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字的演变(总)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1KB
约21页
文档ID:480032488
汉字的演变(总)_第1页
1/21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文字在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曾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记 事方法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谈到过汉字的起源:“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 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许慎认为,汉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起初是庖牺(伏羲)氏创作八卦 符号用来表示世界万象;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但却难以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直至 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查1. 结绳记事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记事的方法可能有多种,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 法所谓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原始时期,人们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 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 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这样的方式似乎只能帮助记忆, 本身还不能独立完整地记录事情,所以几乎不可能形成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 孕育阶段。

2 •契刻记事除了结绳记录之外,还有通过在树皮上、木头上做记号以及契刻等方法来记事的契刻也往往与数字有关人们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 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 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木契上的简单刻划,也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不能算是文字不过,契刻的这种形 式,却很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古人利用这种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 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传递某种信息,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青铜器文字或 竹简木牍这类文书,继而慢慢形成了文字和文献3.仓颉造字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汉字是由华夏民族始祖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战国两汉时 代,普遍流传仓颉造字的传说,当时的文字启蒙书(也是最早的字典)称为《仓颉篇》, 也反映了这种观念古人把汉字看做神圣的东西,认为造字的人也跟普通人不一样 《淮南子•本经》更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以后,人们更把仓 颉神话,说他“四目灵光”,与凡人不同而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仓 颉造字说加以肯定,此后人们更加坚信不疑在原始时代,人们为常常会在竹木片或其他器物上刻画一些符号来帮助记忆。

这种 符号通常不可能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自然不能看作文字只有当这些符号有了相对稳 定的读音和意义,并且集中在一起用于记录语言,才具备文字的性质因此,历史的发 展需要出现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来进行文字的搜集和加工整理文字的产生并非是一人之功,肯定集合了众多的智慧,但是类似仓颉这样的人物出 现并首先为文字的形成做好充足的铺垫,也许是合乎历史条件的事情第二章神秘的甲骨文1. 最古老的汉字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早也是最完备的汉语古文字资料关于它的发现, 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清国子监祭酒、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生了场病,医 生给他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文学家刘鹗在王家做客,两人都好奇这“龙骨” 究竟为何物,于是拿出来一同观看,却发现这些“龙骨”是大大小小的骨头片,上面还 有些契刻的图画,似文字非文字两个老朋友感到惊讶,王氏重金购买大量龙骨作了初 步的研究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 安阳的小屯村,遂派人大力搜求,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原来,这些“龙骨”是 河南省安阳县的农民种地时在黄土层下偶然发现的,继而卖给了药铺。

经研究,它们便 是三千多年前商朝用来记事的龟甲和兽骨2. 甲骨文的功用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占卜吉凶据历史记载,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水边上小屯村一带,曾经是殷商都城当时的朝代, 无论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私事都要事先占卜,向神灵或祖先的灵魂询问事情的吉凶,求鬼 神保佑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异常广泛,包括打猎、征伐、农业、气候、天象、地理、 祭祀、疾病等等为他人占卜的人被称为“巫”或“史”,占卜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上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小孔,然后在边上用火灼烧,骨面上即出现裂纹,旧称为“兆” 巫史们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并把占卜之事和结果用文字刻在甲骨上,称其为“卜辞” 有少量甲骨所刻的不是卜辞,而是记事的文辞,但内容也多与占卜活动有关3. 甲骨文的特点从数量和结构来看,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系统性较强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一一象形、 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图画文字的特征 仍然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是:(1 )在字形上,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事物的特征,而笔画的多少、正反却不统一, 字体的大小、长短也变化多样;(2)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即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 )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所以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大多数笔画较细 瘦、方正4. 甲骨文的价值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中,只有以殷墟甲 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传承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明史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 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 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保留至今,成为今天的方块汉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德价值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钟鼎上的金文1. 青铜与文字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冶炼铜的时候加入一定比例的锡,可以提高青铜的硬度 和降低铜的熔点,因而被广泛采用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大体上有: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烹炊器、车马器、度量衡等等殷商时期,人们的行动都要受到神灵的指示, 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神灵的格外敬重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制造铜器作为祭祀祖先的道具至厅西周,使用铜器的范围 更广泛了祭祀祖先、诸侯封赏、重大事件等,都会铸造铜器,并将重大事件记载于其 上,即为铭文。

上古时代将铜称为金,因此把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又因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所以青铜也可用“钟鼎”代名,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西周、 春秋时期的文字,主要都是金文青铜钟鼎】2. 金文的特点金文和甲骨文一脉相承,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但是因使用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不同,金 文又具有如下的特点:① 笔划粗壮厚实、逐渐线条化,曲折笔画逐渐平直化,力求字形方正匀称;② 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③ 字形接近长圆,渐趋整齐,笔划粗细和字体结构较为匀称;④ 有的字和偏旁开始定型,异体字仍然存在但相对减少;⑤ 一般从右往左直行书写,成为后世汉字书写的典型款式金文】3. 文字艺术品中国的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商末周初,中 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制作精湛、花纹多彩,艺术欣赏 性十分高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从夏商时代到战国晚期,青铜礼器被统治者用来祭 祀祖先,宴飨宾客,歌功颂德,死后埋葬于地下,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更是身份、地位 乃至社稷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 守法度,而不能逾越。

中国青铜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青铜器铸刻 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一两个字,商代晚期开始增多西周时期是铭文大 发展时期,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达 497字,是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这些铭文书体 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就是书法艺术品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主要由铭文来体现商周时代距今已很遥远,由于历史的变迁, 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献极少,而青铜器铭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 现实生活的反映,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第四章书同文字一一小篆1.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周的中心地区关中,继承了西周的文字系统,并在西周 文字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秦系文字,即大篆大篆也称籀(zhdu)文之所以称之为籀文, 是因为这种文字收录于已经亡佚的中国古代字书《史籀篇》 ,但部分字形保存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出土了十 个顶圆底平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原刻 700多字,现存300多字,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 ,为大篆的代表。

大篆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字形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 其主要特点是: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石鼓文】2. 小篆的规范与通行战国时期,各封建诸侯国之间政治上割据,经济发展程度很不相同,语言差异比较 大,文字的形体也很不一样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等人以春秋战国时 期的秦国文字为基础,制定出一套标准字体来统一全国的文字,这种字体称之为小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书同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大多数小篆直 接取之于大篆,而对少数大篆做了笔划和结构上的省改秦朝统一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系统的文字规范, 不仅整理了大量的异体字, 还在在规范过程中进行了文字简化汉字发展到小篆,象形的意味大大减少了,进一步 方块化、符号化,逐渐开始定型小篆的形体结构跟以前的文字相比,主要有三方面的 不同:一,字形固定,每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单独成字或做偏旁二,在一个字里各部分的位置固定化,不能随意变动;偏旁不能随意更换或增减 三,笔画、结构简易规范,便于书写廿睢i介新馴3. 小篆的地位与发展秦国地处西周故土,秦文字更多继承了周代文字的特点。

随着时代变迁,秦文字逐渐规 整化,特别是小篆的发展比较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所以秦灭六国以后,以小篆为基础 统一文字,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效果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 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 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后秦文字为汉代所继承,成为正宗东汉和帝年间(公元89—104年),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作《说文解字》一书, 此书收9353个小篆字形,总结了小篆的规律,是最丰富、最系统的一份秦文字资料, 成为此后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1 液古閣藏板【《说文解字》】第五章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1. 隶臣创字隶书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国,关于它的产生,《说文解字•叙》云:“隶书乃秦始皇 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据历史考证,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与篆书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都共存于社会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认为,在隶书形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文 字的官府书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邈此人可能对隶书做过一些加工整理,因此就产生 了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战国时代,办理文书事务的下级公务人员被称作隶臣或徒隶,由于事务繁忙、文书 众多,平常的手头书写较为简单草率,隶书由此而产生并得名。

大多数学者把从战国晚 期直到汉初的时间,看作是隶书的初创阶段此时的隶书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只是一 种新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