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自迩集》研究述评 刘娜摘 要:《语言自迩集》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威妥玛编撰的一本汉语教科书,对世界汉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些年来,有关《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越来越多,且涉及方方面面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评述,包括《语言自迩集》的整体面貌、教材教法、语言本体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等,并总结了《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特点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关键词:《语言自迩集》;现状分析;展望《语言自迩集》是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威妥玛创作的汉语教科书,是一本主要针对当时海外雇员的北京话口语教材该教材成书于19世纪中叶,共三版,历经近40年作为一本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对中国的汉语教学乃至世界汉语教学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本北京话口语书籍,它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音系,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北京话语音系统,这对研究北京话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举足轻重的著作,早期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关注,在经历了简单介绍和片面评价与马氏文通百年引发的价值讨论后,终于随着新一轮的文献发掘和对外汉语教学史热点的推动进入了全面深刻研究《语言自迩集》的阶段。
近些年来,随着对《语言自迩集》价值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言自迩集》,这些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对深入挖掘《语言自迩集》很有帮助本文对最近二十年来有关《语言自迩集》的介绍、教材研究、语言本体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进行综述,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特点与展望一、《语言自迩集》相关研究简介(一)整体介绍从内容上来看,对《语言自迩集》的介绍可以分为整体概貌和版本考辨两个方面1.整体概貌在整体概貌方面,张德鑫(2001,2003)、张卫东(2002)、胡双宝(2002)、顾亮(2009)等介绍了威妥玛其人,《语言自迩集》的大体情况以及它对汉语研究、北京官话研究的贡献等,这些介绍对了解《语言自迩集》的内容、价值等很有帮助卢晓敏、魏德胜(2017)从《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清末汉语教科书这一视角出发,指出《语言自迩集》的著录存在着作者姓名不详、卷数不准确、馆藏信息欠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语言自迩集》的相关情况做了梳理2.版本考辨在版本考辨方面,主要集中在对《语言自迩集》三个版本的对比研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王澧华(2006)对《语言自迩集》三个版本的作者,全书的结构体例、教学安排和读者的需求反馈以及刊印、流传进行了探讨。
宋桔(2013,2016)考察了《语言自迩集》三个版本在内容及语言细节上的异同,论述了它存世资料的数量、装帧、文献面貌等,整理了散佚的线装铅印本、刻印本,并对它在19世纪中叶领事馆、教会学校、商业社会的流通情况进行了探索王幼敏(2017)则着重比较了三个版本的卷数、出版、印刷、装订形式、内容变化、分卷书名等二)教材研究由于《语言自迩集》是一本汉语教科书,因此,从教材视角对它进行研究的论著较多,而且这些论著涉及教材研究的诸多方面1.编写方法李云龙(2009)、宋婧婧(2015)认为,《语言自迩集》强调中西融合、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编写理念,对当今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郑军(2009)、张慧芬(2019)认为,《语言自迩集》的内容编排、团队构成以及教材的试用与修订,对汉语教材编写有重要启示宣璐(2013)认为,《语言自迩集》所体现的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教材编写原则值得借鉴2.内容选择宋婧婧(2015)认为,《语言自迩集》的语体语料典型,语境多样,趣味十足,对当今汉语教材的语体选择具有借鉴意义黄善清(2015)着重研究了《语言自迩集》的泛读材料《践约传》,认为它对当下汉语教材泛读材料编写很有启发。
杨阳(2018)探讨了《语言自迩集》中的文化项目,总结了它对现在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编写的启示3.对世界汉语教学的影响在《语言自迩集》对世界汉语教学影响方面,陈珊珊(2009)、曹雯(2010)、王欢(2011)介绍了日本的汉语教学情况,《语言自迩集》对日本汉语教材的影响,认为它推动了日本汉语教学的发展何娇霞(2015)探讨了哈佛大学选用《语言自迩集》作为自己的第一个中文班教材的原因和使用过程,揭示了它对哈佛大学汉语教学的影响4.比较研究郑文灿(2008)、赵岩(2011)、朱晓琳(2017)等,将《语言自迩集》与其他汉语教材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彼此之间的异同,提出了教材编写的建设性意见三)语言本体研究对《语言自迩集》的语言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方面1.语音研究張卫东(1998)考察了《语言自迩集》中北京口语语音系统及其特点可以说,这是一篇最早介绍《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对后续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晓虹、刘淑学(2006)根据《语言自迩集》附录中的北京话字音表,描述了其中入声字的韵母、声调和异读情况,发现《语言自迩集》反映的北京音是口语和书面语并用的语音系统2.词汇研究《语言自迩集》的词汇研究主要包括词汇教学、北京话口语词汇和具体类别词汇的研究。
1)词汇教学吴晓芳(2017)探究了《语言自迩集》采用汉字和词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因,对其中的词汇构造、后缀、固定语、离合词和逆序词,释义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上述方面对今天的词汇教学均有所启示2)北京话口语词汇张美兰(2007)、党静鹏(2011)、张敏,姚良(2011)认为,《语言自迩集》对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口语词汇进行了注解,为编写北京方言词典、研究清末北京话词汇提供了重要且翔实的材料,书中所体现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极高的词汇学理论价值3)具体词汇宋桔(2014)对《语言自迩集》中量词的实质、分类、功能以及语义分析进行了研究沈玲、方环海、陈秀玉(2016)将《汉语手册》与《语言自迩集》进行对比,描述了《汉语手册》和《语言自迩集》九类汉语词类系统的面貌,总结了19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阐述了它们对当下国际汉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内田庆市、宋桔(2012)详细探究了《语言自迩集》中与“您”有关的问题3.语法研究宋桔(2011)、朱其智(2018)对《语言自迩集》中的汉语语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了《语言自迩集》的语法面貌,并揭示了其汉语语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汉字研究《语言自迩集》的汉字研究主要集中在异读字和汉字教学方面1)异读字张卫东(2002)、于昕,史言(2011)、张渭毅,于昕(2016)通过对《语言自迩集》中异读字音的分析,探讨了与今天读音不同的相关汉字,描述了北京话的历时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异读字所反映的语言学理论2)汉字教学郝颖(2007)探讨了《语言自迩集》中涉及汉字教学的具体章节与教学体例杨雪丽(2015)指出,《语言自迩集》在介绍汉字部首功能的同时,把部首字作为学习词语的切入点;之后专章学习单字,并采用这些单字组成少量的词语;在学习对话篇章时,把生字用单字的形式列在课文之后,在英文注解中说明某字经常会跟某字组合使用这种由字到词的自然过渡方式,是值得今人借鉴的施正宇(2016)认为,《语言自迩集》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汉字为主,拼音为辅四)其他研究除了上述研究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文化研究、口语特征研究等1.文化研究鲁俐(2011)认为,《语言自迩集》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对今天在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中如何恰当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借鉴意义薛佳菁(2018)分析了《语言自迩集》中词语教学与文化认知的关系,词汇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语义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
2.口语特征研究闻雨轩(2018)从词法、句法两个层面,分析了《语言自迩集》所呈现出的汉语口语特征,并针对当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和教材中存在的语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二、《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与特点通过对《语言自迩集》相关研究的评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下《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特点一)研究进展总的来看,《语言自迩集》的研究经历了从被忽视到引起关注,由点及面,从浅至深的过程近二十年来,关于《语言自迩集》研究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研究的良好态势这既是语言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研究范围扩大从《语言自迩集》的整体介绍、版本考辨到教材研究,再到语言本体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学界对《语言自迩集》的探讨越来越广泛、全面,几乎囊括了《语言自迩集》的所有方面2.研究内容深入学界对《语言自迩集》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际应用;既有宏观层面的阐述,也重视微观层面的剖析;既有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分析正是这些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的探讨,使得《语言自迩集》的研究愈发深化、细化3.研究方法多样可以看出,有关《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大多采用共时、历时等比较方法,并运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对《语言自迩集》进行描写分析。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将相关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自迩集》的研究中去;另一方面,又能够探索、挖掘出《语言自迩集》的语言学价值4.研究层次广泛从《语言自迩集》研究者的身份来看,主要是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不仅有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也有众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都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语言自迩集》进行探讨,为《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自迩集》提供了帮助二)研究特点上述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语言自迩集》的研究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内容不够均衡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语言自迩集》的语言本体研究最多,教材研究次之,再次是对《语言自迩集》的介绍,最后是其他相关研究在语言本体研究中,词汇教学最多,然后是汉字教学,语音和语法研究较少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较为细致、立體,得出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2.研究特征鲜明由于《语言自迩集》既是一本汉语教科书,也是一本北京话口语教材,因此,对《语言自迩集》的研究注重呈现其教材和北京话口语特色也就是说,注重对教材编写、汉语教法和北京话口语词汇进行描写,突出了《语言自迩集》作为汉语教科书和北京话口语教材的特点。
3.比较研究突出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在《语言自迩集》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些比较研究既有版本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等,也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方方面面通过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对《语言自迩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三、《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展望通过对《语言自迩集》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有关《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不过,也应看到,在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具有可提升的空间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努力:就研究内容而言,虽然对《语言自迩集》的语言本体研究较多,但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研究方面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这表现在语音和语法研究较少,词汇研究较多,今后应加强对其语音和语法的研究同时,虽然词汇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可以多一些具体词汇的研究,如虚词研究等还需指出的是,《语言自迩集》作为一部19世纪的北京话口语教材,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北京话口语面貌,但是对其中的北京话口语研究仍然较少,不能充分体现其北京话口语教材的价值《语言自迩集》成书于19世纪,教材中所选用的语料来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可以加大对这些语料文化价值的研究,如语料背后反映的社会生活习俗、社会面貌等,这些都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