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跑步訓練強度對大學生睡眠品質之影響第壹章 緒論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以有氧運動不同強度訓練對睡眠品質之影響 本章內容共分成六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 ;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名詞解釋,分述如下:第一節 研究背景睡眠是維持人體健康重要的生理需求之一 ,而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現代生活中很重要的課題,人的一生大約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上,而睡眠是維持人體良好健康狀態、促進健康及發揮身心最佳功能的必要條件 (Picher, Ginter, & Sadowsky, 1997) 不好的睡眠品質可能造成學業成績不佳、運動表現不好,甚至影響情緒及行為造成日後的憂鬱等心理問題 (Yang, Wu, Hsieh, Liu, & Lu,2003) ,長期睡眠不足最常見的症狀是白天感覺疲倦、想睡、脾氣暴躁、缺乏動機、記憶減弱、精神不佳、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人際衝突增加等問題 (Passarella, & Duong, 2008) ,生產力不佳與生活品質下降 (Bolge, Doan, Kannan, & Baran, 2009) 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在公元 2000年將睡眠品質列為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江裕陽、蔡盧浚、徐坤銘、黃伯瑜,2008) 。
對多數大學生來說 ,大學提供了一個有別於先前所沒有體驗過的自由生活環境,所以包括睡眠在內的許多生活習慣,都很容易隨著環境而改變在台灣有超過 4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有與睡眠相關的問題存在 (Yang et al., 2003) ;甚至有超過 73%的大學生偶而會遭遇睡眠問題 ,另外有超過 15%的大學生的睡眠品質很差 (Brown, Buboltz, & Soper, 2002) 大學生對睡眠的不滿意程度在 1978 年只有 24%,但到了 2000年則高達 71% (Hicks, Fernandez & Pellegrini, 2001) 由此可見,睡眠問題已經普遍於青年族群中,並且造成他們生活品質上不同層面的影響,尤其是反應在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都被發現與大學生的睡眠有關過去許多研究發現,規律的身體活動及運動可改善睡眠品質 (Hong &Dimsdale, 2003 ; Sato, Demura, Murase, & Kobayashi, 2005)、降低白天過度打瞌睡、減低入睡時間 (蔡政楒,2001) 、也可增加少量的第三期睡眠 (Horne & Porter, 1976) 、增加慢波睡眠 (Driver, Meintjes, Rogers, & Shapiro, 1988) 。
因此,在認知及行為上的改變 ,規律的運動已經成為臨床上改善失眠患者睡眠品質的最好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雖然規律運動在臨床上能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品質 ,但運動的形式與種類眾多,達成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澳洲心理學家 Trinder, Paxton, Montgomery & Fraser(1985) 以四組不同運動背景的人來比較睡眠狀態,其結果發現有氧訓練組之慢波睡眠階段達最大,且入睡時間較短;可見運動訓練之方式似乎會影響慢波睡眠階段和入睡時間過去人們常會因為不了解如何依循運動方法如運動強度、時間,因而造成運動傷害進而終止運動習慣 ,個人可選擇適合自己運動的強度與時間做為運動劑量的安排 (陳韶華、廖威彰、黃艾君, 2012) 在有氧訓練中,跑步是較無條件限制,比較能夠訓練心肺耐力的運動項目,因此稱跑步為運動之母也不為過,因為過去許多文獻普遍以跑步作為檢視不同強度對身體適能之比較 ,無論是以最大攝氧量抑或是最大心跳率之百分比 ,皆成為一般民眾可以自我評估有氧訓練成效的可靠依據經常性的有氧運動有助於提高身體吸收氧氣的效率 ,以及製造腦內啡帶給身體一種自然的暢快感 ,幫助肌肉放鬆 ,壓力也會遞減,且身體核心質量溫度驟降,隨即入睡,熟睡期與深睡期會加深、加長,較少睡眠干擾,促進高效率的睡眠,進而達到充分休息的效果 (黃席珍,2003) ;而運動時主要影響血漿β -腦內啡濃度的差異因子,乃是取決於運動強度和時間 (陳韶華等, 2012) 。
其中探討不同運動強度、時間與睡眠品質的相關文獻中,研究對象大多是針對中老年人、有睡眠困擾的患者,鮮少有針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現今大學生 普2遍忙於學校課業、參與社團活動或在校外打工,除非有參與運動性質的社團、系上球隊、校隊,否則一般大學生較無運動習慣;若睡眠品質不佳,容易導致日常生活中精神狀況不佳、上課容易打瞌睡、影響學習甚至發生意外等另外 在運動形式與強度上鮮少探討到有氧運動訓練強度對睡眠品質之間的影響 ,以及大多文獻用來檢測睡眠品質之依據,是使用較為主觀之睡眠品質自覺量表之得分,若改用儀器數據分析應較為顯得科學化且客觀性3第二節 研究目的根據研究背景之相關理論基礎,本研究目的為針對男性大學生的睡眠品質,以 ACSM 擬定之最大心跳率百分比作為訓練判別強度,比較訓練前以及分別介入低強度(心跳率< 54%)、中強度(心跳率 55~69%)及高強度(心跳率 70~89%)有氧跑步訓練後,是否對總睡眠時間、睡眠潛伏期、睡眠醒來次數、睡眠效率等變項造成影響,以及更進一步探討影響程度為何4第三節 研究問題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有以下研究問題:壹、低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是否對睡眠品質有影響?貳、中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是否對睡眠品質有影響?參、高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是否對睡眠品質有影響?肆、以低、中、高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對睡眠品質產生的影響程度如何?5第四節 研究假設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有以下研究假設:壹、睡眠品質在訓練前、低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有差異。
貳、睡眠品質在訓練前、中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有差異參、睡眠品質在訓練前、高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有差異肆、以低、中、高強度有氧跑步訓練後對睡眠品質產生的影響程度有顯著差異6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壹、研究範圍本研究之實驗參與者為男性大學生共 12 名,分別介入低、中、高強度有氧訓練貳、研究限制一、本研究地區以台中市某國立大學男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二、本研究以男性大學生為主,受到性別上生理因素的限制三、本研究因跑步機機台不足,訓練場地改以操場並以 Polar 心率錶即時監控運動強度,限定介入之有氧訓練為跑步運動四、因受限於檢測睡眠品質的腕動計僅有 2 組之影響,檢測流程每次安排 2 名受試者,每週再新增加 2 名,依序安排 12 名受試者介入各 6 週不同強度有氧運動訓練7第六節、名詞解釋壹、睡眠品質 (sleep quality)一、概念性定義睡眠品質指個人對於睡眠有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特性所做的評價 ,能滿足個人的身心需求,其定義包含質、量及相關因素三方面: 「質」指主觀的睡眠評價、是否難以入睡及睡眠是否充足; 「量」指睡眠的時數、潛伏期的長短及睡眠的效率;「相關因素」指安眠藥的使用情形 (Buysse, Reynolds III, Monk, Berman, &Kupfer, 1989; Hirshkowitz & Sharafkhaneh, 2005) 。
二、操作性定義過去研究睡眠品質大多是採用取得授權翻譯的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量表(PSQI) 來評估睡眠相關特性是否能滿足個人需求程度本研究有別於此,改以採用攜帶腕動計裝置就寢,紀錄睡眠中的生理參數,包括由腕動計得以測得之個人的就寢時間、總睡眠時數、睡眠潛伏期、睡眠效率、睡眠醒來的時間與次數以及睡眠 -清醒的週期等多項生理數據,並以此數據做為睡眠品質之診斷工具一) 就寢時間開始躺上床嘗試入睡的時間二) 總睡眠時數睡眠過程中扣除睡眠潛伏期之各睡眠分期的總共時數,即進入睡眠階段至睡醒過程之總時間三) 睡眠效率計算睡眠過程中進入睡眠階段之時間除以躺在床上時間的百分比四) 睡眠潛伏期躺上床之後進入睡眠階段之前的時間五) 睡眠醒來的時間與次數入睡後反覆醒來的次數 /每小時以及各睡眠週期總醒來次數8(六) 睡眠 -清醒的週期攜帶腕動計期間睡眠與清醒的分別時間貳、有氧運動 (Aerobic & Anaerobic Exercise)一、概念性定義運動主要分為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兩大類 ,而有氧運動通常為能夠提升心肺耐力的運動,心肺耐力是一種測量人體工作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從事心肺活動時。