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复印期号】10【作 者】钟坚【作者简介】钟坚,深圳大学专家,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深圳 518060)【正 文】ﻫ “深圳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佳、影响最大的一种特区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发明了世界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深圳发明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对全国作出的奉献,都是巨大的、惊人的,的确值得大书特书[1]在国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忆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ﻫ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ﻫ (一)改革开放局部推动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有关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规定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都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有关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ﻫ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开始都市基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都市基本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都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定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公司体制(1983)、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开办蛇口工业区(1979),开放沙头角(1983),先后开放文锦渡(1978)、蛇口码头(1981)、梅沙(1984)、沙头角(1984)、赤湾(1984)、大亚湾(1985)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发明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84)这一时期重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老式筹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经济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对的的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引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3](P51-52)ﻫ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动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ﻫ 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目前还是刚起步,因此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但是,据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3](P133)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规定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本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种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
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种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动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ﻫ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运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沙角B电厂、华侨城(1986)、大亚湾核电站(1987)和广深高速(1987)等一批基本设施二是运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公司和“三资”公司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公司,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局限性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伙,创立科技工业园(1985),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立沙头角(1987)、福田(1991)两个保税工业区,增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公司,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七是开放妈湾码头(1990)、皇岗口岸(1991)和盐田港口岸(1992)、深圳机场通航(1991)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出口贸易不小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都市第二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始终居全国大中都市第一1987年,邓小平说:“近来深圳技术比较高的产品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开放政策的成功就要看这一点,这是真正的成功。
[2](P1191)ﻫ 第二,全面推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中共深圳市委提出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从初步改革转向进一步改革,要逐渐向配套、综合、全面方向发展一是率先进行国有公司股份制改革(1986),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87),实现公司承包制、股份制,履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涉及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1986),开办招商(1987)、深发展(1987)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1988);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1991);公开发行股票(1987),建立证券交易所(1990)三是突破国有土地老式管理体制,初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1987)四是改革住房制度(实行商品房、微利房、福利房制度),逐渐实现住房商品化(1988)五是机构调节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1988)六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86)这一阶段重要是配套改革、全面推动,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和运营机制初步形成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筹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府制定地措施律和法规的权力ﻫ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都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四个窗口”作用进一步加强1992年春,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紧张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3](P372)同步,也发生1988年的“蛇口风波”、1992年的“股票风波”等重大事件ﻫ (三)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ﻫ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到一种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重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重要依托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时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1995年,江泽民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此,中共深圳市委实行战略调节,提出“三个主线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老式的筹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特区发展从重要依托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
同步,提出以“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的,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都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ﻫ 在体制改革方面,深圳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进行了大胆摸索一是深化国有公司改革,建立现代公司制度(1994)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1992)三是完善所有制构造,增进民营经济发展()四是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业务和制度,建立外汇经纪中心(1994),建立产权交易市场(1993),发展技术市场(1993),哺育创业投资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或取消审批核准事项,1998),推动财政体制改革(1996)、推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1998)、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六是深化分派制度改革,履行公司经营者年薪制(1997)、履行按劳分派和按生产要素分派相结合的分派制度()七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相继实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1992)和工伤保险制度(1993),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改革试点(1995)。
八是全面推动依法治市,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涉及深化机构改革,实行九个法定化()九是推动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十是推动基层民主建设(1993)、司法体制改革()和建设反腐保廉避免体系等 在对外开放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水平,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公司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建设盐田港(1993)、开放盐田港口岸(1992)、开放深圳机场口岸(1993)、运用外资外技建设大亚湾核电站(1994)二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1995)和外商投诉中心(),率先对外商和外籍人实行国民待遇(1996),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运用外资水平三是深化口岸体制改革按国际惯例推动口岸体制重大改革,进一步简化查验手续(1992);文锦渡、皇岗、沙头角口岸实行统一报关,提供一条龙服务(1994);皇港口岸试行24小时通关,实行集中报验(1994);到港旅游的外国人到深圳72小时免签(1994);口岸实行查验措施改革,取消进出车辆通道申报查验环节(1995)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实行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增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五是积极推动深港投资与贸易合伙、基本设施和口岸合伙(盐田港扩建、深圳河治理等)、金融服务业合伙(1997年深圳高速在香港上市、开通港币支票双向结算业务、外币即时支付)、旅游合伙(实行144小时便利措施),等等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都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提高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市生产总值持续实现1000亿元(1994)、亿元(1998)、3000亿元()的跨越,仅“十五”期间就合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都市前列同步,发生1993年清水河大爆炸、1995年特区前程问题大讨论等重大事件ﻫ (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ﻫ 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四个难觉得继”的问题胡锦涛视察深圳,规定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国际化都市的战略目的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的先后实行“文化立市”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新的成就。
在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步,加快推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国有公司改革,将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食品总公司等市属国有公司部分股权转让,初步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履行起管人、管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