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术的概述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凝结而成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在 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之下,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性,防身、健 身、修性、娱乐等多功能于一炉,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第一节 武术的定义一、武术概念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 民族传统体育 根据定义可以从三个属性来进行剖析: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其次,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二、武术名称的历史变迁: 如功夫、国技、国粹、国术等武: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子》中,分为止、戈二字,其实只是制止横暴,停 息战争其意为武力服人,亦泛指军旅之事,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则多称为称"技击"意即 以技术击打对手,今天与表演武术相区分,秤实战武术为“技击”(属兵技巧一 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如《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 记载,仍是指实战的搏击至汉代以后堂、宋、元、明、清多沿用“武艺”一词 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 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第二节 武术的起源一、 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需要 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为了生存,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 开 始用棍棒、石块等作为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并遂渐产生了击、刺、劈、砍等 动作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虽然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 的范畴,但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是武术的雏形•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之后的经验总结到了氏族公 社时代,经 常发生 部落战争,因此在 战埸上搏斗的经验 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 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可以说,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 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用“武舞”来鼓舞士气 武術作为舞蹈的一种形式周代通常利用「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 气,周代设 “序”, “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中的运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因此,武术的技击技术进一步发展这时比赛武艺的形式已多种多样,并很讲 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 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时期作为一种竞技形式为群众所喜欢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设置赛场,有比赛服装。
秦汉以来, 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 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 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汉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有剑舞、刀舞、钺舞等,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武 术流派•唐朝实行“武举制”唐代开始实行了“武举制”,并通过考试对武艺出众者授予相应称号,这 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疾足之士” 等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使人们练习武艺蔚然成风裴民将军的 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 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元时期以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 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 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据史料记载,从 宋代开始出现民间练武组织,诸如“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 “角抵社”(相朴)等,并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和传播武艺。
•明清时期各流派林立,拳种纷呈明代,武术又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在技艺上有长足的进步,而且出现 了一批武术论著,如《纪效新书》、《武篇》、《耕余剩技》等这些论著不同 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特征、运动方法等,有的还附有动作图解清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曾一度限制练武但由于武术在 民间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由于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反清复明的组织,至 使武术不但未能限制,反而使各流派的武术不断发展,纷呈于世民間通過「社」、 「館」等形式秘密傳授武藝这些流派,以他们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南派、 北派,南派精于拳法,南派精于腿法,故有“南拳北腿”之说;以练功方式和技击 风格的不同,又分为内家和外家,外家注重外形动作,主张“先下手为强”,内家 注重内功,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清代的中后期,太极拳、形意拳、八 卦掌、八极拳和炮拳等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当时社会上有影响的拳术明 清时期是 武 术大发展 时期, 流 派林立,拳种 纷显拳术有长拳、 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 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民国时期出现拳社、武术会等组织民国时期,社会上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拳社、武馆。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 1928 年“中央国术馆”成立• 1936 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1956 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 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1957 年武术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1985 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 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 1987 年在横滨举行了每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 1999 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 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 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 “把武术推向世界 ”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第三节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技术风格其特点有三: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 技击性非常明显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目的在于战胜对方。
套路运动尽管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攻防技术的原形有所变化,但仍保 留了技击的特性,踢、打、摔、拿、击、刺是套路的技术核心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武术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练习时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③广泛的适应 性3.广泛的适用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各 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他们有不同的动作结构、 技术要求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要武术中的龙形掌拳术表演武术的作用:1改善和增强体质 2.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3.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作用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 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 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 “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 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 展。
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 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适合于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坚持锻炼,有 较明显的疗效对抗性的散手、推手、武术短兵器、武术长兵器等竞技项目,运 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第四节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一、划分的依据武术内容与分类 的划分:过去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 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 一般是按其 运动形式划分表:中国武术分类 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搏斗和功法运动三大类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运动变化 变成的套路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照演练形式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 形式 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 目前竞赛中开展的项目有散手和太极推手两项第五节 武 礼动作的基本要领:右手四指并拢卷曲,大拇指扣在食指与中指中节上,这叫 拳;左手四指并拢、弯曲,大拇指弯曲扣于食指根节上,这叫掌;右手是拳左手 是掌,左手放在右拳上面,置于胸前,整个撑圆,拳轮向外侧,这个动作就是武 礼。
下面讲一下武礼的来历所谓拳(这个拳与平时练武所要求的拳掌一样),五个指头,有四个区间叫 四海,五指叫五湖,即平时讲的“五湖四海”,过去讲“五湖四海皆兄弟”五湖 四海大家合在一起,卷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大家都很团结、友爱这样就形成 一个坚强的堡垒,形成坚实的拳头,打出的才会有力在古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动 武,但拳就是要动武的,那么左掌就是要挡住右拳不要动武,把它放在胸前,是 说你好,表示武术礼仪1、 徒手礼(1)抱拳礼 此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 的,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 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 20--30 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图1)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 习和比赛时,可模拟似地行抱拳礼,两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图2)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 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
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 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 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 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2)注目礼并步站立,目视受礼者或向前平视,勿低头弯腰,表示对受礼者的恭敬、尊 重(图3)若表示对行礼者答诺或聆听指教受益时,可微点头示意(图 4)2、持器械礼此礼是习练武术器械时行施的礼节,礼仪内涵同“抱拳礼”(1)抱刀礼左手抱刀,屈臂使刀横于胸前,刀身斜向下,刀 背贴附于小臂上,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 立掌,以掌根附在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骨窝同高, 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目视受礼者(图 5)2)持剑礼左手持剑,屈臂,使剑身贴小臂外侧,斜横于胸前,刃朝上下;右手拇指屈 拢成余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骨窝同高,肘略低于手,两臂 外撑;目视受礼者(图 6)3)持棍礼右手握棍把段(靠棍把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 棍身直立,棍梢向上;左手拇指屈拢成侧立掌,掌指向上 掌心与右手指根节指面相贴;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两 手与锁骨窝同高;目视受礼者(图 7)。
4)持枪礼右手握枪把端,屈臂于胸前,枪身直立,枪尖向上; 左手拇指屈拢成侧立掌,掌指向上,掌心与右手指根节指 面相贴,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两手与锁骨窝同高;目 视受礼者(图 8)其它器械的持器械礼,参照上述规范统一不再一一列举3、递械礼1)递刀礼图图 10并步直立,左手托护手盘,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