米,相对湿度68% ,多年平均蒸发量1470.6毫米,但水资源受地理、气候环境的 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汛期和旱季降雨分配悬殊极大,汛 期5月至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8-86%o气候资源:项目区境内全为山地,河谷深切,多陡坡, 少平地,最高海拔1945米,最低海拔320米,平均海拔1420 米,平均气温28Co第三章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1编制的指导思想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 目标,以生活在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地区的农村贫困人 口为对象,以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集中力量, 稳步推进”的思路,通过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 高综合发展能力、转变思想观念,调动搬迁群众自力更生、 自建家园的积极性,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使安 置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效恢复和改善迁出区的生态环 境,为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3.2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易地扶贫搬 迁规划,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积极引导相关 工程项目、整合有关支农惠农资金共同扶持安置区经济、社 会发展,确保实现“迁得出、稳得住、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