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六年级毕业练习卷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0.50KB
约18页
文档ID:40644596
小学六年级毕业练习卷_第1页
1/18

六年级毕业练习卷一、语言积累1、看拼音写汉字(8%)dǐ yù pái huái miǎo shì chè dǐ wǔ rǔ jīng zhàn liáo liàng chú chuāng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几个来自寓言的成语10% 兴国安( ) 排山( )海 应接不( ) 神机( )算 完( )归赵 理直气( ) 衣( )楚楚 前( )后继———————————————————————————3.a.将句子补充完整 22%⑴ 锲而不舍,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又誉其矛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b、根据课文填空本学期,课文中有许多人物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 的廉颇,有_____________的诸葛亮,有___________________ 的张 思德,有___________________ 的李大钊,有___________________ 的桑娜,有 ___________________ 的詹天佑。

c.按要求填空⑴ 杜甫是唐代的三大诗人之一,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他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还在积累运用中学习了他的《 》 你课外还学过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诗篇⑵ 你在课外还积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像“日日 夜夜”这类的词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刚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 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人名言)(4) 、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怎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二、阅读 30%(一) 、伞的女孩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 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 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 的女孩先当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 问她是做啥的。

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 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 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 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 “摊位” 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 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 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 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 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 (1.5 分)打量(liáng lìang) 上浮(fú fóu ) 兴(xīng xìng)旺2、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写下来: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3、从第 3 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___改___ (1 分)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______________比成______________ (1 分)(二)理解与感悟5、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 “因地”在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 “制宜”在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6、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 ,理由是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来看, “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_ (2 分)7、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分)(三) 、表达 (2 分)8、请你为打伞的女孩另写一首新的《带路歌》 —————————————————————————————--———————(二) 、挪 树⑴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⑵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 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 了……⑶老花匠来了。

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 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 空缺一个位置⑷“人挪活,树挪死 ”有人说⑸腊梅会挪死吗?我怕⑹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⑺他铲开了!刨开了!⑻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常常地在地 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轮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 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 得骇人⑼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⑽“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⑾“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⑿“不砍断怎么挪呀!”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⒁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这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 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 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⒂“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⒃“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割断了⒅“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⒇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21)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 置上。

22)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23)那老土依然沉重24)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25)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26)它会死吗?(27)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透!(28)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29)又过了几天30) 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31) 腊梅新生了!(32)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33)人挪活!树也挪活!(34)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 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积累与运用 1、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3 分) ____一息 风姿飘__ ___有声 __不经心 丰__秀美 万花__谢2、文中第(8)段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打上○,并改正A__B__C__D_(2 分)3、文中出现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4、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诗《_________》 ,作者是____ (1 分)(二)理解与感悟5、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4 分)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 )②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 ( )③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 )④这里的风物一定会:……( )7、 “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衰弱的千金” 句中的“千金”在文中指________(1 分)8、第 (34)段中,画“--”线的句子里含着什么意思?把你体会到的含义写下来 (1 分)9、按要求概括①第⑷段到第 (2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________(1 分)②本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③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 分)10、朗读第(31)优“腊梅新生了”一句,应重读的词语是____,应读出 ________的感情 (1 分)小学语文毕业班复习——句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小学 阶段,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能把话说(写)得完整、通顺、清楚、明白,并且比 较具体生动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1、句子的构成。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 、 “什么” ,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 “是什么” 例如:“春天来了 ” “我们是少先队员 ”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练一练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⑴ 他在座谈会上( )自己的意见⑵ 今天是( )⑶ ( )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⑷ 大家都积极地参加( )⑸ 1946年人们( )第一台电了计算机⑹ 在党的培养下,雷锋成长为一个伟大的( )⑺ ( )真是热闹极了⑻ 我们观看了( )的( )2、句式有的句子可以变换句子的形式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为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把两句改写成一句例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真理吗?”(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为了强调突出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真理。

例2、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改成:凡卡说:“我在给爷爷写信”把第三者的转述改成某人直接叙述的话,使人读起更亲切例3、我羡慕他改成:我羡慕他聪明把两句合并成一句使语句更简洁例4、我把三百颗菊秧救活了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句式:有的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如:王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有的一个句子中两个词说法不同但表示同一对象如:第十一届亚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练一练】⑴ 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象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⑵ 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上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⑶ 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⑷ 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蚂蚁吃了一条大虫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⑸ 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3、修饰句子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种修饰句子的方法:⑴ 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