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讲 现代日本文学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25KB
约9页
文档ID:380847416
第三讲 现代日本文学_第1页
1/9

第三讲 教案一、授课时间:2009 年 10 月24 日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现当代日本文学 四、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现当代日本文学的学习,掌握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和讨论法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1、川端康城及其《雪国》 七、教学基本内容第三讲 现当代日本文学一般来说,日本现代文学的起点是 1923 年,以关东大地震为界1924-1934 年间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时期1924 年6 月青野季吉、小牧近江、金子 洋文等13 人创办的《文艺战线》,并公开宣布建立“立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的艺术方面的共同战线”1925 年 12 月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经过多 次分裂和组合,1928 年成立了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即“纳普”),并创建 机关报《战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高潮在“纳普”时期,出现了许多作 家和理论家其中,藏原惟人(1902-1991)就的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小林多喜 二(1903-1933)就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 (1928)、《蟹工船》(1929)、《为党生活的人》(1933)此外,还有平林 太子(1905-1972)的《来自糖厂》(1928)、德永直(1899-1958)的《没有太 阳的街》(1929),以及叶山嘉树(1894-1945)、黑岛传治(1898-1943)、中 野重治(1902-1979)和宫本百合子(1899-1951)等人的创作,表明日本无产阶 级文学获得全面丰收。

然而二站前夕,日本政府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行了疯狂镇压, 许多作家被迫转向1934 年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宣布解散,从此日本无产阶 级文学进入低谷1923 年大地震后,日本文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新感觉派”1924 年由横光利一(1898-1946)、川端康成(1899-1972)、中河与一(197-1994) 和片冈铁兵(1894-1944)等 14名作家在菊池宽支持下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 当时日本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对了该杂志后说道:“我觉得《文艺时代》派的人 们具有的感觉比以前出现的不管什么样的自我感觉艺术来,是更新的、在语汇和 诗以及节奏的感觉中生存的感觉新感觉由此得名该派开创了日本现代文学 史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其主要理论家有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他们反对自然 主义文学的写实手法,强调以新的感觉和新的技巧对现实做精美的加工1927 年5 月《文艺时代》停办于是该派作家开始分道扬镳有的加入无产阶级文学 的行列;有的成了“新兴艺术派”发起人1931 年新兴艺术派又分为“新心理 主义”和“新社会派”这些流派的形成为日本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23 年前后,日本现代诗坛出现了新的诗歌运动。

该运动由于深受西方文 学思潮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新锋派诗歌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有冈本润 (1901-1978)和小野十三郎(1903-)创办的具有无政府主义式的杂志《红与黑》; 1924年由高桥新吉(1901-1987)等人创办了《亚》推行达达主义1928 年由春 山行夫等主编《诗和诗论》注重新精神的诗作与此同时,日本诗坛也出现以中 野重治(1902-1979)、小熊秀雄(1902-1940)等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运 动这样一来,在日本形成了无产阶级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相对待的局面 1923 年后,小山内熏(1881-1928)和土方与志(1898-1959)为日本现代戏剧 的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久,日本剧坛出现了以村山知义(1901-1977)和前 田是也(1904-)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戏剧二次前夕,日本文坛出现了“文艺复兴”的现象所谓文艺复兴是指从无产 阶级文学向纯文学的转向1933 年文艺春秋杂志社召开了“文艺复兴座谈会” 复兴首先表现在大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上如永井荷风的《向日葵花》(1934)、 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1933)、德田秋声的《勋章》(1935)等等与此同 时,青年作家也加入此行列。

如石川达三(1905-1985)的《苍氓》(1935)、 石川淳(1899-1987)的《普贤》(1936)等等不久,“文艺复兴”运动就被 “日本浪漫派”和“国策文学”等取代1935 年《日本浪漫派》杂志创刊代 表人物有保田与重郎(1910-1981)、左藤春夫(1892-1964)等该派主张借用 日本传统文学和古典审美来宣扬“日本精神”和“民主主义”七七“事变后, 日本国内为鼓吹战争,美化战争,日本政府先后组织了“大陆开拓文艺恳谈会”、 “经国文艺会”等,要求文学创作应该服务于战争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除了 少数作家没有涉及政治外,大部分都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二战结束后,日本文坛出现了新的局面1946 年由德永直、宫本百合子、 秋田雨雀等组建了新日本文学会该会以民主主义文学为基础这时期重要的作 家和作品有:宫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46-1947)和德永直的《静静的群 山》(1949-1954)等1946 年至 1950 年日本第一战后派与第二战后派作家相 继出现代表作家有第一批战后派有野间宏(1915-1991)、椎名麟三(1911-1973)、 梅崎春生(1915-1965 )等;第二批战后派作家,如岛尾敏雄(1910-1986)、 安部公房(1924- 1993)、三岛由纪夫(1925-1970)等。

与此同时,日本文坛 还出现了无赖派和其他流派他们反抗权威,以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 法如太宰治(1909-1948)的《斜阳》(1947)、尾崎一雄(1899-1983) 的 《虫子的二三事》(1948)、丹羽文雄(1904- )的《讨人嫌的年龄》(1947)、 舟桥圣一(1904-1976)的《雪夫人的绘图》(1948)、高见顺(1907-1948)的 《在我的心底》(1947)等都体现了这一点50 年代起,安冈章太郎(1920- )、吉行淳之介(1920- )等第三批新人 开始登场他们的小说以朝鲜战争和日本军需经济为背景,以私小说的风格开展 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随着石原慎太郎(1932- )、开高健(1930- )、大江健三 郎(1935- )的知名,昭和三十年代派开始出现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 节》(1955)表现太阳族年青人的新道德观念大江健三郎对个人和人类不幸的 关注在《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和《核时代的想像力》(1970)等小说中 反复出现新的观念和独特的文体受到读者的欢迎1955 年是日本文学史具有 意义的一年与此相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文坛出现了“第三代新人派”。

他们主张以个人角度表现时代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安冈章太郎(1920-)的《花 祭》(1962)、吉行淳之介(1924-1994)的《阴暗的节日》(1961)、阿川弘之(1920-)的《云之墓》(1965)、远藤周作(1923-1996)的《海和毒药》(1957)、大江健三郎(1935-)的《个人体验》(1964)等《雪国》川端康成是日本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早期作品 有《伊豆的舞女》(1926)、《母亲的初恋》(1940)等这些作品大多描写艺妓、 舞女等下层女子,表现她们的不幸和纯洁的爱情,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同情战后, 他继续早期创作的道路,写出了《舞女》(1951)、《名人》(1954)等作品,但同 时也创作了表现唯美—颓废思想的作品,如《千鹤》 (1949-1954)、《山之音》 (1954)、《睡美人》(1962)、《一只胳膊》(1964)等由于他以敏锐的感觉,高 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 1968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其中 篇小说《雪国》(1937)就是他三部获奖作品之一,日本现代文学评论家伊藤整 认为该小说是“川端康成达到其顶点的现代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的确,这部 小说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川氏的集大成者换句话说,小说不仅反映了川端 康成对美的执著追求,还体现了他浓郁的虚无主义思想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是《雪国》的开篇句子该句不 仅暗示了时间的转换,即由现实世界转化为虚无世界,而且它还将读者引入一个 由川端康成精心营造的纯洁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冷清的虚无、幽暗的群山、皎 洁的月光、流动的夜景、飞雪的穹宇、 飘浮的雪花 、多姿的红叶以及透明的银 河,无不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许,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演绎出岛 村、驹子以及叶子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雪国》的人物不多,共四个然而这四个人物却集中表现了川端康成的虚 无主义思想总体来看,岛村是一位空虚无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 住在东京的一个商业区,家境较殷实,因而能够坐吃家产、无所事事岛村生活 态度中的虚无主义思想十分明显行动上,他颓废堕落;思想上,他充满幻想 他将现实的一切都看成“徒劳无益”,因而在他眼里,只有沉浸在非现实的幻想 中才能感到一种虚无的魅力,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他不辞辛苦地登山就是如 此可以说,岛村冷漠的虚无主义思想支配了他的全部生活方式和整个性格的发 展变化过程。

为了弥补精神的极度空虚,他时常寻花问柳不过这样的生活并没 有让他摆脱空虚的束缚,相反还加重了他的精神苦痛他从来不看西方舞蹈,却 热衷于“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西方舞蹈的文章”,其目的是为了寻求轻松;他到 雪国寻觅消遣,表面看来是为了“唤回失去的真诚”,其实是在空虚的自我表现 中寻求寄托,以求“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慰”都市生活让岛村觉得乏味,于是 他孤身来到雪国,遇见了驹子和叶子起初,他摆出一幅正人君子的样子,大谈 要与驹子“正正经经的交朋友”,决不打她的主意可是他心里却时常想着“自 己原本就是她”一旦他得到了驹子自然就会失去兴趣,扬长而去半年后,他 玩弄自己的手指,回忆接触驹子时手指留下的余热,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本能 欲望和肌体之渴然而岛村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他渴望得到幻想中的冷艳、虚 无、缥缈的超现实的美,所以叶子的出现让他感到“一种不是人间的象征境界”、 “透明的幻影”和一个“美的不胜悲凉的声音”他倾心于叶子,把她看成超现 实美的化身可是这种美是冷峻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的倾心最终换来的是 一场徒劳因此,叶子的死使岛村对她的爱构成了非现实世界的幻想于是小说 结尾写道“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了下来”。

很明显,岛村的精神 是颓废的,感情是苍白的由于奉行“徒劳无益”的思想,因而他无论何种努力 和追求都注定要以失望而告终川端康成有意识地安排这种悲剧性结局,目的就 是要表现岛村的虚无主义思想如果说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思想在岛村身上主要是通过思想活动来表现,那 么在驹子身上则是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作为与叶子——岛村精神幻想式的 人物相映称的人物,驹子显得充实她安于贫困,在雪国偏僻的小山村给人帮工, 丝毫不羡慕都市生活,当有人问她为何不城市时,她明确地回答自己对东京早已 心恢意冷这种甘于淡薄的生活正好反映了驹子淳朴的性格她心地善良当她 得知行男病危时,她不惜改行做陪酒女郎,把卖笑的血汗钱汇给医院驹子也经 历了人间的沧桑,沦落风尘,但并没有因此而湮没于纸醉金迷的世界相反,她 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以 及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她一心崇尚艺术,因而在与岛村的闲 谈中得知他熟悉舞蹈,自然而然将之作为知音她真心倾慕岛村,她明知道岛村 有家室,明知道是个靠不住的人,还愿意委身于他,而且在岛村面前,驹子始终 都是一幅温和的样子即使岛村弃之而走,她也毫无怨言。

可以说,她对岛村的 爱恋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的但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这种爱 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岛村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 “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